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时期教师角色的转变初探
2013-08-15赵慧芳
赵慧芳
(山西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教育是衡量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准,教育的发展将影响到我国未来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的方方面面,甚至影响到我国文明的进程。通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从一定程度上看整体水平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还有较大的差距。尽管我国政府一直以来都适时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新形势面前,教育改革任重而道远。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积淀,我国教育在世纪之交实现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性跨越,被时代变革所支配的教育正在悄然发生种种新的变化,它冲击着传统的教育观、学校观、师生观,向教育及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要在新的尺度下重新加以审视。在社会变革的转型时期,教师应当进行哪些角色定位呢?我认为当今的教师角色应是一个复合体,它综合体现于教师的道德、学识和行为之中。教师应当成为教育工作发展的专业引领者、教育理论和实践的转化者和教师科研的合作者。面对转型变革时期目标模糊,发展动力不足;任务繁重,缺乏发展时间;机制局限,发展平台缺失等困境,教师的发展需要明晰方向,激发潜能;改善工作方式,获取发展时间;吸收专业资源,构建发展平台。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进入到学校整体转型的变革时期,涉及价值取向、构成系统要素的基质、相互关系、结构整体框架、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等方面内容,以实现从近代型学校向现代型学校的转变。我国教师队伍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随着学校教育变革和整体转型,我国教育事业出现了新特征和新景象,对教师的角色定位和自身专业发展也提出了全新要求。
1 学校转型变革与教师角色转变
1.1 学校转型变革的教育特征
转型变革主张对学校教育原有型态进行深入分析和批判,探寻具有全面性和根本性的问题,并按照新的价值取向和观念进行学校教育系统的重建。对传统教育而言,转型变革背景下的学校教育已呈现出新的特征:
1.1.1 综合素养和专业素养的强调
1.1.2 以人为本,彰显强烈的生命意识
教育是一种人的活动,直接指向人的生命。学校转型变革时期,“认识生命、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和提升生命”的理念注入学校教育思想中。学生生命、教师生命和他者的生命都在这一理念中体现。对学生生命的关注,体现为教师眼里和心里有学生,给他们提供发展机会,使学生获得被他人关注的成就感和幸福感,体会生命的意义;对教师生命的关注主要体现为教师专业发展和日常生活方面,为教师提供外在和内在的生命成长环境,激发他们主动、健康地发展和积极乐观地生活;对他者生命的关注,主要体现在对他人尤其是残疾人或弱势群体等生命的尊重,肯定、珍惜和爱护他人、社会以及自然环境中的生命。
1.1.3 强调个性化和创造性
在信息化社会背景下,教育在强调共性的同时,个性化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具有创新精神和开拓精神的人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因此,信息化社会的教育特别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和创造性,拒绝千人一面。
1.1.4 提倡主动性和合作性。
“采取主动方式去参与活动并形成积极的关系,在活动中实现自我发展的人,才是能在当今社会实现其生命价值和创造幸福人生的人,在复杂、多元、多变、具有多种可能性和不确定性的生存环境中,实现把握和创造新的确定性的人。”随着学校变革的不断向前发展,主体之间合作的重要性也愈益凸显,具体包括教师之间的合作、管理者与教师的合作、教师与学校的合作、师生的合作等。
1.1.5 呈现信息化和全球化
信息化导致教育观念、教育过程、教育方式、师生关系等的变革。当前,无论是教育形式还是教育内容都已经不再局限于学校,而是走向了更加广阔和丰富的虚拟世界。此外,随着国家间交流的日益频繁和深入,世界各国的教育政策、法规和教育理论与实践形式也在不断地传播和共享,使得教育逐步呈现出全球化态势。
1.1.6 凸显理论与实践的双向转化
转型变革背景下的学校教育,主张从理论与实践的分离走向理论向实践的转化,打破了理论与实践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需要构建出理论与实践相互转化、双向建构的动态生成模式。
1.2 学校转型变革呼唤教师角色转变
学校教育转型变革不仅对教育管理者、校长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作为学校改革参与力量和指导力量的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有研究者认为,学校教育的转型变革要求,教师要发挥桥梁和沟通作用,做好支撑和服务工作,指导并参与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学校的转型变革对于教师的要求首先体现在角色转变上。传统上,教师作为教育工作的具体组织者和执行者,承担着更新教育理念、改变教学方式、提升专业素养等历史重任。学校的转型变革,包括价值观念、运作机制和推进方式的变革,这需要教师由传统角色转向新的角色。角色的转变不仅是工作任务的转变,更是工作方式和工作要求的转变。
1.2.1 教师作为引领者
在传统指令性课程范式中,教师是当地的教学能手,享有较高的威信,是当地教育和学校发展的鉴定者。但在学校转型变革背景下,对于师来说,理念、方法和课堂教学实践都是崭新的,需要在对以往经验加以重新审视的基础上,更新教育理念,做专业发展的引导者。
当前,作为引导者必须具备至少三个方面的核心能力:首先,更新观念的能力。教师必须站在理论的高度,准确把握学科的最新发展方向,不断引领教师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其次,教学反思、重建和总结的能力。最后,开展科研的能力。在已经普遍意识到教育科研重要性的背景下,从教育研究方法和技巧等方面进行引领,通过共同开展科研项目来开阔自身视野,逐步深化对教育教学改革的体认,从而获得专业发展的机会。
1.2.2 教师作为转化者
以往常常纠结于理论与实践取向的对立和冲突,缺乏基于“转化逻辑”的“转化取向”。而作为转化者应聚焦于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将师生发展的目标转到教师日常教育教学的生活中去,转化为教师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另一方面,设计理论向实践转化的教研活动,介绍转化策略、方法和转化机制。具体而言,需要协调教研部门、学校等多重组织的关系,确保相关教育教学政策和规定转化到教育活动的日常行为之中,并使其自然而然地加以践行。此外,教师肩负理论向实践转化的职能。应高度关注理论与实践的现实转化问题,在理论的指导下从事教学改革实践。应不断穿行于理论和实践之间,深入了解理论向实践转化过程的发生和发展,可能经历的阶段以及不同阶段所遭遇的困难和突围点。
2 当前教师发展的问题与困境
2.1 目标模糊,发展动力不足
在这个教育理论此起彼伏的时代,由于缺乏主体意识和明确的发展目标,教师在“搬运”各种理念的过程中,容易陷入“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境地,从而导致发展方向模糊。此外,教师长期置身于这种环境,容易滋生安于现状和自我膨胀的弊病,缺乏进一步发展的动力。
2.2 任务繁重,缺乏发展时间
在日常工作中,从工作内容来看,教师的工作涵盖了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等各种样式的工作,要高质量地完成如此繁杂和琐碎的工作任务,势必严重耗费教研员时间和精力。因此,从客观上来看,教师严重缺乏用于提高知识水平和理论素养的学习时间。
2.3 机制局限,发展平台缺失
一直以来,教师始终是教育行政部门推动教学改革、促进教育发展的重要中介,面对学校的转型和变革,教师自我的专业成长机制和发展平台却一直处于真空状态。另外,教研室作为教师的上级主管部门,在倡导深入基层学校,进行教育理念的引领和传播的同时,却恰恰忽视了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习惯性地将教师视为他人发展的工具,而非发展的主体。
3 促进教师成长的发展策略
3.1 明晰方向,激发潜能
教师要成为专业发展的引领者、转化者和合作者,除了要有谋求主动发展的内驱力之外,还需要形成自身生命发展的独特性。在当前背景下,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确立主动学习的意识,在梳理自身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找准发展起点、路径和方向。
教师主动学习的过程是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不断突破和发展的过程,是形成自身独特经历和体验的过程,也是培养主动和独立精神气质的过程。正如叶澜所说,当前教育的弊病在于过于重视竞争,从而导致人人都想做第一,而恰恰忽略了教育的平凡性。若要养成这种平凡性,使其为自己的人生奠基,使自己的生命变得有价值,首先要培养从容、自信和自我超越的心态,做“卓越”的自我。所谓“卓”,是指卓然独立,要有独立的人格,对自己生命负责的精神,独立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所谓“越”,是指越而胜己,不断战胜自己,超越自己。此种情景下的挑战是自我的挑战和更新,这与传统认识中为了战胜别人的意义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教师应该不断激发自身潜能,成为独特的自我。
3.2 改进工作方式,获取发展时间
在实际工作中,教师任务重、头绪多,如何删繁就简,直接关系到工作的成效和自身的发展。因此,教师的工作要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不断转变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式,切实提高工作实效,为自身发展赢得时间和空间。
3.2.1 工作重心下移
教师工作要取得实效,离不开对基层学校情况的深入了解。工作重心必须下移到学校、学生和课堂中去,通过多听、多看和多思考去发现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和广大教师一道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教育工作应充分体现研究、指导和服务的宗旨,应创设宽松的环境,平等地对话和合作,充分发挥教师群体的作用,敢于突破和创新,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3.2.2 重视网络教研
通过网络教研平台,可以就自己的教学经验、教学观点和教学困惑大教师、教师和教师之间可以就自己的教学经验、教学观点和教学困惑进行多向、多维的分享与对话,不仅有利于丰富教研活动的思想和内涵,还能有效解决众多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不一致的问题,实现跨时空、多主体的交流。其次,通过网络教研平台,教师可以下载大量的一手教研资料,如成果展示、课例交流等,供其自主学习使用,从而有效解决日常工作中教研资源欠缺的问题,使更多的教师有机会接触到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最后,通过网络教研平台,教师可以发出更为真实的声音,从而及时调整教研工作的思路和方式。
3.2.3 促使差异发展
作为的教师,无论是专业素养,还是个体特征,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而在教研活动中,应根据不同层面的教师,开展不同层次和不同形式的教研活动,。教研应以教师个体为本,从教师的生命发展需要出发,并始终围绕教师的终生发展需要而展开工作。教研还要有意识地为普通学校、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教师提供更多的平台,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更好的环境,促使其与优质学校教师差异性发展。
3.3 吸收资源,构建发展平台
教研室作为教师的管理部门,应加强与专业机构合作,创建合作研究平台,将丰富的资源引入到教师的专业发展之中。
3.3.1 “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
所谓“走出去”,是指市、区层面的教研室组织本辖区的教师到研究机构和一线学校进行面授和考察,通过主题报告、案例分析和参与式研讨相结合的方式,在接受新理论、新经验的同时,寻求到令人耳目一新的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所谓“请进来”,是指教研室与专业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将专业资源引入到基层教研室中,通过共同研究教育教学问题来促使教师专业成长。有效拓展了教师的视野,提高了的理论修养和实践技能,并不断地激发出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参与性等内生需求。
3.3.2 强化教研室的管理职能,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平台
教研室应立足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根据教师专业化的标准来规划教师的专业发展,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和激励机制。从管理角度来说,一整套健全的规章制度和行之有效的教师成长机制,加快教师专业水准的提升。教师必须参加长短线实践,即每一名教研员每年要抽出一个月时间到蹲点学校听课、上课,然后回教研室接受考核;另外,在听评课过程中,教研员首先要善于发现问题,并针对问题指出重建的方向,进行经验提炼,以实现在微观的行为沟通中进行传播的目的。
[1]叶澜.“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叶澜.世纪初中国基础教育学校“转型性变革”的理论与实践[EB/OL].
[3]钱丽欣.教研工作大有可为:全国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工作研讨会综述[J].人民教育,2010(2)
[4]王洁.从“专业指导”到“专业支持”:上海市教研员现状调查的分析与思考[J].人民教育,2011(9).
[5]朱云福,毛佩清.转变思路提高教研工作实效[J].中国教育学刊,2008(8).
[6]叶澜.世纪之交中国学校教育的文化使命[J].教育参考,1996,5.
[7]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教育研究,1997,7.
[8]叶澜.“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M].上海三联出版社,1999.
[9]刘冬岩,吴黛舒.本土文化浸润的学校自主发展[J].江苏教育,2005,10.
[10]张志刚,邱金英.与时俱进:面向新世纪大教育观[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2,6.
[11]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 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J].中国高等教育,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