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仁爱版英语课堂的提问
2013-08-15杨秀兰
杨秀兰
(莆田华侨中学,福建 莆田 351111)
仁爱英语教材的六册书总共有66个Topic,将《英语课堂标准》的24项话题和11项功能完整的融入整套教材之中。其中,Section A为对话的简单形式,Section B为对话的比较复杂形式。这两个项目都是以听说为主导,对信息的input和 output都要通过对话来完成,对话的完成就不可避免课堂的提问。课堂提问设计的好与坏,将成为教师课堂教学成败与否的关键。
课堂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有效、出色的问题能引导学生去探索,有助于增长知识,获得智慧,开拓视野,养成善于思考,勤于动脑的良好习惯。这就对教师课堂教学提问艺术有了更高的要求。但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存在着某种误区;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兀自大发高论,采取“填鸭式”、“满堂灌”的老教法,自己讲得口干舌燥,忽略了讲台下的众多小脑袋的反应。偶尔一堂没有任何提问的课也许没什么,但是如果经常如此,学生注意力便会因此而分散。因此,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在讲台上摆正师生间关系,教与学两者的有机结合,做到教中有学、学中有问、问中有得。
我们一再强调在教学中要多思、多问,但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永无休止的滥用提问,也是不可取的。这就要求教师设问要简、要精、要巧。
(一)趣味性。提问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生的注意力想方设法吸引过来。试想在英语课中,同问一个问题:What’s this?前者没有任何道具,只看课本,后者拿出实物如苹果、钢笔。不言而喻,后者的效果更佳。
(二)针对性。提问应与所学的内容有关。如在学习Family Tree时,我们可以不照搬课文,先问一些有关学生家庭的实际情况:
A.How many people are there in your family?
B.Who are they?
C.How old is your father?
D.What does your father do?等。这样学生容易问答,也乐于回答。
(三)正确性。教师提问不允许犯知识性错误,不允许有语法错误,更不可模棱两可,要直截了当、干脆利索、条理清晰、主次分明、范围适中、通俗易懂。
(四)合理性。问题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注重学生年龄特征,接受能力,因人而异。第一,问题难度要适中,难度过高或过低,效果就适得其反。第二,问题最好能面向全体,题型能允许各层次的学生参与。第三,问题最好具有实用性,跟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有关,能让学生学以致用。
(五)顺序性。问题应按教材的科学编排和学生认知规律的顺序,题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入繁,使教学层层深入,丝丝入扣,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教师先设问固然是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课堂提问艺术的前提,但如果在提问的过程中忽略了艺术性,将会前功尽弃。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提问中注意以下几点。
对象明确。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提问的效果体现在是否能直接启发学生的思维,巩固新学的知识。但有的教师先叫学生名字,再提出问题。这不可取,容易使其他学生产生反正这个问题与已无关,无需思考的想法,而被点名的学生因缺乏思考时间,若反应迟钝受此忽然袭击再一紧张,只有干站着的份儿。长此下去,容易使学生产生自卑、恐惧、厌学心理。又如有的教师拿点名册或按座位逐个发问,不管那个学生是否有回答那个问题的能力。这种不科学的提问,根本没考虑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认知水平也参差不齐,为什么不“因材施教”呢?我们难道就不能“就地取材”吗?其实:只要将那些问题稍作“调整”,各层次的学生就都有发言的机会。那些无人问津的学生也就不会成了课堂中的观众。因此,提问的对象不要单一,而要面向全体。
提问顺序。有价值的问题就要求每个学生开动脑筋。一般情况下,先叫中等水平的,同时时刻提醒学困生注意听,等中等水平的学生基本掌握了,再请好的学生补充。还可采用让学困生重述答案的方法以免让他们产生遗忘的想法。
表达清晰、明确。教师在提问时语言要求清晰、响亮,尽量一遍到位,不复述,以免养成学生第一遍不认真听的不良习惯。如果某个学生没有听请教师的提问,可另外指定另一学生回答,并要暗示他下次注意听讲。
态度和蔼、自然。教师在等待回答时,要流露出信任的神情,切不可急燥,表情不要太严肃。态度和蔼、自然,无形中起到对学生鼓励的作用,使他们能更大胆积极地发言,即使学生回答不正确,语气要尽量委婉,以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
提问方式新颖、多样。每个教师提问方式各不相同,各门学科的提问方式也各不相同;或提出问题引出新的内容,或提出问题总结、归纳新学的知识,或提出问题巩固旧知识。提问的对象范围,或个体学生之间,或各小组之间等。提问方式多样化无疑易吸引学生注意力。在教学中,可用各小组抢答比赛的方法,或学生问互问互答等多种形式。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锻炼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无论在课堂中采用哪种提问方式,都必须遵循是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