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保护湿地生态建设美丽西溪

2013-08-15撰文

浙江林业 2013年2期
关键词:西溪生态

●撰文/刘 想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这彰显了党对中华民族、对世界的可持续发展负责的精神。湿地是全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拥有大自然中最美的色调,是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核心元素。西溪湿地是浙江省唯一的一个国际重要湿地,也是中国第一个国家湿地公园。保护好湿地生态,建设好美丽西溪,对我省乃至全中国的湿地生态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实践意义。

坚持生态优先保护湿地资源

湿地生态是西溪湿地的“根”和“魂”,是西溪湿地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近10年来,杭州市充分发挥西溪湿地的优势特色,严格执行生态保护措施,成功走出了一条保护与利用双赢的“西溪模式”之路。

西溪湿地的优势特色。按照西溪湿地的资源和地理特点,专家、学者将西溪湿地的优势特色概括为“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这既是西溪湿地本身最大的优势,也是西溪湿地区别于全国40家国际重要湿地、500多家湿地自然保护区和近300家湿地公园的重要特色,突出了西溪湿地的独特地位和价值所在。

从“城市湿地”上来讲,西溪湿地位于杭州这个国际化旅游大都市的西部,实际总面积11.5平方公里,区位优越,交通便捷。西溪湿地的存在,对于改善杭州城西水文生态,调节区域小气候,保护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提升城市整体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从“农耕湿地”上来讲,与绝大多数湿地缺乏人类活动不同,西溪湿地是千余年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农耕渔事持续不断的重要场所,不但成就了仓前等地“天下粮仓”的美誉,还成为了近几十年来华东地区最大的“活鱼库”;从“文化湿地”上来讲,西溪湿地有着1600多年的悠久历史,自古就有隐逸之美名,被文人墨客视为世外桃源。众多历史景观和深厚的人文积淀,不仅丰富了西溪的内涵,更提高了杭州的文化品位。

西溪湿地的保护举措。近10年来,杭州市坚持“生态优先、最小干预、修旧如旧、注重文化、可持续发展、以民为本”六大原则,围绕保护和建设国家湿地公园的目标,采取有效的生态保护措施,切实做好生态环境、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保护工作。

首先,编制并完善了《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生态修复保护》等20多项规划,使对西溪湿地生态的保护和恢复从一开始就遵循了科学的原则。其次,划定约占湿地80%面积的费家塘、朝天暮漾、合建港等五大区域为生态保护和恢复区,禁止游客进入,为鸟类和其他生物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再次,外迁农户4000余户、企事业单位200余家,拆除建筑近200万平方米,清运垃圾500余万立方米,大大减轻了西溪湿地的生态压力。最后,持续实施相关的生态保护工程,对近3000个鱼塘和所有河道进行清淤,净化水体、改善水质;充分尊重西溪原有的地形、地貌、植被,采用大量的乡土树种或草本进行植被恢复,优化植被配置;采取传统的插柳护岸、埝泥护堤等方式,每年保护不少于3公里长的河流堤岸,维持生态平衡。

西溪湿地的保护成效。经过近10年的精心保护,西溪湿地的生态环境持续向好。2009年7月,西溪湿地成功加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生态保护成果获得了国际最权威组织的认可。2012年1月,西溪湿地成功晋级国家5A级景区,湿地利用成果获得国家旅游主管部门的肯定。

经调查,与2005年所录数据相比,西溪湿地的植被植物新增了345种,现为566种;昆虫增加了226种,现为703种;鸟类增加了64种,现为153种;现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1种、二级重点保护动物12种,二级重点保护植物4种;水质平均比2005年开园之前提高了3—4个标准,总体保持在Ⅲ类水体以上,个别指标甚至达到了Ⅰ类和Ⅱ类水体的标准;西溪湿地缓解“温室效应”和“热岛效应”的效果也非常显著,可使其周边约15平方公里内的气温降低0.5℃—1.5℃,估计每天可节水500—800吨,节电10万—30万度。此外,西溪湿地还具有调节湿度、防止大气污染扩散、固碳等积极作用。目前,西溪湿地每年的固碳能力达40万吨,空气优良天数达89%以上,负氧离子含量平均每天在1400个以上,PM2.5的监测数据是杭州所有监测点里最为稳定和优良的。

强化依法管理提高经营水平

2005年4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给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开园贺信上,提出了“杭州市要再接再厉,乘势而上,进一步做好西溪湿地保护、管理、经营、研究工作,把西溪变得更美,把杭州扮得更靓”的要求。根据这一要求,经浙江省人大常委会批准,杭州市出台了《杭州市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保护管理条例》,规定了西溪湿地的保护措施,切实做好保护、管理、经营、研究4篇文章。

做好保护文章,生态持续向好。始终把保护湿地生态作为第一要务,建立健全了包括“法规体系、规划体系、监测评估体系、安全防护体系”等在内的湿地保护体系,加大对湿地保护的投入和管理力度,确保生态环境持续向好。重点做好了大气水质日常监测、重要区域生态工程建设、钱塘江引水工程对西溪生态环境的影响调查、水质改善、植被养护和优化等工作,保护好西溪湿地的一堤一水、一草一木及鱼鳞塘自然景观。2012年,西溪湿地核心区域总体水质继续保持在Ⅲ类标准,空气优良率为90%,湿地生态系统稳定,生物多样性得到进一步丰富。

做好管理文章,实现“四化”管理。

制定了“绩效考核、招标管理、防汛抗台、岗位操作”等100余项规章制度、应急预案和工作流程,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和企业的自主性,不断完善管理机制和体制,努力做到“有章”、“有人”、“有钱”管理。重点做好了湿地生物多样性调查、全国标准化景区创建、智慧景区建设、员工队伍建设、国家5A级景区创建成果巩固、《杭州市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保护管理条例》的贯彻执行等工作,初步实现了“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科学化”管理的“四化”目标,确保了湿地保护和湿地经营等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做好经营文章,实现跨越发展。创新营销策略,加大营销力度,扩大西溪的影响,增加经营收入,实现投入与产出的良性循环。重点做好了旅游配套项目的完善、游线设置、旅游资源项目招商、旅游纪念品研发推广等工作,持续做好了一年一度的“花朝节”、“探梅节”、“龙舟节”、“火柿节”、“听芦节”、“湿地日”、“科普周”等节庆活动的举办和宣传工作,进一步增加了西溪湿地的吸引力和美誉度。2012年,西溪湿地共接待游客425.1万人次,实现经营收入1.63亿元。

做好研究文章,提供科技支撑。积极探索以博物馆为基础、以研究院为实体、以研究会为力量、以丛书编纂为任务、以培养人才为要求的“五位一体”西溪研究模式,使西溪湿地成为全国乃至世界一流的湿地科普、研究和展示中心。重点做好了国家级湿地生态定位系统研究站申报、鱼塘保护和利用研究、国家级遥感试验场筹建、西溪丛书编纂和文献集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研究等工作,为实现“数字化、规范化、常态化、动态化、全覆盖”的生态监测、研究和管理目标提供了科技支撑,为保护和传承西溪的历史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发挥资源效益建设美丽西溪

保护西溪,只有逗号,没有句号;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下一步,有关部门将继续围绕“保护西溪、造福人民”的目标,坚持“积极保护”的方针,切实按照西湖区委、区政府打造“美丽幸福的首善之区”的战略部署,充分发挥西溪湿地的资源优势和各项效益,加大对“美丽西溪”的保护力度,完善湿地保护与利用的“西溪模式”,不断总结和探索西溪湿地的管理模式,把西溪湿地打造成“世界湿地保护与利用的典范”,把西溪湿地及周边地区打造成以湿地生态为基础,以人文生态为精髓,以休闲度假为主线,兼具观光、会展、美食、演艺、购物、艺术、创意、培训、总部、居住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国际旅游综合体”,使西溪湿地真正成为一张与西湖齐名的杭州生态旅游的“金名片”,成为杭州市民和中外游客旅游休闲的又一个好去处,成为我省乃至全国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典范之作。

猜你喜欢

西溪生态
这个冬季没去看芦花
“生态养生”娱晚年
创生生态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住进呆萌生态房
凯旋归来,致敬英雄!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Artist Focuses on Beautyof Jiangnan
生态公园,四季皆景
西溪湿地:杭城的大花园
西溪湿地首次登上《美丽中国》邮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