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公共气象服务发展方向落实防灾减灾这一首要任务
2013-08-15中国气象局副局长矫梅燕
中国气象局副局长 矫梅燕
党的十八大在谋划“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提出,要“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建立‘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这些高瞻远瞩的精辟论断为我国气象服务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为气象防灾减灾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大报告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准确把握、全面贯彻中央对于公共气象服务和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做出的决策部署,对于发挥气象工作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意义重大,对于凝聚广大气象干部职工力量、推进气象事业科学发展意义深远。
1 党的十七大以来,气象监测预报的准确性、灾害预警的时效性、气象服务的主动性和防范应对的科学性显著提高
党的十七大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在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强化防灾减灾等方面做出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要求,中国气象局党组带领广大气象工作者在实践中探索和前进,明确了公共气象服务引领气象事业发展的战略方向,坚持将气象防灾减灾作为公共气象服务的首要任务。
各级气象部门坚持“以需求为牵引、以服务为引领”,千方百计提高气象预报预测能力,不断适应防灾减灾需求,推进气象预报向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延伸,灾害性天气预报能力明显提高,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意识不断增强,交通、能源等气象服务的专业化水平显著提升,综合气象观测能力明显加强,公共气象服务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机制不断健全,有力支撑和保障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安康。
在防灾减灾服务能力建设方面,我国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精细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一是综合气象观测更加注重适应服务需求,多手段、高密度的现代化综合气象观测网有力支撑了精细化预报和灾害监测预警服务。二是天气气候预报业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建立了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预警业务,开展了精细的乡镇气象预报,发展了延伸期预报业务,强化了月、季尺度气候预测业务,稳步推进数值预报核心技术发展,专业化的预报预测业务技术体系不断完善。天气预报准确率稳步提高,晴雨预报准确率从2007年的84.9%提高到2011年的87.1%。同时,气象部门建成国家、省、市、县4级灾情上报系统和灾情信息共享平台,开展了全国暴雨诱发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试验业务,促进天气预报向气象灾害预报延伸。
在预警信息发布能力建设方面,气象预报预警信息的覆盖面和时效性进一步增强。目前,中国气象频道在全国30个省(区、市)的305个地级以上城市实现落地。中国天气网日最高浏览量超过2686万页。每年免费发送预警短信数由2007年的12亿多条增加到2011年的43亿多条。在农村,建成高音预警喇叭21.5万个,气象电子显示屏近13.4万块,气象信息服务站6.5万个,与农业气象重点服务对象25.7万人(户)建立起直通式联系。不断建立完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气象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0%以上。
在专业气象服务的拓展与深化上,气象科技水平和适应需求的能力明显进步。中国气象局组织开发了农业气象灾害服务保障系统、公共气象服务产品库、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系统等近30个业务系统,并投入业务使用。特色和设施农业、水文、地质灾害防御、公路交通、森林草原防火等重点领域专业气象服务业务得到快速发展,风能、太阳资源评估和预报服务取得新进展,从点到面,从弱到强,基本形成了全国布局的业务服务系统。此外,在重大活动保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服务等方面,专项气象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在基层气象服务体系建设上,延伸服务体系和防灾减灾服务效益进一步显现。全国近1000个县成立了由分管副县长任指挥长,气象、民政、水利等多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县级气象灾害防御领导小组,覆盖全国41.4%的县。气象信息服务站达 6.5万个,其中乡镇覆盖率71.4%。气象信息员队伍总数已达59万余人,覆盖了全国91.7%的行政村。新闻媒体、气象信息服务站、气象信息员、城乡社区正逐渐成为气象防灾减灾的坚实力量,以气象部门直接提供为主、其他社会力量间接传播为辅的气象防灾减灾提供机制初步形成。
过去5年,我们不仅在防灾减灾服务能力建设上下功夫、促提升,而且在气象服务体制机制建设上谋发展、求实效。一是气象服务发展的长效机制逐步健立,政府主导作用不断强化。《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09—2020年)》以及国办33号文件的出台,表明国家和各级党委、政府对气象工作的政策支持力度明显加大,作用更加突出。中央财政安排气象为农服务专项和地方各级政府匹配经费逐年增加;国家人工影响天气专项投入列入财政转移支付,地方各级政府的专项投入大幅增加。二是气象服务发展的外部环境逐渐优化,部门联动机制不断健全。当前,气象部门与农业、民政、国土资源、交通运输、水利、安全监管、林业、旅游、电力等20多个部门和单位签署了合作协议,建立起26个部门参加的气象灾害预警服务部际联络员制度,在气象防灾减灾部门预警和应急联动中发挥的积极作用日益突显。三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气象服务,社会参与机制稳步推进,气象服务传播主体不断扩大,社会媒体在气象服务信息传播中发挥出举足轻重的作用,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力度不断加大。由部门的单项防灾减灾逐步向社会的综合防灾减灾转变。
社会效益是服务能力提升的实质体现。5年来,全国因气象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较前5年减少1980人,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比例的平均值(0.91%)较前5年(1.22%)明显降低。全国粮食总产量预报准确率稳定在98%以上,夏收夏种等专题服务惠及近40万农机手,为全国粮食“九连增”做出积极贡献。气象服务在各部门和社会公众中的满意度稳步提高。
近年来公共气象服务和防灾减灾工作的生动实践,为气象服务未来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深刻启示:一是坚持将气象防灾减灾作为首要任务,不断强化气象部门在国家及各级政府部门防灾减灾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是坚持在精细化的服务和信息发布上下功夫,不断提高公众气象服务的满意度和覆盖率;三是坚持在拓展领域和部门合作上下功夫,不断提高专业气象服务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四是坚持以“两个体系”建设和人工影响天气为抓手,不断夯实基层气象事业发展的基础;五是坚持气象服务引领业务发展,不断提高气象业务现代化的水平和气象服务的能力;六是坚持体制机制的探索创新,不断提高气象服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 认识发展形势,树立战略思维,以党的十八大精神指导公共气象服务和气象防灾减灾科学发展
当前,我国公共气象服务和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正发生着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也面临着重要而复杂的战略机遇期。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气象灾害的突发性、反常性和不可预见性日益突出;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大潮中,社会公众对于气象服务的需求更加多样化。
新形势下,公共气象服务与气象防灾减灾工作面临着各种新挑战——公共气象服务业务能力仍然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气象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不相适应,与公众对气象服务日益增长的期望不相适应,与气象现代化水平和信息网络等高新技术的发展不相适应。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精细化程度和准确率水平不高仍然是气象防灾减灾的主要瓶颈;气象防灾减灾机制不完善仍然是气象防灾减灾的重大制约;气象灾害风险管理仍然是气象防灾减灾的薄弱环节;农村气象灾害防御水平不高仍然是气象防灾减灾的明显短板。
党的十八大报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和“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这也是党中央对新时期公共气象服务和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需要我们树立战略思维,将公共气象的发展置于国家公共服务及社会事业发展的大局中。
一要坚持公共气象服务的发展方向。要坚持政府主导,把气象防灾减灾作为首要任务,牢牢把握气象事业的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这一根本属性,保障基本公共气象服务的提供。坚持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不断提高履行气象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的水平。
二要坚持气象现代化建设、强化基础。要依靠科技进步,加强关键、核心的监测、预报预测技术研发与应用,完善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测、预警、评估业务体系,稳步提高预报预测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推进灾害天气预报向气象灾害风险预警和风险评估的延伸和拓展,气象监测预报预测业务不断适应气象服务发展的新要求。
三要坚持统筹城乡、强化基层。要加大气象公共资源向农村、贫困地区和社会弱势群体倾斜力度,把更多的财力、物力投向基层,把更多的人才、技术引向基层,切实加强基层气象服务机构设施和能力建设,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实现基本公共气象服务覆盖全民。
四要坚持机制创新、持续发展。要逐步构建由各级政府主导的地方公共气象服务发展的体制环境,科学划分各级政府基本公共气象服务事权与支出责任。完善财政保障、机构建设、管理运行和监督考核机制,形成保障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有效运行的长效机制,实现公共气象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3 强化基础、健全体系、完善机制,将发展公共气象服务和气象防灾减灾贯穿于气象现代化建设全过程
一要强化基础,提高公共气象服务和气象灾害防御能力。首先要强化综合观测和资料应用能力。围绕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的需求,健全完善全天候、多要素、高密度、精细化的立体监测网,强化重点区域和敏感区域的监测能力建设,加强地质、海洋、农业、交通等专业气象网的建设,加强气象资料的应用研发。其次要强化预报预测能力。要加强关键预报技术研发,稳步推进天气气候模式发展与应用;继续推进专业化的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业务技术体系,加强新技术研发和应用,支撑预报精细化发展;继续强化业务流程建设,推进气候业务流程改革实施。再次要强化气象服务能力。要加强气象服务业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气象预警信息发布能力,扩大气象预警信息覆盖面;要加强气象灾害防御服务能力建设,推动灾害性天气预报向气象灾害风险预警和评估的拓展;要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气象服务。要以服务为引领、以需求为牵引,扎实推进气象业务现代化。
二要健全体系,发挥公共气象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要以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为抓手,结合基层气象机构综合改革,强化农村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和农业气象服务能力,实现基本公共气象服务面向农村的全覆盖;要开展城市基层气象服务体系和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面向城市社区的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和精细化气象服务能力;要强化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城乡社区、社会公众在公共气象服务中的职责,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要建立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发布体系,充分利用社会公共资源,建立多种手段并用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网络,扩大和提高预警信息发布的覆盖面和时效性。要不断完善中国特色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和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切实推进气象服务社会化。
三要完善机制,保障公共气象服务的可持续发展。要不断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在公共气象服务和气象防灾减灾中更加注重坚持政府主导,更加注重体现政府行为,更加注重气象服务和防灾减灾管理机制的创新。要不断完善财政保障、机构建设、管理运行和监督考核机制,形成保障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有效运行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强化气象部门在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中的职能,切实推动气象工作政府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