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现状与对策
2013-08-15李启成赵永邦王淑琴涂雪珍
李启成,赵永邦,王淑琴,涂雪珍
(青海省西宁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青海西宁 810003)
动物标识及可追溯体系建设是以畜禽标识二维码为数据轴心将牲畜从出生到屠宰历经的防疫、检疫、监督、销售等环节,利用先进信息技术把生产管理和执法监督数据汇总到数据中心,建立畜禽从出生到畜禽产品销售各环节一体化全程追踪监管的管理体系。建立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和现代畜牧业的需要,是适应国际贸易中对动物及动物产品质量要求的需要,是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的需要。这对于提高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提升各级兽医管理部门的管理水平、保障动物产品质量安全、保护人民身体健康、促进养殖业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均具有重要意义。
西宁市从2008年起全面开展了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成立了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小组,制定了《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实施方案》,配备和启用了识读设备,实现了信息网络管理。笔者现就我市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谈一点看法,以与同行商榷。
1 现状
1.1 基本情况 西宁市辖五区三县,有50个乡镇,931个行政村,总面积7 671平方千米,人口222万。全市设一个市级畜牧兽医站(下设市级动物卫生监督所和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编制42人,聘用协检员75名);有县级畜牧兽医站3处(下设县动物卫生监督所和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编制134人。全市有乡镇兽医站50个,人员编制251人。2012年全市各类畜禽饲养量198.72万只;猪饲养量87.27万头,出栏49.03万头,出栏率56.18%,商品猪42.66万头,商品率87%;牛饲养量36.08万头,出栏8.54万头,出栏率23.67%,商品牛8.37万头,商品率98%;羊饲养量115.04万只,出栏38.72万只,出栏率33.66%,商品羊32.52万只,商品率84%。
1.2 村级防疫员队伍情况 全市有村级防疫员982人,其中,湟中县443人,湟源县182人,大通县298人,市区(市辖五区)59人。专业结构构成为兽医专业人员6人,非兽医专业976人。文化程度构成为大专以上学历3人,初中以上230人,初中以下749人。年龄构成为35岁以下110人,36岁至50岁之间522人,51岁以上350人。
1.3 耳标网上申购情况 我市耳标订购已全部实现网上申购、审核和签收。从2008—2012年,我市通过区县逐级网络上报、市级审核和省级最终审核程序,共申购和签收猪耳标2 568 600枚,牛耳标1 381 616枚,羊耳标2 880 970枚。其中,大通县猪耳标1 650 700枚,牛耳标957 600枚,羊耳标1 542 500枚;湟中县猪耳标522 000枚,牛耳标209 000枚,羊耳标563 000枚;湟源县猪耳标237 500枚,牛耳标190 900枚,羊耳标679 500枚;市区猪耳标158 400枚,牛耳标24 116枚,羊耳标95 970枚。
1.4 耳标配戴和防疫信息录入传输情况 从2008—2012年全市共佩戴二维码耳标738 285枚,其中猪佩戴数197 841枚,牛佩戴151 136枚,羊佩戴数389308枚。共上传各类动物免疫信息402 195条。其中,猪免疫信息上传244 207条,牛免疫信息上传39 982条,羊免疫信息上传118 006条。免疫信息上传数占实际耳标佩戴数的54.48%。
2 问题
2.1 耳标脱落现象较多 动物之间相互撕咬,草丛、圈舍栅栏蹭挂都很容易出现已佩戴耳标脱落。由于群体数量的原因,查找脱落耳标序列号难度较大,脱落耳标难以销号,补戴耳标会虚增牲畜数量和防疫信息。部分耳标扫描受光线、角度、距离等多种因素影响,难以扫描和使用。
2.2 部分识读器质量不稳定 由于质量或网络原因,运行速度极慢,在实际防疫工作中信息数据录入和传输占用时间太长,防疫员在免疫过程中常常不愿意录入和传输防疫信息,造成防疫信息录入和传输量与实际防疫数和耳标佩戴数不符,信息量低的情况。
2.3 部分地区网络信号差 在边远山区,受网络信号限制,在实施集中免疫时,往往进入不了溯源系统,致使防疫信息无法就地及时上传,信息录入和传输难度增大,工作量成倍增加。
2.4 识读器配置数量少 现价段配备给我市用于动物免疫的识读器只有200部,而全市从事动物免疫工作的村级防疫员有982人,识读器的配备率只有20%,数量严重不足。已配置的识读器,在使用过程中由于防疫员操作不当,加之本身电池等设备出现故障,已有部分识读器不能使用,识读器数量进一步减少。由此,绝大部分防疫员免疫的动物信息无法录入上传,严重制约了免疫信息的录入和传输量。
2.5 投资不足,设备补充更新困难 可追溯体系建设涉及设施设备是高科技产品,价格较高,要在防、检、监、销多个环节所有防疫员、检疫员、监督员、屠宰场等多层次配备识读器、微机、打印机等相关设备,所需数量多,投入巨大。我市现阶段实施可追溯体系建设的设备,只是省级主管部门的县级动物防疫监督设施建设项目和乡镇站建设项目中安排的设备,数量有限。地方财政对可追溯体系建设投资不足,识读器等动物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设备后续增补和更新困难,难以满足实际需要。
2.6 检疫监督工作滞后,影响标识佩戴、信息录入和传输 目前受多种因素制约,动物在出栏、运输、屠宰中检疫员在实施动物检疫时,不认真查验二维码耳标佩戴情况及动物防疫信息情况的扫描查验工作,或者检查的范围较小,力度不大,影响了二维码耳标的佩戴、防疫信息录入和传输,屠宰动物未及时消除其耳标号和信息,使可追溯体系建设失去了应有的效能和意义。
2.7 由于目前村级防疫员队伍的不稳定,不断更换的防疫员没有系统的掌握免疫信息录入、传输等基本操作技能,加之部分防疫员文化水平较低,很难熟练操作,进而影响此项工作的开展。
3 对策
3.1 加大技术研发力度,提高设备可操作性 要彻底解决现阶段动物标识及可追溯体系建设中存在的耳标脱落、耳标扫描受限、识读器信息录入传输速度慢等实际问题,有关部门应加大科技研发力度,进一步提高可追溯体系建设设备的适用性、可操作性和稳定性。
3.2 加强村级动物防疫员建设,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村级动物防疫员是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和扑灭的一线重要力量,动物疫病防控中的免疫注射、二维码耳标佩戴、免疫信息录入传输等许多防疫工作都是由他们完成的。加强村级动物防疫队伍建设,从法律法规或政策层面上将村级防疫员队伍纳入法定管理范围,切实落实村级动物防疫员工资报酬,稳定防疫员队伍。通过提高报酬待遇、改善工作条件吸引有知识的年轻人来从事动物防疫工作,提高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整体素质,以适应新形势下的防疫工作需要。
3.3 加强动物检疫和动物卫生监督工作,切实落实动物检疫监督措施 动物在出栏、运输、屠宰时应当严格查验二维码耳标佩戴、动物防疫信息录入情况,严禁未佩戴二维码耳标的家畜出售、运输和屠宰,从监管环节来促进标识佩戴和信息录入传输工作的落实。严格落实屠宰环节耳标扫描和信息识读,追溯屠宰畜来源及健康等信息,并及时从溯源信息系统消除屠宰家畜的耳标号和信息。
3.4 加大经费投入,保障设备到位 动物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需要大量设备来保障从生产到餐食过程中的防疫、检疫、监督信息的全覆盖,这就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来支持。除了国家和省财政进行大比例投入外,各级地方财政也应当将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所需资金列入财政计划,加大投入力度,满足基本设备的购置和补充更新,保证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正常运行。
3.5 加强技术培训,提高人员素质 可追溯体系建设涉及的科技产品和先进技术较多,防、检、监环节有关人员需掌握的东西较多。而当前基层防疫员队伍人员年龄偏大,接受新事物能力较低。因此,在稳定防疫员、检疫员队伍的基础上,必须加强操作技术的培训,市区县有关部门要加大培训力度,深入防疫工作一线,手把手教,一对一指导,尽快提高整体人员素质,强化责任意识,做到会操作会上传,确保上传信息的真实性,确保先进的信息技术得到有效发挥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