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图书馆面向农户信息服务的几个有关问题探讨
2013-08-15王晓晖
王晓晖
(安徽大学 图书馆,安徽 合肥 230039)
0 引言
我国幅员辽阔,农村区域差异很大,农业人口分布在86万个行政村,。面对这一格局,“政府主导,多元化主体参与”,大力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更显示出必要性与优越性,这一点,已在全社会形成共识。鉴于我国现阶段土地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和巩固,以家庭为中心的小规模农业生产将长期存在,因此,基于农户的信息服务是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一项长期任务。运用网络信息现代化技术,面向积淀了深厚农耕文化元素的农户提供信息服务,使得此项新生事物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高度关注,并尽快加以解决。本文就此作出简要探讨。
1 一项农户调查结果引发的思考
1.1 最为传统的信息接收方式在现阶段农户群体中仍然充当主角
今年初,有些学生利用寒假返乡,对所在地农户进行了一项关于信息接收方式的调查。结果显示:143户样本对象中,对于他们最感兴趣的农业种植养殖技术信息、致富信息以及农副产品市场信息,有89户主要通过乡里“能人”口语传播的方式获得,所占比重超出60%;而经常介入计算机网络渠道获取信息者仅为9户,不到7%;其余45户主要通过电视、广播和报纸、期刊、宣传册等印刷读物获取信息。此项调查的样本农户有的居住沿海发达省份,有的地处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因此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目前,我国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已具备较好的条件,全国98%的乡镇通宽带;100%的行政村通电话;各类农村信息化网站已超出3万个;提供各种涉农信息服务的多元化数字图书馆更是难以计数。[1]农业科技数据库建设也发展迅猛,早在十年前,仅中国农科院文献信息中心就拥有中外文数据库11个,数据总量达900多万条。[2]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截止2012年底,我国农村网民已达1.56亿,其增长速度小幅超越城镇。[3]在这样全新发展背景下,却出现与之矛盾的上述调查结果所显示的现象,不能不引发我们做出思考与探索。
1.2 通过“能人”口语传播获取信息的接收方式分析
口语交流,作为人类历史采用最早的信息接收方式,在历经了口语时代、文字印刷时代、电子时代乃至当今的网络时代,信息传播、接收方式发生了沧海巨变的前提下,仍在大多数农户中占有重要的席位,不能简单以“落后”评价,必须用分析的目光加以审视。
农户所以乐于采纳此种信息接收方式,首先,在于信息出自他们心目中的“能人”。所谓“能人”,主要是指农村中具有一定文化程度,掌握一定农业技术,经营有道,致富一方的影响人物。他们传播的信息,使农户无形中感到示范效应带来的价值;作为信息源,让接收者感到很强的可靠性。第二,这种信息接收方式本身带有即时性,简便易行。既不需要操作设备搜索查询,又不需要将所提问题构成文字表述,尤其对于学历较低的农户来说非常实惠。第三,出自能人之口的信息,往往是经过提炼精选的或对多种原始信息整合形成的信息,其中不乏融汇了“能人”利用信息的经验成分。接受此类信息,实则省却了大量的信息筛选、理解、消化以及实验性运用过程。第四,交谈过程中,有很强的互动性。接收者绝非只是被动接受,而是随时提出一些尚未搞懂的问题,传播者及时予以解释补充,等等。可见,口语交流渠道的信息传播与接收方式,虽然形式上落伍于时代,却有其值得我们研究借鉴的特点,不容轻视。
以上分析,至少涉及到与我们面向农户信息服务工作有关的,需要研究探讨的三个方面问题:①服务方式的问题;②服务内容的问题;③服务对象的问题。
2 服务方式:根据农户特点,开设多样化的信息服务项目
目前,多元化主体开办的各种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形式大多过于单一,主要采取文字阅读方式。即使提供参考咨询服务,也是用户将问题形成数字化书面材料,通过网络提交,再由主办方将解答问题的数字化文献等信息资料反馈。这种文字往来信息交流方式,对用户的文字阅读能力、表述能力、理解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对于农户而言,由于这些能力较弱,此种服务形式下接受的信息,实际价值将大幅衰减。
农户普遍乐于接受渗透视觉、听觉阅读因素的信息服务方式,这与他们的文化程度及阅读心理有关。在面向农户的信息服务中,应加大动态图像信息所占比重,尤其具体农业种养技术教学片的比重。要提供渗透教育元素的多种服务。如以网络为载体对农户开展远程教学;设立面向农户的网络视频专题论坛;以各种现代通讯传输设施为载体,通过语音交流形式进行农户参考咨询服务等。由于教育本身具有很强的计划性、目的性、针对性,通过教学讲解、引导,农户更易于对信息的理解、把握和运用。远程教学,较适用于解决农村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而语音双向交流形式的参考咨询服务服务,通过农户与专家网络互动,更具有针对性,更适合特殊性、个性化问题的解决。现在,有些地方涉农网站已将农户喜闻乐见的服务方式付诸实践。如宁夏设立了网络“三农”呼叫中心,集语音、视频、文字为一体,开展即时互动信息服务。[4]这为我们改进服务方式起到了示范作用。
面对广大农户,提供形式丰富的服务,改变了文字阅读单一状态,使之能够更为准确、有效地接受到自己所需的网络信息。这对于提高农户接受网络信息服务的乐意程度,无疑至关重要。
3 服务内容:针对农村需求,优化服务所提供的各类信息
现阶段,我们为农户服务所提供的信息,普遍存在以下问题:①针对性不足,难以满农户的实际需求。农民普遍需要的信息一般有:宏观信息;操作信息;市场信息;文化信息。对于绝大多数农户而言,最为关注的应是第二、第三类信息;对第一、第四类信息的需求,总是排在后面。而在现阶段,我们服务系统向他们提供的信息,从所占比重上看,往往相反,尤以第四类信息为主。这种缺乏针对性的信息结构,也会导致农民用户对我们的信息服务兴趣淡化。②内容质量不高。未经提炼精选的原始性信息数量较大,给用户造成接受难度。孤立的单项信息普遍存在,缺乏经过整合的综合信息,关联信息也不足,难以形成多种信息支撑合力。有些信息偏重理论,无法运用于实际操作。③运用信息取得成果的示范性信息较少,不能为农户提供对于网络信息服务优越性认识的充分依据。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应采取系列信息优化措施。首先对原始信息进行三个层次的分析。第一层次,信息源分析。分析原作者基本状况、原发布时期、发布背景、发布渠道,等等。确保信息的真实性与时效性。第二层次,信息用户分析。主要分析信息适应哪种类型的农户需求,农户在信息接受过程中可能存在什么理解障碍等等。第三层次,信息本体分析。分析信息本身的目的性、针对性、清晰度、有效成分、理解难度等。同时,对农户采用信息可能带来的效益和可能面临的风险有所估量。在分析基础上,进行信息整合。针对原始信息存在的缺陷或不足,删除无效或赘述成分,提炼核心内容,增添辅助信息,降低理解难度,充实必要说明,例举示范事例,修饰表述语句等。经过对原始信息的增值性开发利用,形成新的适应农户需求与接受能力的有用性、易用性较强的信息。
信息优化工作十分关键,它为我们提升服务质量从而扩大用户群体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完成此项具有艰巨性与长期性的工作任务,必须依靠馆际合作形成的人才优势,依靠专家群体的积极介入,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4 服务对象:开展用户培训,促进农户综合信息素质提升
网络信息从接收到接受再到利用的延伸过程,对于接收者来说,始终存在着信息综合素质的问题。这一问题具体表现为:第一,能否掌握网络信息搜寻、检索技能,较为准确的进入自己需要的页面区域。第二,能否建立信息敏感度,从大量信息中,找到对自己可能产生价值的信息接收。第三,能否具备较强的信息辩别能力,对信息真实性、时效性、可行性及时作出初步判断,进行筛选、剔除,遴选出有效信息。第四,能否具有一定的信息综合分析能力,包括:能够对实现信息目标的必备前提做出分析;对自身所具备的及所处环境的对应条件作出分析;对信息适应政策(包括有关法律法规)宽度作出判断;对市场远景以及可持续发展性做出推测等等。第五,是否具备信息补充能力,包括在进行信息综合分析时,查找补充相关信息,构成信息链;在接受信息加以利用过程中,能够针对出现的新问题及时查询新的补充信息加以解决,等等。
显然,介入信息服务农户的培训工作是不可或缺的必要环节。为此,应有计划地对相关农户实施两类培训:①用户基础型培训。此类培训的对象主要为,具备了接收网络信息的硬件条件,具有介入信息服务的愿望,缺乏相关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的农户。培训的主要目的是,扩大用户范围,同时对信息服务项目与特色有所宣传,让更多的用户对此有较为深入全面的了解。由于此类培训主要通过体验操作完成,因此,各数字图书馆可采取辅助介入的方式。如,主动协助地方涉农组织机构开展培训,协助地方制定培训计划;为地方提供培训所需的多媒体课件、教学光盘、学习印刷品资料;必要时,派出具有教学实践经验的专家进行培训工作指导等。②用户提高型培训。此类培训主要针对一些老用户所存在的接受信息过程中涉及的信息综合素质问题。培训方式可以通过网络系统,举办远程教育课程教学,解决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提升用户整体信息素质与分析、消化、运用信息的能力。也可以通过网络开设专题讲座、参考咨询服务等形式,解决一些在用户信息接受、利用方面带有个性化的问题。用户信息综合素质的提升,是促进信息服务效能不断提高关键所在。
5 结语
有专家指出,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呈现出的特征是“硬件”(信息基础建设、服务体系框架)已得到改善,但是“软件”(农业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亟待取得突破。这一矛盾如不解决,将成为制约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瓶颈。[5]本文所做出的简要探讨,正是不揣浅陋为突破“瓶颈”而尽的微薄之力。
[1][4]柯立平.农村信息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要素[N].科技日报,2013-2-2(1).
[2]金振蓉,刘路沙.农业信息网络化建设初具规模[N].光明日报,2000-11-29(A3).
[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2(1)[EB/OL].http://www.cnnic.net.cn/,2013-5-12.
[5]刘涵.应着力解决制约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瓶颈问题: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调查与政策建议[N].农民日报,2012-1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