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山地地质灾害的现状与防治对策研究
2013-08-15臧丽萍郑胜章何斌
臧丽萍 郑胜章 何斌
(青海省核工业地质局 青海西宁810016)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自然资源开采力度不断加大,使得山地地质出现松动,进一步提高地质灾害的发生几率。例如,部分地方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发展,造成当地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森林植被具有保持水土的作用,当暴雨降临的时候,可以牢牢抓住土壤,防止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另外,部分山区大面积开采煤炭资源,使得山体塌方现象经常出现。因此,我国地质灾害的形式非常研究,必须采取有效的对策,防止山地地质灾害的发生。
1 我国山地地质灾害的现状
我国山地地质灾害主要为,泥石流、山体滑坡、山体塌方等,经常出现在大量降雨之后。泥石流、山体滑坡经常出现,占山地地质灾害的80%以上。地质灾害所到之处,桥梁、房屋、农田、河流和水库遭到严重破坏。例如,2005年5月9日在山西省吉县吉昌镇桥南村水洞沟209国道右侧发生一起大型黄土崩塌地质灾害。这次灾害造成24人被掩埋,209国道吉县至乡宁段道路完全中断。另外,山地地质灾害具有发生频率高、波及范围广和危害性大等特点,对当地社会经济造成严重影响。目前,我国山地地质灾害主要集中于云贵地区,诸如重庆、贵州等地。截止到2010年底,重庆市存在山地地质灾害隐患多达9000,其中存在山体滑坡隐患的为7000处,存在泥石流隐患的为100处,存在山体塌陷隐患的为500处。山地地质灾害给重庆市每年造成5亿人民币的损失,是重庆市所有自然灾害造成损失的1/4。
2 我国山地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2.1 加大山地地质灾害监测力度
加大山地地质灾害监测力度是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措施之一。山区政府可以组织乡镇机关成立山地地质灾害防治委员会,对于山地灾害频繁的地区,聘请地质灾害专家,并召开学者讨论会,对不适合居住、危害比较大的人口密集区进行搬迁工作。山区政府可以与气象部门进行沟通,了解当地天气的变化情况,并采用有效的通讯措施,提示周围居民做好防范工作。在地质灾害发生前,山区政府要对突发灾害采取应急措施。例如,浏阳市金刚镇在各乡镇、村和地质灾害隐患点都设立了监测员和联络员,并建立了气象预警预报系统。在2008年5月27日,浏阳市金刚镇国土资源局接到省厅、长沙市国土资源局及市气象局的预警后,迅速通知乡镇国土资源所,并利用手机短信和远程广播方式及时通知到各村、组及村民户,组织地质灾害易发区居民迅速撤离住所,搬到其他危险较小的居民家中或村部。
2.2 完善山地地质灾害的防治体系
在城镇的规范方面,将山地地质灾情的评估纳入到规划的内容中。在地质灾害重建方面,应该充分考虑当地的地势,并进行合理的布局。在山地周围城镇规模的规划前,进行科学地论证避免出现无限制地、超前地开采当地资源。在山区土地划分方面,要为地质灾害预留缓冲带,并配置相应的抗灾、救灾物资。例如,保靖县位于湘西自治州北部,属于地质灾害的高发县。复兴镇那甫村位于县城西部,山体滑坡于1996年开始发育,99年活动频繁,2000年被确定为滑坡隐患点,并请省405队对该滑坡进行了勘查,提交了《保靖县复兴镇那甫滑坡勘查报告》。在2000年2月23日县政府组织召开了专题研究复兴那甫滑坡会议,会上确定了受威胁最严重的3户必须搬迁,还要采取相应的措施
2.3 提高山地地质灾害防治的科技含量
在山地地质灾害防治过程中,当地政府应该加大科技含量,诸如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在80年代初,湖南省利用遥感技术对洞庭湖地区开展了水利工程的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调查工作。依据现代科学技术,可以合理地对山地居民的生存环境进行改造。山区政府应该以调整为主,迁徙为辅,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存储灾情的相关数据,方便山区政府进行未来的抗灾、救灾。例如,从80年代中期起,又分别在宝成、宝天、成昆铁路等沿线进行了大规模的航空摄影,为调查地质灾害分布及其危害提供了信息源。在不接触实体的情况下,卫星遥感可以完成相关信息的获取,方便计算机建模,计算出山体可能发生的灾情。例如,湖南省遥感中心对鹤峰县娄水江坪河水库的地质灾害调查,采用利用黑白航片了解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编制了1/5万地灾分布图。
2.4 提高现有地貌的遵循度
目前,山区城镇化建设不断加快,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难免接触到地质灾害多发区域。山区政府通常采用挖山的方式进行城镇建设,导致山区生态系统、水资源和植被造成很大程度的破坏。因此,山区政府应该避免这种行为的发生。例如,广西西林县以驮娘江、花贵溪为基础,构建了“Y”字型绿带。“Y”字型的生态廊道将城市与北部山势隔断,形成整体聚集好山水格局的空间模式。各片区内部实现混合布置,并注重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用地性质相同的建筑可以综合分布,既丰富了西林县人民生活,又增加了选择的多样性。另外,在城镇规划过程中,应该对交通路线进行合理规划,使其有利于当地生态环境平衡。交通路线主管道两侧应该依据山地地质灾害发生程度,设置不同的绿色防护带。
[1]史小龙,李辉,张福水.浅析我国山地地质灾害的现状与防治对策[J].知识经济,2013,(1):97.
[2]卢泽金.浅析山地城市的地质灾害防治对策[J].城市与减灾,2010,(4).
[3]张鑫.安徽省环境地质灾害现状及防治对策[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