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伴教育在学校艾滋病预防中的应用初探
2013-08-15张琼华
张琼华
云南河口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云南河口 661300
目前,艾滋病对青少年群体的危害日益严重,已经成为了广受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从目前形势上看,艾滋病的发病主要在20~40岁的青壮年群体中,大约占总数的70%。然而在国内的感染群体中,则以17~29岁这一年龄阶段为主,比例高达我国艾滋病患者的65.5%。艾滋病在青少年群体中的感染和扩散主要以性传播为主要方式,但学校采取的传统灌输式、说教式等教育方式收效甚微,达不到预期效果。同伴教育作为一种新兴的培训方法,更容易被青少年所接受,从而达到预期目的。为了能够有效的防范艾滋病的传播,保证青年群体的身心健康,在学生群体中展开同伴教育势在必行。
1 同伴教育的概况
同伴教育(Peer Education),目前还没有十分严格的定义,通常是指那些具有相同的年龄、性别、背景和经历的人,由于一些特殊的原因具有共同语言,或者具备相同程度的生理状况的人,在一起分享生活观念、生活技能和相关信息,从而实现相互教育的目标。
同伴教育发源于澳大利亚,同伴教育行为干预原理是来自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咨询理论,和班杜拉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社会学理论等心理学理论。人本主义观念强调的是一种包括无条件的积极关注、真挚和同感。社会学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方式可以通过角色示范进行学习,个人容易在榜样与之有较大相似的情况下,受到榜样的影响。而建构主义合作学习也强调,在一定的情境当中,与他人的交流和讨论能够扩大自身的认知结构,重新建立全新的知识体系,并且能够较好的运用于生活。
相较于传统的教育方式而言,同伴教育的培训中,更加侧重于态度的讨论和技能的培训,而不是只是的传授和灌输。其主持人的角色不是老师,而是话题讨论的引导者,启发大家就共同关心的话题提出建议,主持人侧重正确知识和核心信息的传达。同伴教育分为正规同伴教育和非正规同伴教育两种:正规同伴教育是指每期同伴教育培训围绕具体的问题按计划举办,一般以分组的方式,有固定的活动和目标;非正规同伴教育是指同伴教育在朋友、社会群体或网络中进行,没有事前的组织和计划,可以从一个特定的问题开始,讨论可以在午餐时间、朋友聚会、宿舍等任何合适的时间和地点进行。本文着重探讨正规同伴教育的一些问题。
2 同伴教育面临的常见问题
同伴教育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和舶来品,在一些学校盲目引进中往往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使得同伴教育的效果并不是很好。笔者在调研了一些学校开展的同伴教育之后,发现普遍还存在以下问题。①教育者的选择上综合兼顾不够。一些同伴教育者虽然能够比较大胆地表述一些观点,但对学生的影响并不大。一方面教育者并没有真正理解他们的任务,没有从关注的主要问题入手,而是机械地背诵一些虽然正确但并不实用的概念;另一方面受教育者对教育者缺乏必要的信赖和尊敬,因此在教育者的选择上必须兼顾各种因素,选出最具影响力的教育者。②教育方式的选择上缺乏灵活趣味性。教育方式呆板,没有完全脱离传统的说教方式,教育者在台上滔滔不绝,受教育者在台下死气沉沉,没有很好的互动,就不能引起更好的共鸣,往往使教育场面长时间处于沉默状态。③教育资源的整合不足。同伴教育虽然更多的是一种志愿活动,但必要的教学条件也是保证教育效果不可或缺的部分。对于优秀的同伴教育志愿者,学校应该给予必要的物质和精神鼓励,在教育时间、场地的选择,教学器具的制作等应该给予必要的支持。
3 同伴教育的实施
青少年时期,世界观、价值观尚未确立,比较容易受他人,尤其是先进年龄人群的影响。青少年的这一特点,使同伴教育能够在预防艾滋的教育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同伴教育在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选择明确的培训目标 作为预防艾滋的同伴教育,必须首先确立明确的教育培训目标,才能使教育培训更具针对性和时代意义。①要是受教育者认清当前国际国内艾滋病传播的严峻形势,最好能有清晰的数据表述清楚本区域内艾滋病发生和发展现状,引起受教育者足够的重视;②要让受教育者明白艾滋病传播的几种途径,进而讲清楚艾滋病是可以预防的一种传染性疾病,消除对艾滋病的不必要的恐慌;③消除受教育者对艾滋病患者的偏见、歧视等行为,能够积极的参加到艾滋病预防、宣传等公益性活动中来;④教会青少年如何辨清什么样的性行为是安全性行为,学会药物、安全套等得使用方法。
(2)选择培训合适的同伴教育者 既然榜样作用能够在同伴教育中起到一定的作用,那么学校在对青年学生进行艾滋病的防范教育时就应该抓住这方面的特点。在选择同伴教育者时,通过公开征集—自愿报名—初筛—面试—择优录取—培训—择优上岗等程序,选择具备能够控制高危行为能力者,并且与被教育的目标人群具有一定的共同特性,谙知目标群体的思想和文化;表达沟通能力强,头脑灵活,应变能力强;具备一定的影响力,组织能力强,责任心强的教育者。通常,选择同伴教育者不是只选择一个人,而是选择可能具备上述素质的一些人,对之进行培训后,再选拔能力优越者。
对同伴教育者的培训有利于同伴教育者对目标群体传授准确、全面的知识和掌握传授知识的技巧,有利于提高受教育者对同伴教育者的信任程度,进而影响到同伴教育的效果,有利于同伴教育者有准备的回答被教育者所提出的疑难问题和敏感问题,充分发挥同伴教育者的优势,在被教育群体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帮助进一步的教育和影响,是学校进行艾滋病预防的同伴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学校对同伴教育者志愿者要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奖励,让每一名志愿者能以成为同伴教育者而引以为豪,能以更足的信心、加倍的努力去当好一名同伴教育者。
(3)同伴教育的方式 关于同伴教育的具体方式,应该根据被教育者的不同要求和不同情况来确定。在高中青年群体中,主要采取的方式有讲座、游戏、讨论、观看教育片等形式。一般情况下,都是同伴教育者作小主持人,组织带领学生展开关于艾滋防范的讨论,在学生有疑惑处进行解答;直接讲授关于艾滋防范的注意事项;小品表演,知识竞赛等游戏节目;学校对艾滋防范的同伴教育主要宗旨是,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下了解相关的生殖健康知识。
除此之外,还要在同伴教育结束之后,分发相关的教育材料加强进一步的教育,还可以采用一些提问、问卷等方式来对学生受教育群体的具体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大致的调查,对于同伴教育的软弱环节加以强化,将艾滋病防范意识深入受教育者心中。
4 同伴教育的效果评价
在全部的同伴教育都结束之后,要对整个教育结果进行有效的评估。①对艾滋病和预防艾滋病知识的普及程度。可以采取问卷调查、集中考试或集体问答等形式,了解受教育者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②在行为意向方面,考察受教育者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以及对怎样的性行为更加安全的认识程度。通过评估,看受教育者对婚前性行为的意识是否更加正向,如果发生婚前性行为,是否能够采取更有效的措施保护自己和他人。③考察受教育者对艾滋病患者的态度有何转变。通过考察,看受教育者对艾滋病患者和HIV感染者是否能采取更加宽容、关爱、不歧视。四是考察学生对同伴教育方式的认可程度。考察受教育者对教育者的信赖程度、对教育方式的满意程度,进而改变教育方式,使教育效果更加明显。
5 结语
艾滋的感染是一个不容小视的世界性问题,它的传播扩散威胁着人类生活的健康和社会的安定。艾滋在青少年群体中的滋生蔓延,更是全社会都在关注的问题,学校必须肩负起对学生进行预防艾滋教育的责任,在学校中广泛组织开展预防艾滋的教育活动,重视同伴教育对受教育群体所起到作用,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多加采用。此外,学生和家长也应该加强日常的学习和防范,充分预防艾滋病的发生和蔓延。
[1]李文东,张起文,刘凤仁,等.深圳市龙岗区流动人口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效果评价[J].华南预防医学,2010(2):37-38,40.
[2]陈胤瑜,宋卫,林嘉.新形势口岸艾滋病预防宣传教育工作有效开展的思考[J].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2011(5):415-417.
[3]蔡泳.学校为基础的沿海城市高中生预防艾滋病同伴干预效果及ROCCIPI策略研究[D].复旦大学,2011.
[4]康妲,高泽谨.平凉地区在校学生艾滋病青年同伴教育培训情况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2):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