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高校图书馆优势 引领大学生经典阅读
2013-08-15沈丽
沈 丽
(山东女子学院,山东 济南 250300)
图书馆是具有公益性的人类传播文明的重要场所,经典著作是人类文明延续的痕迹和坐标。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的经典阅读活动应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经典是指古今中外各个知识领域中那些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作品以及能对人的心灵和精神产生积极影响的原创性、奠基性的著作。经典阅读,是指人们通过阅读古今中外各个领域的文化精华和经典之作,来获取知识、陶冶情操、启迪心灵、传承文明。
1 大学生经典阅读的价值和意义
经典著作蕴涵着人类文明的精华。大学生借助阅读,与经典对话,从中汲取先辈智慧来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培养品格,使内心变得辽阔宽广、坚韧顽强,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大学生通过阅读经典著作,正确认识民族优秀文化,培养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1.1 博古通今,开阔视野
经典也是我们生活的教科书。广泛地、深入地阅读经典,与哲人对话,随时都可以攫取充满睿智的人生箴言。比如,追求理想、刚健自强的,有孔子的“朝闻道,夕死可矣”;荀子的“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天地”等。推崇仁爱、奉行宽容的,有“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温、良、恭、俭、让”(《论语》)等。尚德重道、修己养身的,有孔子的“言必信,行必果”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1]。阅读经典就是让大学生“思接千载,神游万里”,站在人类智慧和文明的制高点上,广泛吸收古今中外的文明成果,启迪他们的心灵和智慧,培养其成为胸怀大志、知书达理的栋梁之才。
1.2 修身养性,陶冶情操
培根说过:“读书在于造就完全的人格。”经典作品中蕴藏着丰富的人文知识,阅读经典有利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有助于大学生人文思想的形成,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特别是通过对《论语》、《孟子》、《庄子》等优秀传统文化的阅读,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事、治国理政中的原则和智慧,能引起大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培养其具有高尚的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3 启迪心智,激发创新
经典是智慧的结晶。经典阅读能启迪心灵,给人以智慧和力量;能丰富情感,提高想象力。据说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从小表现出超常的数学才能,刚上中学一年就把中学几年的数学学完了。有人建议他去学习更高深的数学知识,他的父亲不同意。父亲是一位大学数学教授,他对杨振宁提出的要求却是,花几年的时间去学中国古典文学。后来,杨振宁先生在多个场合谈到中国古典文化对他的熏陶,认为这种熏陶对他的科学研究有深刻的影响。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也说:“科学讲的是理性精神,但仅仅有理性精神还不够,还需要经典赋予我们的想象力。试问,哪一位科学家的创新成果不是源于汪洋般的想象力?
1.4 传承文明,继往开来
阅读经典不仅是为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激发创新,也是为了悠久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例如,孔子在周游、饱学之后,便开始广收门徒,传经授典,泽利后人,成就了传承文明,继往开来的不朽功德,为世代所敬仰[1]。大学生是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若能很好地吸收经典文化,在有助于提高社会总体素质的同时,还能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2 大学生经典阅读的现状
大学生经典阅读的现状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2.1 对阅读经典著作存在认识上的不足
相当部分学生认为经典著作阅读属于意识形态的东西,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既不会在考试中直接增加分数,也不会帮助就业。在他们看来,大学期间的主要任务是为就业、考研等提供知识和技能准备。尤其是,近年来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面对毕业就可能失业的压力,为了生存或为了能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他们加班加点埋头苦读于实用性强的英语四、六级、计算机等级考试,忙于多拿几本专业上岗证书,就是不愿意多花心思阅读提高人文素养的经典著作。
2.2 大学生经典阅读的广度不够
阅读量少和范围狭窄是广度不够的主要表现。以小说为例,一些公认的经典书籍,借阅量远低于武侠、言情和现代网络小说,且多集中于一些常见的、浅显易懂的名著,大量有传承性的书籍并未被大学生纳入视野中。复旦大学的一项调查更进一步说明了这一现象:目前大学生阅读本专业经典著作的只有15.2%,阅读人文社科类经典著作的有22.8%,阅读专业期刊的有9.3%,阅读英文文献的只有5.2%[2]。绝大多数同学在3个月内对于经典文本的阅读量都在3本以下,而美国大学生平均每周的阅读量是500至800页。
2.3 对经典著作阅读的深度不够
网络盛行、数字化大行其道的今天,图文声像这些多媒体形式和超文本的特点,使阅读更多地作用于感官而非心灵。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热衷于眼球的享受,心灵的思考缺位。快餐式、跳跃式的阅读方式使大学生很难静下心来对原著经典作品进行细微的品味、深度的研究。近年来,中央电视台等媒体相继推出了《百家讲坛》等栏目,出版了大量的解读作品,引发了人们对经典的兴趣,但很多大学生并没有真正去读原著,而是阅读那些解读作品——“二手读物”,“被读”现象十分突出[3]。比如《于丹论语心得》、《易中天品三国》、《钱文忠解读三字经》之类的通俗化“经典”在大学生中倍受欢迎就是充分的证明。其实,有些大学生对传统文言文的理解不够,甚至读不懂“古文”,也直接影响到阅读的深度。
2.4 教师对学生经典阅读的指导不足
高校教师和课程设置是引导学生阅读经典的主要因素。据复旦大学“世界读书日经典文本阅读情况调研”结果显示:88.52%的大学生认为当今社会仍然需要阅读经典。对中外文学名著,60.25%的同学表示是“兴趣使然”而阅读,另有34.01%和22.95%的同学的理由是“增长见识”和“老师的推荐”;而专业名著,88.93%的同学表示是为了“提高专业水平或学术研究能力”而阅读[4]。这个结论说明,大学生对经典著作有阅读的愿望,但缺少的是指导,因为很多学生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困难和问题,如果没有老师的指导,很难深读下去。
3 高校图书馆推进大学生经典阅读的策略
高校图书馆作为推进大学生加强经典阅读的有力助推器,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有效推进大学生的经典阅读,既要做到与时俱进,又要满足大学生的切身需求,制定出切合实际的政策和策略。
3.1 推荐经典阅读书目
清代学者王鸣盛曾说:“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事,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十七史商榷》卷一)目录学中都有一种特殊的书目,即推荐书目,推荐书目又名导读书目。面对浩如烟海的传统文献和短促的大学时光,经典推荐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北京大学图书馆的王燕均在前人的基础上筛选、修定出了含有五个大类的《国学名著200种》,可作借鉴。当然,也可以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根据大学的类型、专业学科等因素制定出更加适宜本校学生的阅读书目。使大学生们能够更加科学、合理、有效地进行阅读。
3.2 建立经典图书专柜
现在很多书店,在醒目显要位置,都有畅销书专柜,一方面吸引读者的注意,另一方面也是在向读者推荐优秀书目。高校图书馆也可借鉴书店的做法,在图书馆的醒目显要位置开设经典书目专柜,即能吸引读者的关注,又能起到推荐经典书目的作用。当然,这种经典书目专柜的开设并不仅仅是摆个架子,场地需要精心布置,烘托氛围,经典书目需要用心选择,根据时间、节日、主题的不同,挑选不同种类的经典书目,给人常看常新的感觉。
3.3 倡导“阅读学分”制度,培养阅读经典的习惯
目前,大学生们不仅经典阅读低迷,而且他们并不是成熟的读者,没有养成阅读和经典阅读的习惯。因此,图书馆应采取一定的激励机制,出台得力的考核制度,使大学生从不阅读和读闲书的状况转变到经典阅读上来。值得称道的是,为倡导经典阅读,陕西师范大学制定了《陕西师范大学大学生必读书目》,要求大学生最少选择其书目中的10种书方为达标,每读完一种书撰写不少于2000字的读书笔记或小论文,通过考核,合格者记2学分。如阅读20种书以上为超额阅读,可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如果阅读种数不达标就不能毕业。
3.4 加强导读,发挥高校名师的启迪作用
高校拥有很多学识渊博、讲课幽默风趣、深受学生喜爱的名师,名师对读书的观点、名师推荐的图书都会引起学生读者的广泛关注,名师会影响学生读者对于读书的认识,引领读书的主流。因此,高校图书馆应主动和学校的名师联系,邀请名师为读者开展以阅读为主题的讲座;在召开读书座谈会时邀请名师参与,与读者交流;邀请名师为读者推荐对其学习、成长有帮助的书籍,充分发挥学校名师对于学生读者阅读经典的启迪作用。
综上所述,高校图书馆以其专业性、权威性和丰富的阅读资源成为经典阅读活动的主要阵地,推动和引导大学生经典阅读活动是高校图书馆的任务,同时也是其实现自身发展、履行教育职责的标志。只有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地不懈努力,才能逐步形成大学生热爱经典的读书氛围,通过阅读经典著作使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精神境界得到全面的提升,从而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思想能够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1]王立新.高校图书馆力推大学生经典阅读的策略探究[J].河北科技图苑,2011(4):53-54.
[2]郭英剑.经典阅读:读,还是不读:当代中外阅读的现状与前景[J].博览群书,2010(7):110-115.
[3]寸丽华,黄正良.高校图书馆如何推进大学生经典阅读[J].大理学院学报,2011(9):56-58.
[4]李媛,李雪林.复旦大学“世界读书日”调研显示大学生经典阅读量不足[N].文汇报,2007-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