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的民生思想及实践

2013-08-15王竹君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民生思想建设

王竹君

(华南农业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广东 广州 510642)

民生是国家之重,和谐社会更是民生为重。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一部为了中国人民的民生而锐意进取的实践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本质要求,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理念必须立足于民生。

一、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形成的渊源

1、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马克思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第一,实现劳动者经济权益。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实质上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以获取剩余价值为目的的生产。因此,他主张通过暴力革命的方式,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推翻资产阶级的剥削统治,从而让使劳动者取得他们应有的权利。第二,关注弱势群体。在担任《莱茵报》编辑期间,马克思高度关注农民的生存权。在普鲁士有关森林盗窃的法规中,出于维护封建地主权益的目的,规定了损害农民尊严和生存权的内容。马克思不畏权势,站在农民的立场上据理力争,呼吁政府应当关心农民的生活,满足农民最基本的生活需要。第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人的发展应当与社会的发展相统一,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人是社会的主体,衡量社会先进与否的尺度应当以人的发展状况作为衡量的标准;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最终目标;满足人的发展需要,既要提高人的生产实践能力,还要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主张结合个人的特长,调动生产和学习积极性,发挥人的潜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2、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生思想。2006年4月,胡锦涛在耶鲁大学演讲时指出:“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中华文明历来注重以民为本,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民生思想源远流长。“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①意思是人们必须辛勤劳动,才有可能确保生存发展所需的生产生活资料。第一,重视民生。东汉王符指出,“天以民为心,民安乐则天心顺,民愁苦则天心逆。民以君为统,君政善则民和洽,君政恶则民冤乱。君以恤民为本。”②主张君主必须体恤民情,对百姓施仁政,顺民心,才能巩固统治地位。“虽官有百职,职有百务,要归于养民。天下之官皆养民之官,天下之事皆养民之事。”③指出民为官之本,官员的职责就是要尽力处理养民之事,把改善百姓的基本生活放在首位。第二,改善民生。首先,在社会保障方面,“存养天下鳏寡孤独,赈赡祸亡之家,万民富乐而无饥寒之色。”④主张资助单亲家庭和没有亲人的群体,赈济遭受灾难的家庭,使百姓都能衣食温饱。重视发展农业,以丰富的农产品改善百姓的生活,“夫为国者以富民为本,夫富民者以农业为本,守本离末,则民富,离本守末则民贫。”⑤强调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关注和满足百姓的精神需求,“所谓安者,非徒饮之、食之、治之、令之而已也,必先于教化焉。”⑥其次,在社会分配方面,主张以平等、公平为原则。孔子说“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⑦强调物质财富的分配均等,缩小贫富差距。

3、孙中山的民生思想。孙中山说:“民生就是政治中心,就是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⑧他提出了三民主义,其中,把民生主义的主要内容归结为平均土地与节制资本两大问题。第一,在平均地权方面,孙中山提出“核定天下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其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⑨。1924年改组中国国民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进一步提出“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希望实现“耕者有其田”。第二,在节制资本方面,孙中山主张“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路、航道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此则节制资本之要旨也。”⑩主张通过限制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的地位,把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行业掌握在国家手中,防止资本主义垄断,保障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历史演进

1、毛泽东的民生思想。早在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指出:“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解决了,注意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周围,热烈拥护我们。”此后,毛泽东也反复阐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具体说来,毛泽东民生思想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民族独立,国家统一是改善民生的前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改善民生的宗旨,共产党员必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人民利益的实现程度是改善民生的评判标准;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关注人民群众物质福利的获得;应当调查研究,反映民意,制定符合人民利益的政策;改善民生必须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等等。

2、邓小平对民生思想的创新。改革开放的初衷就是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邓小平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重新定义社会主义本质;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经济体制;提出发展商品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首先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好不好,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体现出相对于资本主义的优势,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⑪第二,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和“三步走”的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还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一手抓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等思想。邓小平同志关于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问题认识的第一次重大飞跃。⑫

3、江泽民对民生思想的发展。江泽民继承和发展邓小平关于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指出“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优先发展自己,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第二次飞跃。⑬第一,提出“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协调发展的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共同进步的社会,必须全面把握两个文明建设的辩证关系,在推进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努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是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和谐统一的社会,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把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同人的全面发展如此紧密地结合起来,是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内涵的深刻的揭示。第二,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为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所以,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三者密切相关、辩证统一,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贯穿其中的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胡锦涛对民生思想的拓展。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结合时代特点,从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为目的出发,重新思考了什么是发展、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发展是为了什么这一系列问题。第一,形成了以民生建设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理论。强调“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⑭第二,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要以人为本。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坚持和发展了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这是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主题进行理论创新取得的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又一次飞跃,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⑮

三、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内涵

1、立场: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不仅是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立足点,更是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智慧结晶。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重申并突出了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为关注民生的思想先导,最终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目标:强国富民。第一,经济领域。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首次提出“共同富裕”,实现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⑯为此,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经济发展结构、布局和实现的目标,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以实现“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〇一〇年翻一番”⑰的战略目标,从而将小康社会由提出至完善,融入至更深层次的强国富民格局之中。“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⑱第二,政治领域。民生问题实质上是人们生存发展问题的切身利益反映,能否妥善解决好,直接关系到小康社会的实现,关系到我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因此,民生问题不仅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其解决得如何,更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与社会的安定团结。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⑲第三,文化领域。“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⑳我们所倡导的文化应该是以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以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为目标;以文化改革创新为动力,从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全民族公民道德素质的社会主义方向的文化。第四,社会领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胡锦涛特别强调:“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胡锦涛进一步强调:“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㉑

3、实践:发展为要。发展对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加快生产力的发展,是践行民生思想的第一要务。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深刻地阐述了生产力的发展在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的根本性意义,并始终强调生产力对提高人民生活的巨大作用。一方面,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下,主要矛盾仍然没有改变。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以经济发展为改善民生的根本出发点。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上,胡锦涛着重强调要努力实现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并提出了实现扩大居民收入的“两个同步”的论断。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随着社会不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的不协调;收入分配的差距有扩大的趋势;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收入差距问题仍然存在。这些阻碍我们解决民生问题的存在,只能在改革中,通过发展来解决。同时,强调全面发展是践行民生思想的时代要求。党的十六大以来,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社会建设步伐加快,民生的改善收效明显。但这些成就的取得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高耗能、高污染、低产出的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之上。因此,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㉒适应了当今时代发展的趋势;为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树立了正确发展观。同时,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民生思想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

四、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价值

1、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要求之一,就是改善人民生活、实现人民利益。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民生思想,正是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它要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空前重要的战略地位。第一,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仅体现了我们党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原则,更是直接关系到我们党奋斗目标能否实现。这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民生情怀蕴含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之中,是当代最科学而权威的诠释。第二,提出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三民”思想。贯穿其中的民生思想,集中反映了十六大以来我党在权力观念、执政理念和利益趋向上的民生特色,继而成为我党推进民生建设的新理念。第三,坚持“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即一切以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一切工作的标准,把切实解决民生问题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第四,突出强调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对改善人民生活的重大意义。由于我国正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阶段的最主要矛盾就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相对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为此,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上继承并弘扬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在实践上开阔了马克思主义以生产力的发展解决民生问题的新视野。

2、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第一,完善了“强国富民”的发展战略。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实现共同富裕,并于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实现新世纪“强国富民”为己任,在坚持用发展的办法破解民生难题的同时,突出强调要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由传统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由增长方式向发展方式的转变,“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㉓这是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中对如何实现“共同富裕”的新诠释。第二,完善了“三位一体”的民生新格局。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胡锦涛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㉔中共党代会报告首次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大建设并列,将为中国到2020年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从而实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的逻辑延伸,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的时代特色。

3、指导加快推进新时期的民生建设。民生建设需要伟大的理论指导,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再到胡锦涛民生思想,其内涵一脉相承、不断完善、不断丰富,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初步形成了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体系。在这一民生思想的指导下,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在党的十八大上,胡锦涛强调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要求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㉕并明确提出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六大任务:一是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二是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三是要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四是要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五是要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六是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注释:

①《左传·宣公十二年》

②王符:《潜夫论·本政》,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3页。

③ (清)唐甄:《潜书》,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95年版,第320-321页。

④曹胜高:《安娜.六韬·鬼谷子》,中华书局,2007年版。

⑤⑥董仲舒:《春秋繁露》,第8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2、2 页。

⑦陈戌国点校:《四书五经》,岳麓书社,2002年版,第51页。

⑧⑩《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825、593页。

⑨《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52页。

⑪《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7页。

⑫⑬⑮李德新:《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在中国的三次飞跃》,《学习月刊》,2007年第12期。

⑭⑯⑰⑱⑲ ⑳㉑㉒㉓㉔ ㉕ 胡 锦 涛 : 《 高 举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8日。

猜你喜欢

民生思想建设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