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的爱国主义思想

2013-08-15李晓丹

科技视界 2013年26期
关键词:邓稼先老一辈两弹一星

李晓丹

(北京理工大学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中国 北京100081)

老一辈科学家出生在20 世纪初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 他们秉承“科技救国”之志,为了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复兴奋斗一生、矢志不渝。 其中,“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 本文以在“两弹一星”事业中做出不朽贡献的功勋科学家们为线索,探讨他们的爱国主义特征。

1 爱国主义思想在“两弹一星”事业中的具体体现

1.1 无私奉献、自我牺牲

在23 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有19 位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后从国外归来的。 此外,还有解放后我国派往苏联留学的航天技术专家孙家栋,在苏联工作的理论物理学家周光召,他们分别于1958 年和1961 年从苏联回国。 他们凭借自己的才华和能力, 本可以留在外国,享受高待遇。 而且,他们也明白,中国当时的科研环境不如英、美、苏等国。 可是,他们抵抗住了金钱、名利等的诱惑,婉拒恩师和同行们的挽留,毅然回到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祖国,为了祖国的强盛而施展抱负。

中国原子弹项目的负责人钱三强曾说:“我们当年背井离乡,远涉重洋到欧洲留学,目的就是为了学到先进的科学技术,好回去报效祖国。 我们怎能改变自己的初衷呢? 应该回到祖国去,和其他科学家一起,使原子核这门新兴科学在祖国的土地上生根、开花、结果。 我们渴望着回到离乡十年之久的故土,决心为祖国的富强、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彭桓武在英国获得两个博士学位后计划回国时有人问他为什么回国,他说:“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要理由。 ”

为了响应祖国的号召,许多在自己已有的专业上卓有成就、已经取得相应的学术地位的科学家转变专业,执行着“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的秘密工作,在“两弹一星”研究基地隐姓埋名、默默奉献,从此不在刊物上发表任何论文, 他们的名字消失在各种正式场合和文件中。 周光召本在苏联杜布纳联合核研究所从事理论研究,为了中国能够造出自己的原子弹,他奉召回到祖国,转入应用物理的研究。为了振兴中华,屠守锷从小立志学飞机制造,从求学清华,毕业后满怀“科学救国”之志留美,直到回国之初的研究、任教,他的专业都是飞机。1957年,屠守锷进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 他曾这样说过自己的选择:“为啥改行搞导弹?国家需要啊!”此外,还有彭桓武、于敏、陈能宽、孙家栋等人都做出了同样的为国家需要转变专业的决定。 在他们心中,自己没有专业,祖国的需要就是自己的专业。

1.2 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两弹一星”事业在中国是一个千百万人的事业。在“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心目中,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两弹一星”事业是保卫国防、维护祖国安全的伟大事业,因此,他们对自己的工作具有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当第二机械工业部部长刘杰向王淦昌提出让他领导研制原子弹的要求,并对他说我们要为祖国争这口气时,王淦昌说出了多年积压在他心头的一句话:“我愿以身许国!”这句发自肺腑的话道出了23 位“两弹一星”元勋共同的心声。

著名空气动力学家郭永怀,每次核试验从方案的制定、装置结构的设计和强度分析到系列的大型环境实验的准备和实施,他都亲自指导。 1968 年12 月4 日,郭永怀在去北京汇报工作的途中,飞机失事。后来, 人们发现他的遗体和警卫员牟方东的遗体紧紧拥抱在一起,他的那只装有绝密资料的公文包完整无损地夹在他俩胸前。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郭永怀想到的只是用身体来保护对国家有重要意义的氢弹试验数据的机密文件。

邓稼先为了研制原子弹、氢弹全力以赴,无所畏惧、勇往直前,表现出极强的使命感。他在钱三强提出参加原子弹的研制工作这一光荣任务的这天晚上,就对妻子说:“我的生命就献给未来的工作了。 做好了这件事,我这一生就过得很有意义,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 ”邓稼先成为中国核武器研制理论设计总负责人之后, 有15 次现场指导核试验。在主持核试验中,邓稼先经常冒着核辐射的危险,亲临现场负责指挥,他曾说过:“如果为了弄清原因,必须下地狱,我是毫不犹豫的”。在20 世纪70 年代的一次核试验中,倒计数之后,核弹未发生爆炸。 正当人们忐忑不安之时,邓稼先不顾大家的强烈劝阻,自己去寻找碎弹。在强烈的责任心的驱使下, 他用双手捧起了这个剧毒的危险放射物,因此他的身体遭受到极为严重的辐射伤害。 1986 年,邓稼先因受核辐射患直肠癌溘然长逝。 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忠报国、崇高无私的精神将永垂史册,闪耀在我们心中。

2 老一辈科学家的爱国主义思想对当代高等教育的启示

通过对老一辈科学家的爱国主义思想的探究,我们发现:爱国主义是老一辈科学家献身国防的最大的精神动力。 对国家、对人民深沉的爱是老一辈科学家在“两弹一星”事业中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力量源泉。 同时,我们也发现,当下在大学生群体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对他们的生活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他们当中,存在着国家民族意识淡薄的现象。笔者就这一现象对当今的高校教学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以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核心。 一个人连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民族都不爱,那么他还能爱谁呢?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等德育的同时,必须将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放在重要位置。

第二,在日常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思想。笔者发现,在理工科的教学中,老一辈科学家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谦逊淡泊的生活作风、心系祖国的赤子情怀无论是在教材上还是在老师的课堂讲授中均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因此,教师可对学生适时实施针对性教育,向学生讲授老一辈科学家的生平及其思想形成规律,引导他们见贤思齐,勇攀科学高峰,为祖国、为人民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三,采用多样性、形象化的手段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为学生树立榜样。 榜样示范是以他人的先进思想和模范行为教育学生的好方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用钱学森、邓稼先等爱国主义典型人物的事迹、精神来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对学生进行榜样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应尽量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如采用放映影片、观看视频、课堂演讲等集体活动的方式。一个个在时代的风云变幻中鲜明生动的爱国主义形象,能够打动大学生的心灵,升华他们的意志,使他们将内心的爱国主义情感转化为以科学文化知识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中。

[1]钱三强.重原子核三分裂与四分裂的发现[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9.

[2]郭兆甄、苏方学.娃娃博士:中国原子弹氢弹元勋邓稼先[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3]孙家栋故事[M].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2011.

[4]杨恩义.两弹一星功勋彭桓武[J]. 世纪行,2002(02).

[5]王建柱.“两弹”元勋朱光亚[J].中国监察,2008(12).

[6]胡仁宇.王淦昌.我国核武器物理实验研究的奠基人:纪念王淦昌院士诞辰一百周年[J].国防科技工业,2007(05).

[7]欧阳雪梅.隐姓埋名 矢志不渝:记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周光召院士[J]. 湘潮,2010(04).

[8]钱江.走近共和国“两弹一星”元勋们[J].党史博览,2003(05).

猜你喜欢

邓稼先老一辈两弹一星
“两弹一星”民族骄傲
从“两弹一星”研制历史看“国之大者”
传承“两弹一星”精神中国青年英才论坛在青海举行
邓稼先 献身国防 铸就辉煌
邓稼先 此身许国 再难许卿
“两弹元勋”邓稼先 深藏功与名,汗洒戈壁滩
“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 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
风范:老一辈革命家"三严三实"事例选
老一辈革命家的规矩意识和清廉风范
怀念老一辈无产阶段革命家——彭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