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评审需要一个新的开始
2013-08-15阎惠中
■ 阎惠中
我国现今主要是对公立医院进行评审。从1989年开始的评审活动,已两次叫停。医院评审在我国是新事物,对于推进医院标准化管理与医院现代化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对于探索医院评价与监管也具有重大意义。对医院评审取得的成果,对主管部门不懈地探索,应该肯定。由于没有经验,加上我国公立医院无奈地营利性经营,使评审走了弯路;能及时叫停,显示了主管部门的清醒与改进评审的信心。叫停之后,进行深刻反思,才会有根本性改进。回头审视,第一轮评审是经过了充分准备的。第二轮评审有了前一次的经验,又用了10多年研究医院评价,更多地借鉴了国外的经验,引进了许多先进的评审方法,应该说,更是经过了充分的准备;但一经上马,同样的问题再次出现。是不是评审的总体设计与评审标准存在严重问题?医院评审为什么会逼着医院造假,医院评审是为了证明业绩,还是为了发现问题,如何引导公立医院向非营利性回归,如何发挥医院评审的正能量,减少副作用,都需要认真思考。第二轮评审对方法的改进想得多了一些。评审方法是重要的,但不是主要的。我国短时间内很难有真正的第三方评审,跟踪检查法也只是检查更细一些,过分欣赏某个引进的检查方法,影响了对根本性问题的思考。现在不是评审细不细,而是评审总体设计对不对的问题。认真剖析问题,深挖问题成因,医院评审才会有根本性改进。
1 是制订符合国情的《医院评审标准》,还是比照发达国家制订《医院管理大全》
评审是政府领导与治理医院的一种手段,不仅是对医院运行绩效进行评价,更主要的是评估医院管理目标实现的程度,端正办院方向,向患者保证质量,保证安全,发现偏差,及时纠正。医院评审比一般性检查评比,具有更广泛、更深刻、更长远的意义。世界多数国家开展了医院评审,其必要性与重要性,世界公认。为有效地开展评审,制订好评审标准十分关键。
我国第一轮评审使用的是《医院分级管理办法》。把管理办法当作评审标准,认识上是模糊的,也不便于使用。主管部门如何监管医院,医院自己如何管理医院,是不同的两件事。比如对“以病人为中心”这个医院宗旨,医院是把管理理念转化为实践,而主管部门则是通过评审判断实现的程度,发现存在问题,二者的角度与重点完全不同。医院的管理工作是线性的、全面的,主管部门对医院的监管则是节点性的、有重点的。第二轮评审虽然把管理办法改称为标准,但文字扩充了好几倍,不像是专门用于评审的标准,更像是比照发达国家编写的医院管理大全,写了很多医院管理的常态行为,追求的是医院管理的细节改进,显然受了JCI标准的影响。评审医院时,只去几位评审人员,短短几天,看一看、问一问,工作质量主要不在精细,而在精准。医院经历了两轮评审,医院职能部门最怕最烦的是,为迎接评审编写有关资料,内容既多、又细,工作量很大。需要编造的各种任务计划书与会议记录本,摆满几桌子。原先的各种诊疗与操作常规,不被认可,要推倒重来。很多工作需要“弥补”,造假由此而生。不是医院愿意造假,也不是养成了造假的习惯,不是少数医院造假,是虚高的评审标准逼着绝大多数医院造假。评审医院的很多功夫玩在了文字上。应该调研造假的过程,不能只欣赏造假的成品,要分析造假的原因。制订标准的专家们出于好意,汇集了发达国家的很多经验,一定会想,标准高一些、细一些,有什么坏处呢?坏处就在于过犹不及,精准与琐细区分不清,分散了医院评审的注意力,浪费了医院的精力。现时我国的医院,很少有不过度扩张的,普遍在超负荷运转,医生写好病历、护士完成输液已很不容易。比照发达国家编写高标准,劳民伤财,适得其反。要下决心转换思想,为发展中国家的公立医院编写适用的标准。
应该学习管理职能理论,深入认识评审的职能。计划、组织、指挥与控制是管理的四大职能,检控是其中的一项职能,可以去检查其他三项职能的工作,但不是指导如何去做。考试的试卷与课本是不一样的,检查医院与管理医院也不是一回事,不要把检控职能放大无边。
应该学习质量结构层次理论,把握评审的重点。改进医院评审就是提高评审的质量,重点是评审医院管理的质量。质量在结构上是有层次的。组织结构(基础条件)——质量生成过程——质量结果,是三个层次,可看作是一个质量链,说明了质量生成的因果关系。医院评审如果无所不包,既看这是一家什么样的医院,又看日常是怎么管理的,还要看管得怎么样,不是不可以,但内容混杂,检查耗时费力,不容易查清楚,也难以说清楚。医院评审应区分不同目的,对准不同质量层次,抓住重点,制订相应的标准。对医院的组织结构,应以《区域卫生规划》、《医院编制》与《医院管理条例》为依据,看医院规模大小,看基础条件是否完备,是否符合相应的级别要求。这是开业时的执业准入评审,隔几年进行复查。医院肯定在发展变化,但不允许过度扩张;有些基础条件,如护士人数长期不达标,就不符合执业要求。这种目的的评审团,以医政管理专家为骨干。对医院运行过程的评审,应以《医院管理标准》与各种管理制度以及技术常规(包括单病种临床路径标准)为依据,选准时间进行抽查,有些项目可以进行跟踪式检查。类似多年来的文明医院评比,结合医院管理年、质量年的内容,以安全与费用为重点,看医院日常是怎么管理的,有什么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医疗费用是否降了下来。一般每年一次。这种目的的评审团,应有技术专家参加。对医院绩效的评审,应设计《医院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基本依据医疗卫生系统与医疗保险系统的网络信息资料自然生成,进行必要的核查,半年或一年一次,同时委托第三方调查医院服务满意度。医院评审标准应形成一个体系,既是全面的,又是简要的,从相关的医院管理标准中抽出重要的评审检查点,编写供评审使用的检查标准。通过目的不同的评审,从执业角度看合格不合格,从运行表现看正常不正常,从管理绩效看先进与落后。评审不应该面面俱到,这是一条重要的原理。
2 医院评审一再地激扰医院的功利动机,是鼓动争上三级,还是政府规划定级
无论是第一轮评审的和缓叫停,还是第二轮评审的厉声紧急叫停,都是因为出现了同样的现象:医院创三甲演变成了“创三假”。医院评审引发了从未见过的怪象,医院领导发动医生修改病历,组织机关人员编造资料,科主任们为临床科研编写材料、拼凑病例,有些小医院互借医疗设备(如呼吸机)应付检查。医院的口号是:不上三甲,誓不罢休。不是一般地奋力拼搏,像是燃起一股邪火,整整燃烧一年。三甲亢奋之后,就是评审疲劳,得到评审证书后,就是三甲滑坡。医院评审为什么能燃起这样的邪火,从文件与会议讲话中找不到明显证据,但肯定的是,医院评审创造了这种机制:评上三甲会得到很多好处。高级别意味着资源与权力,财政拨款与级别挂钩,可以配置更高端的设备,享有更多的科研资源,可以申报国家重点专科,能吸引人才,吸引更多的患者,收费标准提高,增加医疗收入,申请银行贷款更容易,拖延药商回款更为强势。三甲是个金招牌,关系到医院的生存发展。第一轮评审主要是省市级医院争上三甲,第二轮评审时这股邪火已烧到了县区级医院。2011年新一轮评审新增的三级医院中,半数是县区级医院,说明“创三假”的机制在大大小小的医院中都在起作用。当年第二轮评审标准征求意见时,上海一位有见地、敢直言的医院管理专家预言:按照这个标准评审,必将重蹈旧辙[1]。可见不是新一轮评审在进行中发生了偏差,也不是标准掌握不严,新标准本身就是一个重蹈旧辙的标准。协和医院一位管理专家认为,两轮医院评审,主管部门与医院的目的不一致,上面是为了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医院主要想的是增加医疗收入[2]。《健康报》记者曹政经过广泛调研,在2012年9月的一篇报道中指出:医院等级评审被利益绑架[3]。医院评审是怎样被利益绑架的,评审标准为绑架提供了哪些帮助,值得进一步研究。
我国公立医院一向是有级别的,省、市、区、县就是级别,标示出医院的资源是哪一级政府配置的,是为哪一个区域的居民服务的,从未听到过哪个医院争上级别。当然,这种分级是行政区划分级,是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办法。进入市场经济时代,应该探索新的分级管理。借鉴国外构建三级医疗体系的做法,相应地把医院分为三级,并无不妥。JCI标准也讲到“医疗服务等级”,也讲到三级转诊,但等级概念比较淡,讲起来很轻松,分级只是为了提供相应水平与类型的服务,看不出与医院利益有多大联系[4]。但外国的好经验,经我们一搞,怎么就产生了这么大的副作用!是赋予医院级别以太多的利益内容吧,是医院想从高级别中得到太多的利益吧?利益是重要的激励要素,但利益可以激发正能量,也可以诱发邪火。我国的职称评定,甚至包括院士评选,都显露出这方面的问题。市场经济是一个逐利的社会,但空中又高悬着一只看不见的手,有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又存在很多非营利组织,做善事的人很多。对这些现象,我们似懂非懂,认识肤浅,容易做一些似是而非的事。公安系统使用破案率排名鼓励破案,冤假错案增多;近日浙江省宣告:停止破案率排名。很多事物具有两面性,试点就是在利与弊之间、过与不及之间反复进行选择。医院评审的探索将是长期性的。医院肯定需要分类分级,公办与民营分开,营利与非营利分开,规模大中小分开,技术高与低分开,综合与专科分开,服务的重点对象分开。这些分开是必要的,怎样分开,怎样与利益挂钩,都需要继续研究。
解决医院级别问题,要在区域规划上下功夫。卫生部于2010年启动《区域卫生规划指导意见》的制订,尽管比医院评审迟了20年,但至今仍未见公布;虽未公布,在2012年又要求各省将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上报备案。区域规划成了医院评审离不开、又拿不出来的“尚方宝剑”。为制订区域规划,了解社会的医疗需求并不难,难在财力究竟能养多少公立医院,多出来的公立医院怎么办。财力不够,又想办太多的“利民”好事,给自己出了难题。规划是必须制订的,否则目前的乱象将持续发展。我参加过第一轮评审的专家咨询,去医院讲学与辅导时,反复讲过“国家定级(民营医院是老板定级),医院争等”的道理[5]。医院评审在设计时,就应该把医院的条件与水平、功能与表现分开。级别意味着政府赋予医院的责任与对医院保障的程度。级别是运行前就存在的,等则是运行的状态与结果。一甲,是能力强的院长管了一所小医院;三乙,是能力一般的院长管了一所大医院。评审应该鼓励医院争什么,需要想清楚,设计好。
3 财政投入不到位,偏偏以跨越式发展论成就,如何通过评审引导公立医院健康发展
每个医院创三甲都有自己的做法,但大同小异,不外盖房子、建大楼、增加床位、增购设备、聘请专家、提高技术、扩大业务、改善服务与开展科研,再加一点儿造假。医院评审团来到医院要看很多东西,评估很多内容,归结起来就是评大、评强、评优,实质上是看发展的成就。归根结底比的是医院的创收能力,医疗收入有充裕的结余,才能办成以上的事。这些年公立医院依靠“三个过度”(过度扩张、过度特需、过度医疗),实行营利性经营,实现了畸形的跨越式发展[6]。医院创三甲需要花钱,基础性投入与各项针对性、弥补性投入,是一笔不小的投入,创建成功后,可以获得回报。应该承认,医院创三甲对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对患者也有好处,但主要埋单者是患者。患者信任三甲,支持医院创三甲,但没有认识到“创三假”损害了自己的利益。
建国以来,我国管理公立医院是有经验的,医院虽然破旧,老百姓对服务还是满意的。进入改革开放,公立医院渐渐迷失了方向,发展一直不上轨道。对公立医院的财政投入,涉及到各级地方政府,十分需要一部《公立医院法》,明确各级政府的责任,没有立法约束,各级卫生主管部门就不得不向地方政府让步。在以GDP论英雄的时代,公立医院畸形的跨越式发展为自己创造业绩,也为当地政府创造了业绩,医院评审承认医院的业绩,也成为卫生主管部门的业绩。这层层的利益关系,使公立医院评审发生了严重扭曲。
不能把医院评审仅仅作为技术性绩效评价来研究,应该看作有关办院方向的重大改革。在医改推动下,应该重新认识公立医院,办好人民的医院。不能把发展的缺陷,当作发展的成就。通过医院评审,向人民推荐的是高大宏伟、过度特需、管理精细的现代化医院呢,还是发展中国家的人民医院呢?在解读第二轮评审“新国标”时,强调了公立医院的公益性,但遗憾的是缺少扭转过度医疗、破解看病贵的针对性内容[7]。现在的医院评审标准,看不出是为公立医院编写的,准确地说是为快速发展的医院编写的。这是我国医院评审最大的迷失,是问题的总根源。当然也应认识到,我国公立医院不会很快得到足够的财政投入,营利性经营不可能很快停止,财政投入置换经营性收入需要较长的时间,当前是一个转型时期,如何通过评审引导医院回归非营利性,是需要认真研究的大课题。
4 医院评审应该重视硬件,是不是更应该重视院长、医生、护士的职业状态
医院的建筑面积、床位总数、固定资产总值、医疗资产总值、年度医疗收入总数,是评审关心的内容,表明医院的规模与实力。近几年来以上指标的增长幅度,说明医院快速发展的成就。第一轮评审时,医院处于规模扩张准备期,评审叫停后的10多年,医院自主经营积累了发展资金,多数医院走向规模扩张,大医院更是过度扩张。硬件是医院扩张的成果,也是医院扩张的证据,是医院的实力所在,上上下下都对硬件感兴趣。不过,现在到医院去,看大楼、看设备,越来越有一种都差不多的感觉。硬件也就是这些东西,大楼也就是这几种样子,先进设备也就是这几个品牌,医院之间的差别,更深地在于先进设备的使用率与检查阳性率,还有设备的维修保养水平,而这些东西在于人对仪器设备的利用与管理,一眼看不出来。不能说医院评审存在着见物不见人的偏差,但是否见物多、见人少,值得深思。现在到了从重视硬件转向更重视人的时候了,医院人力资源日益成为更重要的实力所在。医院院长与医生、护士是人力资源的核心,评审要把目光转向这些人,关心人的发展、人的成长与人的净化。学历、职称、科研奖项与人才梯队是一般性内容,是登记表上的内容,更应该关注这些人的职业状态与职业心态。这些年来,他们有了什么变化,是更像公立医院的人了,还是越来越不像了,这是评审应该得出的重要判断。
对医院院长的评判应提出几个要点。先了解院长们的学习情况,这段时间参加了什么管理培训,自学了些什么东西,医院管理是主业,还是副业。这段时间医院有几项重大决策,选1~2项,从构思、实施到结果,进行跟踪式了解,看决策民主化与决策科学化,看是如何处理增加收入与降低医疗费用的关系的,看对发展是怎样理解的,追求的是什么样的目标。对质量与安全关注如何,参加了哪些日常性的质量活动。对医改是什么态度,医改取得了什么实际效果。评审能否得出这样的结论:这是一位非营利性公立医院的好院长。每年都评选管理创新的医院、管理先进的医院与服务优质的医院,还评选优秀院长,都可以通过医院评审集中进行。
应把医生作为重要的评判对象。在患者心目中,医生就是医院。应了解医生的心态,对工作的满意度,工作负荷如何,半天看多少门诊患者,分管多少床位,近几年工作量有什么变化。科主任和专家们的精力是怎样分配的,医疗活动、科研活动、社交活动各占多大比重,有多少精力用在了特需医疗上。抽查几个临床路径的病例,看用药、检查、手术是否合理,判断过度医疗的程度。选几个应用新技术项目的病例,如血管内支架与器官移植,看适应症的选择,看技术准入管理,看过度医疗与乱收费的程度。请医生们提供既为患者看好病,又节省费用的事例。对医技科室人员,应了解对新设备、新技术的掌握程度,有无检查阳性率的统计,请他们谈一谈对临床医生过度检查的看法。通过评审能否得出这样的评价:这些医生的服务态度与技术水平,与医院的级别是相称的,工作是努力的,无愧于公立医院的医生。
应关心护士的情况。她们在医院人数最多,是人性化服务的主要体现者,但属于弱势群体,缺少发言权,承受着过大的工作压力。要评价她们的职业状态,分析她们的职业心态。了解高学历、高职称护士的工作岗位,是否发挥了作用。她们的职业上进心如何,在学些什么,有多少人在写文章。要了解同工同酬的情况,聘用护士是否安心工作。上夜班的是些什么护士,平均一周有几个夜班,夜班津贴如何。访问几位“特需患者”,再访问几位贫民患者,看服务是否贫富同仁。请她们提供优秀医生与优秀护士的事例。
可以设计调查问卷,请调查者填写,并表态:您工作的这所医院是真正的公立医院吗?选部分调查对象进行深度访谈。
综上所述,医院评审标准不能比照发达国家,参照高度要降下来,内容要精简,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国情,不再逼着医院造假;按照区域卫生规划给医院定级,为公立医院编写评审标准,扭转畸形的跨越式发展;要评判院长、医生、护士的职业状态,培育公立医院的合格人员。我国的医院评审,需要一个新的开始。
[1]高解春.医院等级评审“折腾”何时休?[J].中国卫生,2012(10):68.
[2]姜天一.医院评审再启航[J].中国卫生,2012(12):36-42.
[3]曹政,闫龚.医院“上三级”缘何紧急叫停[N].健康报,2012-09-28(8).
[4]阎惠中.走近JCI:美化医院与净化医院的不懈追求[J].中国医院,2013,17(6):19-21.
[5]阎惠中.对医院分级管理达标活动的看法[J].中华医院管理,1993,9(1):30-32.
[6]阎惠中.扩展医改视野 打开医院黑箱[J].中国医院,2013,17(3):21-25.
[7]王吉善,张振伟.解读第二周期医院评审重点[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1,18(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