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源性输入型动物疫病入侵的途径和防控对策
2013-08-15崔奕杰
崔奕杰
(衡水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河北衡水 053000)
目前全球动物疫情处于活跃期,养殖模式、生态环境变化加速了病原体在人与动物间循环、相互传播,使得动物疫病日益复杂多变。外源性输入型动物疫病的入侵引发我们对出入境动物检疫对策的思考。面对外源性输入型动物疫病的入侵,必须完善出入境动物检疫的法律法规,建立出入境动物检疫的风险评估制度和信息交流平台,夯实出入境动物检疫的技术支撑。
1 外源性输入型动物疫病传入我国的途径
1.1 从国外引进种用畜禽
从国外引进种用畜禽是动物疫病从一个国家传播到另一个国家的重要途径。大多数国家都期望通过引进国外优良畜禽品种来改良本地畜禽品种、提高生产性能、促进畜牧业及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但在引进动物同时,不可避免地伴随着动物疾病传入的风险[1]。为了防止动物疫病随引种传入,我国对从国外引进的种用畜禽进行了严格的隔离与检疫,但是,因疫病处于潜伏期、抽样的局限性、检测方法的局限等原因,在进出口检疫时可能漏检导致某些疫病传入,例如,引进种猪是非洲猪瘟(ASF)传入的重要途径之一,带毒种猪可以潜伏带毒,并随着引种而进入国内,一旦在猪群寄居,很快会在猪群蔓延、流行。猪冷冻精液中ASFV 可以长期存活,并可伴随着人工授精将病毒传播给母猪并导致疫情暴发[2];或者对新发生疫病的研究和认识不足,其危害性在早期没有充分体现,没有列入双边检疫条款规定疫病检疫名录中或检测手段缺乏,导致漏检。上述原因使许多动物疫病特别是我国原本没有的动物疫病伴随着大量引种传入我国。近20多年来,已有多种动物疫病传入我国并在我国广泛传播造成严重危害。例如,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PRRS)主要表现孕产母猪发生繁殖障碍和仔猪发生呼吸道症状,以传播迅猛,危害巨大而著称。我国于1995 年首次在从加拿大引进的种猪中分离到PRRS 病毒,目前几乎蔓延到我国所有省份,成为我国近年来猪呼吸道疾病突出的根本原因之一,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数亿元[3]。
1.2 从国外进口动物或动物产品
随着进口动物或动物产品的增加也使动物疫病经常撞击我国国门。近几年随着乳制品业的快速发展,进口奶牛在我国呈高增长态势。奶牛的一些传染疫病也随之传入我国。例如,奶牛业和肉牛业发达的国家受害严重的牛副结核病容易传入我国。病牛和隐性感染牛是传染源,其粪便中可排出大量病菌,从尿和奶中也能排菌,污染草料、饮水。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须通报的动物疫病[4]。2001年以来,从荷兰进口的火烈鸟中检出鹦鹉热,从圭亚那进口的观赏鸟中检出禽流感,从荷兰进口的观赏鸟中检出新城疫和鹦鹉热[3]。
1.3 随进境产品、船舶、集装箱等多种不同渠道进入我国的生物媒介在外来动物疫病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
动物传染病传播流行的三个基本要素为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动物。自然界存在一大批本身不发病但携带病原的生物媒介,控制其传入定居对防止非直接接触感染的疫病非常关键[5]。虫媒载体通过多种不同的渠道进入国内,具体包括染疫的动物、生物制品以及被污染的人员、物品、运输工具、空气尘埃等。吴隆德等对2002—2004 年间在汕头口岸集装箱携带医学媒介生物进行统计,全年每个月份均能查获医学媒介生物,种类有蚊、蝇、蜚蠊等三大类,现场查获的医学媒介生物分别来自世界13个国家和地区,由于医学媒介生物常携带多种当地的病原微生物,这直接导致集装箱来源地国家的传染病输入我国的风险度大大增加[2]。
1.4 进境人员携带禁止入境动物及动物产品特别是携带来自疫区的动物及动物产品也可能将国外动物疫病传入我国
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在口岸经常截获进境人员携带禁止进境的动物及动物产品。例如,外国游客可能会不知不觉的将污染的猪肉或猪肉制品从非洲猪瘟(ASF)感染国携带到国内,污染食物作为外来动物疫病传染源在一些国家已是屡见不鲜[2]。
2 防控外源性动物疫病传入的对策
2.1 对进境动物及动物产品实施风险评估制度
对进口动物及动物产品进行传入风险分析是国际通行的做法,OIE为各国制定了动物及动物产品的进口风险分析框架,目的在于为进口国进口动物及动物产品时,进行风险评估提供客观和公正的方法。风险分析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危害确认、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交流四部分[6]。兽医机构能力评估及动物卫生监测和监控能力评估,动物及动物产品运输途经国和地区,运输方式,包装种类,储存方法,检疫措施等也是重点需要考虑的因素。
其中最重要的是动物疫病风险评估,即分析构成传入动物疫病的风险因素。动物疫病的发生是受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人们认识的广泛性和相对局限性,风险因素表现出了全面性、动态性、相关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由于动物疫病流行的极其复杂性,很难制定一个应用于所有动物疫病的风险因素框架。参照OIE国际动物卫生法典,根据当前国际国内贸易形势,将动物疫病风险因素分为生物学因素、商品因素、环境因素和国家因素四个方面。
首先,生物学因素是动物疫病感染传播的基础。需要考虑病原体的特性,感染宿主的种类、年龄和品种,以及自然感染传播的途径等。其次,鉴于当前动物及动物产品贸易的自由化,商品在疫病传播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考虑商品的加工、商品的用途以及商品的预期贸易量。再次,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是构成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但这三个环节能否相互连接和协同要受到环境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环境因素包括生物媒介的分布、地理和环境特征、习惯和文化习俗等。例如,蓝舌病的传播需要库蠓作为媒介生物,库蠓的分布直接决定了动物疫病传入风险的大小[6]。
另外,兽医机构能力和区域化体系的合理性建设是评估是否存在传入疫病风险的重要内容。在对兽医机构评估时主要考虑组织和结构、人力资源、物力(包括财政)资源、职能和立法支持、动物卫生和兽医公共卫生控制、参与OIE活动及遵守OIE成员国义务等内容。
我国在制定进境动物及动物产品的检疫对象时也需有进境风险分析报告支持,以证明措施适当、合理、科学,不构成对贸易的变相阻碍。为了指导这项工作,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于2002年发布了《进境动物和动物产品风险分析管理规定》,标志着中国正在将风险分析应用于进出境动物检疫,风险分析工作正逐步渗透到我国进出境动物检疫的各个环节。
2.2 完善出入境动物检疫的法律法规,对进境动物疫病检疫实行分类管理,加强进境动物检疫的前伸和后延,进一步完善突发动物疫病应急反应机制
2.2.1 动物疫病的种类很多,进境动物检疫不能把所有的动物疫病都作为检疫对象,国际上的通行做法是对进境动物疫病检疫实行分类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及其实施条例将一部分重要动物疫病规定为必检动物疫病,称之为法定检疫对象或进出境动物检疫对象。例如,急性烈性动物传染病,牛瘟、猪瘟、新城疫等;人畜共患病,炭疽、布鲁氏菌病;尚未在我国发生的国外传染病,非洲猪瘟等。
2.2.2 进境动物检疫的前伸,一是动物检疫人员到出口国实施境外动物检疫,进一步了解相关动物疫病信息,行使相应权利;二是强化检疫准入,跟踪国外最新动物疫情疫病动态和研究成果,及时修订检疫疫病名录和相关要求,及时更新和增补进口检疫条款的疫病名录[5]。进境动物检疫的后延,动物和动物产品进境后要实行登记制度,对疫病进行有效跟踪,建立和完善动物防疫应急反应机制,为扑灭突发动物疫病、采取紧急行动提供依据。自2003 年以来,我国陆续出台了《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国家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规范》等法律法规,为突发动物疫病的安全处置提供法律依据。应加强对重大动物疫情和外来动物疫病早期预警和监测体系的建设,以疫病主动监测结果引导疫病监控和扑灭行动。
2.3 建立出入境动物检疫的信息交流平台
2.3.1 早期预警是动物疾病监控系统中的薄弱环节。为此,FAO正在与WHO和OIE合作建立“跨境动物疾病全球预警系统”。它积极收集和筛选动物流行病方面的信息,通过对动物紧急疫病的早期警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该系统提供的信息,可减少出入境动物检疫的不确定性。要充分利用世界动物卫生组织 (OIE) 疫情通报情况,如疫病信息周报(Weekly Disease Information)内的紧急通报(Immediate noti fi cations)、后续报告(Follow-up reports)、最终报告(Final reports),严防疫情疫病传入传出[7]。
2.3.2 建立合理的动物疫情报告制度和国家动物疫情信息发布制度。我国制定了《动物疫情报告管理办法》,建立了国家、省、地、县四级疫情报告系统,并实行动物疫情逐级报告制度,然后由农业部负责对外发布动物疫情。我国已是OIE成员国,每月正式向OIE递交《兽医公报》,向OIE和FAO通报动物疫情。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健全动物疫情报告和处理机制,建立国内外动物疫病数据库和动物疫情交流制度,进出境疫情通报机制,适当公开疫情、增加疫情透明度。
2.4 夯实出入境动物检疫的技术支撑
2.4.1 加强出入境动物检疫实验室质量体系建设。依据ISO/IEC 17025的基本要求,建立严格的质量保证程序和质量保证体系,制定实验室质量控制和评估(或验证)计划。动物检疫方法和标准要与国际接轨,并以国际标准为基础制定我国的动物检疫技术法规和动物检疫标准。
2.4.2 出入境动物检疫实验室要适应动物检疫的要求,跟踪新的检疫技术。建立对重大动物疫病进行专项调查研究、检疫监测和防控制度,例如,统一规划建设疯牛病、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检测标准实验室[8]。提高出入境动物检疫技术的实效性,对一些我国尚未发生的外来病做好技术贮备,研究外来病流行规律、防治措施和鉴定技术。
2.4.3 出入境动物检疫实验室的互认。我国出入境动物检疫实验室要积极取得CNAL的认可,CNAL加入了APLAC和ILAC的MRA(多边认可协议)。这样,实验室的检测结果能得到参加MRA的国际众多认可组织及其认可的实验室确认。出入境动物检疫实验室要积极与外部实验室包括国际参考实验室合作,参加它们组织的水平测试,提高自身的检测能力和水平。
2.5 推进对动物疫情实施区域化管理
区域化原则是一种国际标准、国际法规、国际惯例。按照区域化原则,通过区域化管理,可以将国际贸易中传播动物疫病的风险降到最低水平,达到限制发病动物流通,防止疫情相互扩散的作用。应对重大动物疫病进行区域化防控和管理,确定某国家或地区某疫病实际动物卫生状况,建立国际通行的无疫区认证制度,提高我国动物卫生保护水平。例如,在进境动物检疫管理中落实好《中国对国外口蹄疫区域化认可原则和认可程序》,构成我国对国外口蹄疫区域化管理新模式,降低口蹄疫等其他外来动物疫病传入的风险[9]。
[1]赵晓慧.拒威胁于国门外-浅谈动物检疫禁止进境物[J].中国动物保健,2009(8):28-29.
[2]王君玮,张玲,王志亮,等.非洲猪瘟传入我国危害风险分析[J].中国动物检疫,2009,26(3):65-66.
[3]李凯年,逯德山.国外动物疫病传入途径、危害与控制[J].中国动物检疫,2007,24(2):43-44.
[4]李朝君,陈京彩,宋英俊,等.进口奶牛副结核病感染情况的调查及分析[J].中国动物检疫,2012,29(4):74-75.
[5]张伯强,陆承平.外来动物疫病的传入途径分析及其防控[J].中国动物检疫,2009,26(7):61-62.
[6]张凡健,李卫华,陈向前,等.浅谈动物及其产品进口风险分析及其要素评价[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5(2):3-4.
[7]朱来华,谭乐义,王宫璞,等. 2010年国际马病疫情动态[J].中国动物检疫,2011,28(2):75-76.
[8]高天卫.关注外源性输入型动物疫病跨区域入侵[J].中国动物保健,2009(9):76-77.
[9]贠秋安.美国应对口蹄疫和其他外来动物疫病入侵的应急防控体系及启示[J].中国牧业通讯,2009(4):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