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急性肠套叠加强护理观察的效果分析
2013-08-15李丽梅
李丽梅
会泽县人民医院,云南曲靖 654200
在婴幼儿的成长中,急性肠套叠是指婴幼儿体内的部分肠管及附着的肠系膜因蠕动絮乱、环肌持续痉挛而出现的肠梗阻现象。且这一病症患而多以2岁以内的婴儿为主,尤其是出生4~8月的婴儿,这一时期为其发病的高峰期,且发病婴儿多集中在肥胖儿。该院在2011年2—7月期间,共收治160例急性肠套叠患儿,在经过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及护理后,均痊愈出院。在此,本文对其做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在2011年2—7月期间,共收治160例急性肠套叠患儿,其中男性100例,女性60例,年龄多在2个月~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岁,且住院时间为3~11 d。在对患儿进行治疗时,需要医务人员结合着患儿的病史,若患儿病史在2 d以内,多采用低压空气灌肠复位的治疗方法。并在复位后,对患儿进行2~3 d的留院观察,在其临床症状消失、大便恢复正常后方可出院。若空气灌肠复位没有取得一定的疗效或患儿病程在2 d以上,则需要结合着患儿的实际状况进行剖腹探查手术。术中手法复位成功后,若患儿肠管没有出现坏死,则需要对行回盲部固定及阑尾进行切除;若患儿在经过手法复位后,没有取得成功或出现肠管坏死,则需要医务人员进行坏死肠管切除肠吻合术[1]。
1.2 护理
在对小儿急性肠套叠疾病的治疗中,离不开护理人员的护理观察。护理人员在加强护理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首先,心理护理。患儿在出现小儿急性肠套叠疾病时,经常因病痛折磨而出现啼哭、呕吐、腹胀等现象;此时家长多会出现急躁的情绪。对此,需要护理人员主动的与家长沟通,并积极向其讲解病情,做好相关医学知识宣传及心理指导,帮助患儿家长解除顾虑,使其积极配合自己的护理工作。其次,术前护理。护理人员应积极主动的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对患儿的病史进行准确掌握,同时对患儿的呕吐状况、便血状况及日常哭闹状况进行仔细观察,并做好的相应的记录,为医务人员提供丰富的手术材料。再次,术后护理。在整个术后护理中,一方面,护理人员要对患儿的呼吸通道进行观察,确保其处于通畅状态;另一方面,则需要护理人员对患儿的生命体征进行观察,以便在出现问题时,能及时的采取措施进行完善。最后,在加强小儿急性肠套叠护理中,还应对患儿家属进行相应的出院指导。一般来讲,肠套叠常继发于腹泻、上呼吸道感染、饮食不当所致的肠功能紊乱[2]。这就要求患儿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加强患儿的生活护理,尤其是饮食护理。结合婴儿的生长发育需要,家长在喂养婴儿时,除了使用母乳外,还应适当的添加辅食及营养,在满足婴儿生长发育需求的同时,还能提高婴儿的免疫力。一般来讲,在婴儿3~6个月时,可以添加果汁、蛋黄、菜泥等辅食;而在婴儿7~9个月时,则可以喂婴儿面条、鸡蛋、肉末、馒头等辅食;在10~12个月时,则可以添加面包、碎肉等辅食。在这些辅食的取量中,家属应遵循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单一到多样的原则,在添加中应着重注意小儿的饮食卫生状况,避免出现腹泻及感冒等病症。
2 结果
在本组的160例患儿中,通过低压空气灌肠复位或手术治疗后配合抗生素、葡萄糖、营养等多个方面的支持,取得了极佳的治疗效果。患儿一般在2~4 d内即可痊愈出院;且部分手术治疗患儿在术后3~10 d内痊愈出院。这些患儿在出院时体温处于正常状态,能够正常进食,没有出现任何手术并发症。
3 结语
作为婴儿成长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小儿急性肠套叠对婴儿的身体健康有着极大的威胁。在该病症的发生中,一般是在患儿腹泻后出现,且具备起病快、病情复杂等特点。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在对患儿进行护理时,能够密切关注患儿的病情变化,争取做到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在提高患儿治愈效率的同时,还能为患儿今后的成长做好铺垫[3]。需要注意的是,患儿受年龄及语言功能的影响,在遇到疾病时,其病情发展迅速,在入院后需要护理人员进行全方位的护理。在密切关注患儿病情变化的同时,还应严密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并对其进行准确无误的记录,为医生的诊断与治疗提供可靠的材料,使其早日康复出院。
[1]姜桂芳,刘友红,赵秋玲,等.小儿急性肠套叠围手术期的观察与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4(3):220-221.
[2]陈红,李秋杰.小儿肠套叠的术后观察与护理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2):198.
[3]罗光明,黄庆荣,尹玉军.小儿急性肠套叠196例临床诊治分析[J].河北医学,2010(4):447-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