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发展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与推进生态航运的关系

2013-08-15刘景龙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3年4期
关键词:海铁国际航运航运业

刘景龙

(上海海事大学,上海 200000)

1 生态航运的内涵及其发展趋势

生态航运即是将航运与生态有机的结合起来,在航运运输过程中以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友好为目标,以保证生态环境为主要的任务,同时在物流运输过程中采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及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从而协调好各环节之间的关系,促进航运产业的高效发展。推进生态航运是一项需要长期去坚持的工作,在推进的过程中要对其发展趋势有所了解,生态航运的发展趋势大致有以下几种:

(1)科技化。航运业的载体是船舶,船舶长期在海上航行,其排发的废气会造成环境的污染,因此利用高科技化技术来使废气、废热进行循环利用,从而来推进船舶航行,这样不仅减少了排放,还降低了燃料的消耗量,同时也使船舶实现了生态化的发展之路。

(2)信息化。随着信息化、网络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从而促进了行业管理现代化水平的提升,因此航运企业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不仅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还实现了航运的效率的不断提高,为航运行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持,所以生态航运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信息化技术的支持,信息化将成为其持续发展的源动力。

(3)高价值化。生态航运实现了集约型、低排放、低污染的转变,这些高价值产业是生态航运的一大特色,这些高价值产业之间有效的形成相互的融合,将形成强大的集聚力,从而实现生态航运资源的高效配置。

(4)系统化。“水水联运”、“海铁联运”两种低能耗、低污染的联运方式在港口集疏运中所占的比重应成为系统化的重要衡量标准。同时,生态航运的系统化还体现在航运企业与客户的互动与整合上,进一步体现出航运企业将其客户也带入了系统化运作的网络。

2 生态航运与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紧密关系

(1)航运中心建设为生态航运提供了环境条件

①区域环境的改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要求形成区域联动模式。一是航运中心内部的联动效应。主要包括目前正在实施的“三港三区”(航空港、深水港、信息港以及外高桥保税区、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洋山保税区)联动,在行政事务及功能上进行整合,形成航运和空运相连的黄金海岸;同时,还包括尚在筹划中的航运综合试验区内航运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联动效应。二是与长三角经济腹地之间的联动。上海航运中心建设有效的实现了区域之间的联动效应,利用区域的资源优势,有效的进行了整合,达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从而实现航运企业与其他企业之间的合作,不仅达到优势互补的作用,从而在运力上实现优化整合,从而在联动的效应下实现生态效益,实现生态航运的持续发展进程。②基础设施的完善。我国的海铁联运还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为在上海港,其内河航运和海铁联运还无法与港口的发展达到同步水平,上海港对外货物通过铁路运输的比重还相当小,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上海港与铁路之间的联通率还较低,这也形成了对推进生态航运的制约。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重点也是实现港口与铁路之间的互通及完善内河航道的基础设施,随着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不断完善,其“海铁联运”、“水水中转”将在不断建设中得以实现,这样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将有效的向生态型运输方式转变,实现生态航运。

(2)生态航运是推进航运中心建设的重要手段。一是应对国际化压力。上海长期以来以打造成一座国际化的大都市,国际经济贸易频繁,因此上海也增加国际中转量、提升国际化程度为奋战目标,如正在商讨中的自由贸易区,如果转变成功,这将是上海港实现与国际接轨的战略性步骤。然而,增强国际吸引力的过程中也会面临风险,甚至对航运业本身带来冲击。二是提升区域资源配置能力。随着生态航运的进一步推进,上海的区域资源配置将出现一系列转变。航运企业要进一步寻求合作.精简航线,增大“水水中转”、“海铁联运”的比重,在减低污染的前提下提高服务能力,为打造新型节能船舶。打开渠道进行多方位融资。这些面向生态航运的一系列转变,将全面增强区域资源配置能力。

(3)生态航运为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提供了途径。航运中心要想持续性的发展,需要在污染物排放及资源的消耗上做文章,污染物的排放和对资源的消耗不能与航运业产值成正比,这样长期累积下来的环境问题就直接影响到航运产业的发展,甚至会对我们生存的空间造成影响。

3 对策与建议

(1)政府应进一步出台政策法规,推进绿色航运。目前船舶碳排放依然是最大的问题。因此要保障航运企业资金链的供应,对船舶实现升级改造;同时当船舶停靠在码头时要使用岸电,这样的举措将十分有利于绿色航运的推进。(2)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危险品运输的监管,提升危险品运输船舶的标准;航运企业需要进一步加强运输操作流程的管理,防止危险品外泄、污染和危害环境。(3)政府应面向全港构建废弃物回收大系统。航运企业也应建立船舶废弃物回收体系。大力改善环境。(4)缩小港口集疏运系统与生态航运的差距,增加铁路和内河运输,减少公路运输;增加集装箱港区与高速公路的专用连接道,减少对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影响;强化航运企业与其他运输环节的合作,增加“水水中转”、“海铁联运”的业务比重,寻求低排放、低能耗的多式联运模式。(5)合理调整上海的集装箱堆场布局。(6)航运行业组织的实力有待加强。(7)应进一步培养出一批懂得新型造船技术的技术型人才。

结语

目前,安全、环保、高效、节能、资源合理配置的生态效益已成为航运业尤为关注的问题。我们坚信这必将是一次对航运业带来结构化调整的重大机遇,生态航运将会在下一阶段进入高速发展期。

[1]童孟达.有关推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一些思考.港口经济.2009(11).

[2]张斌,范厚明.海运服务贸易的“绿色壁垒”机理分析 [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6.5,32(2).75-78.

[3]马硕.软实力是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关键[J].水运管理.2007,29(5),1_4.

[4]陈余德.许培星.领先科技强港.积极推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J].上海市港口管理局许培星局长访谈录.港口科技.2006(05).

猜你喜欢

海铁国际航运航运业
全国首个海铁联运集装箱自动化码头启用
伊斯兰金融:面向“一带一路”国际航运融资模式探讨
20世纪初香港轮船航运业的兴起与发展
宁波集装箱海铁联运突破60万标箱箱量全国第三增速全国第一
我国海铁联运发展的实践与探索研究
国际集装箱市场变化及带来的潜在挑战
营口港海铁联运及国际多式物流大通道发展情况
亚洲区域内集装箱运输贸易展望
欧盟征收航海碳税对我国航运业的影响与对策
CCS党委书记孙立成在“国际航运上海论坛2010”发表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