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的理性思考

2013-08-15于川信

中国军转民 2013年11期
关键词:军民国防跨界

■ 于川信

我非常荣幸能参加今天这个十分有意义的国际性主题研讨会,也十分感谢国防科技大学和美国马里兰大学提供这样一个好的平台,让我们有机会与国内外的各界朋友以及在座的各位来宾,就军民融合与科技创新等问题展开交流,达到相互启发,寻求共识,促进发展的共同夙愿。

前些时候,我自接受这项任务起,就一直沉浸在苦苦的思索中,直到今天仍然在兴奋与困惑中徘徊。兴奋的是这一重大历史性难题我们都在积极破解,寻求最佳答案;困惑的是这又是一个古老的话题我们还在寻找最优的求解路线,探索创新性的突破。在此,针对这个既古老,又现实,更紧迫的问题,我主要围绕“自然、改变、跨界”三个方面,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谈一下我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我先谈谈第一个方面:关于自然的问题

谈到军民融合,我们不能不自然地把视野投向国家和国防这个大背景,这是我们对军民融合其基本规律性的认识、核心问题的科学准确把握最为原生态的土壤。我们知道,国家与国防是一对孪生体,国家一旦出现,国防便应运而生,军与民的关系也就随之确立了起来,军与民的融合问题也就此拉开了序幕,来到了社会发展的前台。

那么今天我们探讨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的问题,也就不可避免地要追根溯源,寻求国家与国防和军与民这两大关系之间的运行过程,以及派生出来的军与民融合的问题究竟体现一个什么样的本质特性!遵循一个什么样的发展规律!这是我们认清和把握军与民融合最为本源的问题,它不仅将给我以启发,重要的是对此我们将如何辩证地看、辩证地思维。这里我们不妨从国家与国防历史长河演进的轨迹考察看,无论是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还是资产阶级国家乃至社会主义国家,国家与国防二者间都是在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排斥、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矛盾运动中不断发展、逐步推进的一个复杂而艰难的过程,期间起本质作用的——我们借助一下生物学的概念——就是应对多种环境变化的肌体的自适应能力,这种自适应能力的自主性作用,是一个客观的、自然的演化过程,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也正是如此,我们看到的往往是,在这样一个大前提下,作为在国家与国防运行的重要载体的“军与民”的运行就表现出了一种原始的自然互动、自然平衡、自然协调、自然构成的关系,军与民的融合正是在这样的框架下,体现出了自然协调的本质特性,恰恰由于这一本质特性的作用,无论社会怎样进步,环境如何变化,科技多么发达,都客观地表现出了在不同时期、不同层次、不同层面的协调,体现的是一个基本的自然平衡规律。这个逻辑关系展示给我们的是一个基本的原理,基本的遵循,揭示出的是事物自然进化的客观状态。但是,如果就此为依据,人为遮掩了人类智慧的作用,机械地理解甚至以此来推诿甚至阻碍,在充满激烈竞争的今天无疑会丧失机遇。为证明这个道理,我们把军与民融合的历史长河局部放大,我们会发现军与民之间是一个不同程度的非线性的发展状态,这也是世界各国都面临的一个普遍而现实的问题,特别是随着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相互间各种利益矛盾的加剧,原本自然平衡的发展状态已经被打破,力求新的平衡点已成为人们的不懈追求,军与民融合的问题又不得不进入人们的视野,如何才能作到在创新发展中寻求新的平衡?

这是接下来我要谈的第二个方面:关于改变的问题

“改变”每天都是进行时,所以这个世界才会变得绚丽多彩,人们的生活才会更加色彩斑斓,这是人类社会对美好事物不断追求、不断自我完善、不断创新发展最原始的动因。军与民的融合也是如此,在自然平衡的过程中,旧的细胞不断被更具活力的新的细胞取代,每天都在上演着,这个进化的轨迹就是一个创新发展、创新推进、创新更替过程。虽然这是一个自然的进化现象,但在改变的进程中包含并显现出了一系列的方法、手段和途径,这就是人类智慧结晶的具体体现,这其中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意志、集体的创造、个人的才能,所以就出现了不同国家先军后民、以民代军、军民一体等不同形式的军与民的融合。这个简单的道理启示我们,军与民的融合需要改变,只有改变才能发展,才能站在世界这个大的舞台上与其共舞。世界经济论坛在本月4日公布了2013-2014年度全球竞争力报告,在148个经济体中,瑞士、新加坡、芬兰位列前三,美国名列第五,中国大陆排在第29位,排名前10的国家中欧洲占了6个。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其相匹配的地位和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都迫切需要我们在改变上下功夫,寻求突破。特别是要放在国际的背景下,在与世界紧密接轨的同时,客观地反映我们自身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内存联系,把军与民融合的基点,放在国家经济发展和结构转型,纳入国防建设的总体规划,真正体现出军与民的融合,成为统筹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重要抓手、桥梁和纽带。这是国家和国防建设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更是我们这一代人无法推卸的责任。如何才能把“改变”这篇文章做好,做强做大,做出中国特色?

这是我最后要谈的第三个方面:关于跨界的问题

这里我先讲一句大家熟悉又不可思议,并带有调侃意味的话,“不想做厨师的裁缝不是好司机”——听起来风马牛不相及。但细细品味又说明了一个道理,这就是跨界,看上去互不相干,但自然界就是这样的神奇,生物界也好,人类社会也罢,两种不搭界的物质的组合就产生了新的事物,带来的是创新发展,是跨跃式的进步。国家与国防建设千丝万缕,军与民的关系也可谓包罗万象,军与民的融合更是纷繁复杂,尤其在运行过程中又涉及诸多领域、诸多部门、诸多层次,在这样一个矩阵式的框架下怎样才能做到军与民的融合,实现创新发展?无疑需要跨界,不仅要实现单向跨界,而且更要注重双向跨界,甚至实现多向跨界。为此,面对多种无论是自然形成的界线,还是客观带来的障碍,甚至是人为设置的阻力,都应通过搭建起各领域间联接的桥梁,建立起各体系间融合的平台,打通相互之间的种种界限。这需要站在国家层面,通过国家主导,需求牵引、资源共用、利益共享、市场运作这五个基本路径;建立起管理体系、创新体系、人才体系、保障体系、信息体系、评估体系等六大基本体系,将军与民融合的各个领域、诸多要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实现横向协调,纵向贯通,经纬畅通,这样跨界才能无阻力,融合才能无障碍。

在上面论述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理解和把握军民融合创新发展,就军民融合的基本特征还要阐述一下我的观点,从本质上看,主要体现出六化:即管理系统化、布局整体化、运行条块化、推进循序化、发展持续化。从实践要求上看,主要表现出四个延伸:即融合范围向广度延伸、融合层次向顶层延伸、融合程度向要素延伸、融合重点向基础延伸。从内涵上看,主要体现在军民双方在相关基础建设、力量布局、资源利用、系统管理、安全监控等过程中,通过双方在人力、物力、财力和制度、标准、条件等方面的共同运作、一体实施和全面协调,最大限度地实现技术、产品、产业等成果的互惠互利,共同受益,持续发展。

毫无疑问,准确理解和把握住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的核心本质,实现创新发展,我们才能在自然的演进中发现积极的作用,才能在改变的进程中大有作为,才能在跨界的实践中创造奇迹。

猜你喜欢

军民国防跨界
三张捐款收据见证军民鱼水情
全民国防 筑梦国防
国防小课堂
国防小课堂
陈黎贞 数次跨界唯有初心不变
知国防 爱国防 等
军民融合 新引擎
以太行之力 促军民共赢
让军民融合之花绚丽绽放
跨界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