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儿童纤维素性支气管炎的影像诊断
2013-08-15董光佐舒仁义
董光佐 舒仁义
1.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孔浦街道卫生服务中心放射科,浙江宁波 315021;2.浙江省宁波市第九医院放射科,浙江宁波 315020
纤维素性支气管炎是一种较为少见的疾病,其中儿童病例更为少见,但是一旦儿童患上该疾病,则会对其身体发育造成很大的影响[1]。纤维素性支气管炎的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咯血等,非常容易产生漏诊和误诊[2]。本文主要回顾性分析2000年10月—2011年10月期间该院确诊的20例儿童纤维素性支气管炎患者的临床影像资料,以期提高对该病症的认识水平和诊断水平。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0年10月—2011年10月期间该院共确诊20例儿童纤维素性支气管炎患者,全部作为回顾性分析实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为10个月~10周岁,平均年龄为4.2周岁;20例患者临床表现均有咳嗽、发热、气喘以及低氧血症等症状;20例儿童患者中,11例患者属于突发疾病,病程时间短于1 d,另外9例患者具有基础病症基础,然后突然病情加重,出现气促、发热等,基础病症中,支气管肺炎3例,哮喘2例,结核性脑膜炎2例,空间隔缺损1例,重症肺炎1例。20例患者在初诊、治疗期以及复查期均进行胸部X射线检查,其中10例患者实行胸部CT扫描。
1.2 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摄片:在患者家属同意和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采用的仪器为630mAX光机(北京万东)摄胸部正位片X射线机对患者进行胸部正位拍片,如果发现肺不张或者肺实变者则继续进行胸部侧位拍片。CT扫描:运用SIEMENS SOMATOM Emotion6螺旋CT扫描机,沿着患者肺尖至患者肺底进行连续的扫描,扫描层厚为5 mm,扫描层距为5 mm。对于3岁以下或者不合作的儿童,在扫描前对其进行10%的水合氯醛进行镇静,待患者镇静后在呼吸平静的状态下进行扫描。
1.3 影像分析
全部影像资料均有2名主治医师采取双盲法进行阅片,对于意见不统一之处相互讨论直至达成一致意见。
2 结果
2.1 影像表现
20例患者的胸部影像表现各不相同,同时也没有特异性症状。病情轻者主要表现为节段性肺不张或者是节段性肺炎,而病情严重者主要表现为皮下积气、纵膈积气和胸腔积液等等。具体表现为:①肺纹理增粗、增多:20例患者均表现为肺中部肺纹理增强,其中还有4例表现为单侧增强。②肺实变:其中有8例患者表现为肺实变,影像表现为肺部斑片状模糊影,其中2例双肺多处受侵,2例单侧上肺受侵,2例双上肺受侵,2例双下肺受侵。③肺透亮度增高:有7例患者表现为肺透亮度增高,其中双肺透亮度增高4例,左侧3例,右侧1例。④胸腔积液患者2例。
2.2 影像分型
根据本组20例患者的影像表现,将纤维素性支气管炎分为以下三种类型:①肺不张型:一共8例,主要病变表现为局部性或者全肺不张,或者是叶、段肺不张,经常伴有肺气肿。②实质浸润型:也就是肺炎性,一共9例,主要病变表现为双肺多发斑片状模糊影。③混合型:即肺不张与肺炎共同存在,一共有3例,其中2例伴有胸腔积液。
2.3 治疗
对患者进行对症处理,并进行气道冲洗,20例儿童患者均治愈,无1例患者死亡。
3 讨论
目前纤维素性支气管炎并没有统一的命名方法,其主要以咯出纤维素支气管样管型为基本特征,通常有称之为塑性支气管炎、管型支气管炎和成型支气管炎等等[3-4]。
结合本组20例患者影像资料,儿童纤维素性支气管炎的诊断标准应该包含以下几个因素:首先临床主要表现为气促、发热、咳嗽、咯血,其次是具有肺、心、肾等基础性疾病,另外胸部影像还应该表现有多发斑片状模糊影、局部或者全部肺不张以及胸腔积水等表现。总之,儿童纤维素性支气管炎影像对病症的诊断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如若正确诊断需要密切的结合病理和临床检查。
[1] Brogan TV,Finn LS,Pyskaty DJ Jr,et al.Plastic bronchitis in children,a case series and review of medical literature[J].Pediatr Pulmonol,2002,34:482.
[2] Goo HW,Jhang WK,Kim YH,et al.CT findings of plastic bronchitis in children after a Fontan operation[J].Pediatr Radiol,2008,38:989 .
[3] Kuperman T,Wexler ID,Shoseyov D,et al.Plastic Bronchitis Caused by Neoplastic Infiltrates in a Child[J].Pediatric Pulmonology,2006,41:893.
[4] 卢美萍.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临床及影像学分析[C].浙江大学硕士论文集,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