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芦河煤业矿井区域地质分析

2013-08-15张剑鸿

科技传播 2013年10期
关键词:中统沁水层序

张剑鸿

山西兰花集团芦河煤业有限公司,山西晋城 048114

区域大地构造位置处于我国东部新华夏构造体系第三隆起带的中段,即太行山隆起褶皱带。太行山隆起褶皱带为一西缓东陡的大型复背斜隆起,总体延伸方向为NE20°~30°。与其它隆起带、沉降带彼此平行,呈雁行排列。其二、三、四级的隆起与坳陷、褶皱与断裂也往往形成这种雁行式的多字排列。

1 区域地质

井田位于沁水盆地东南缘,地貌划属侵蚀山地,以低山为主,山梁沟谷发育。根据《山西省区域地质志》按断块构造学的划分方案,晋城矿区位于华北断块区吕梁—太行断块沁水块坳南缘。沁水块坳是山西省最大的三级构造单元,总体呈北北东向展布,沁水煤田的范围大致与沁水块坳范围相当,块坳主体部分出露二叠系和三叠系,周边翘起,出露下古生界地层。沁水块坳形成于中生代,是受水平挤压形成的凹陷。块坳主体部分发育开阔的北北东向短轴褶曲,两翼岩层倾角一般小于20°,边缘断层多为逆冲性质,尤其是东西两侧均向外侧逆冲,显示了水平挤压的特征。沁水块坳东侧以晋(城)—获(鹿)褶断带与太行山块隆相接,该褶断带是一条区域性的大断裂,山西省境内延伸超过320km,总体走向为NE20°~25°。有迹象表明,晋获褶断带形成于中生代燕山期,喜山期又有活动,形成了现在的格局。由于变形强度的差异,尤其是后期隆起剥蚀和改造的差异,晋获褶断带表现为分段特征。

2 区域含煤特征

本井田位于沁水煤田的东南部,区域内主要含煤地层为石炭系上统太原组和二叠系下统山西组。

2.1 太原组含煤地层

其主要岩性为石灰岩、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煤层等。据其岩石组合特征,本溪组和太原组分界划在铝土质泥岩之上的K1 砂岩之底。太原组与山西组分界划分在太原组最上一层灰岩(K6 灰岩)之上的第一层较稳定的砂岩(K7 砂岩)之底。

该套地层为典型的海陆交互相沉积,全面反映了海侵初期、高潮期及海退期的沉积特征,其地层井田内沉积稳定,横向上变化不大,归结其地层沉积规律可划分为两种基本层序:即由粗粒到细粒型和由细到粗粒再到细粒型。K2 灰岩往下以第一种为特征,由1~3 个基本层序组成,下部为中粗粒砂岩,往上渐变为细砂岩、粉砂岩、泥岩,顶部常有煤层赋存。

K2 灰岩往上以第二种层序为特征,海相石灰岩常位于层序底部,往上为泥岩、粉砂岩或中细粒砂岩,再往上则又变细为粉砂岩、泥岩,煤层多赋存于层序顶部,该层序体现出海侵作用频繁的特征,该段共含灰岩4~6 层,较稳定煤层5~6 层,其中15 号煤层为区域内稳定可采煤层。本组灰岩中普遍含有生物化石碎屑,其含量10~20%,主要为腕足类、腹足类、珊瑚类及蜓类等。泥岩中含大量的植物化石,其中包括有:尖芦木、楔叶、卵脉羊齿、脉羊齿、栉羊齿等。

2.2 山西组含煤地层

其岩石组合为砂岩、泥岩及煤层,本组岩石以颜色深、含煤系数高为特征,其顶界划在最上一层煤(1 号煤)往上的第一层段稳定砂岩(K8 砂岩)之底。

该套地层是由2~4 个由粗到细的基本层序组合而成,煤层常赋存于层序的顶部。根据钻探工程资料分析,其第一个沉积旋回极不稳定,相应该区沉积的4 号煤层极不稳定,而往上的2~3 个旋回沉积稳定。横向上变化不大,其下部沉积了稳定可采的3 号煤层。再往上其聚煤作用减弱,逐渐向石盒子组干旱环境过度。本组泥岩多为深灰色,含丰富的植物化石,其中包括:二叠系枝脉蕨、尖头带羊齿、多脉带羊齿、宽节羊齿、华北蕉叶、三角织羊齿星轮叶等,山西组沉积环境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

总体上来说,该套含煤地层沉积稳定,岩石组合特征明显,研究程度较高。

3 地层与构造

3.1 地层

井田位于山西省沁水煤田晋城国家煤炭规划矿区阳城矿区的中部,上黄崖精查勘探区东南部,井田内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P2s)、下统下石盒子组(P1x)地层大面积出露,东南部,南部有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地层小范围出露,石炭系太原组(C3 t)局部岀露,南部芦苇河河谷内出露第四系全新统(Q4)地层。根据矿井井筒实际揭露及施工钻孔资料,井田内赋存地层由老到新依次有:奥陶系中统下马家沟组(02x), 奥陶系中统上马家沟组(02s),奥陶系中统峰峰组(02f),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P1x),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P2s),第四系中、上更新统(Q2+3),全新统(Q4)。

奥陶系中统下马家沟组(02x):深灰色灰岩,厚层状,岩溶不发育,局部裂隙发育,岩体较完整,钻孔揭露厚度28.0m,未揭穿。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平行不整合于下伏奥陶中统峰峰组地层之上,岩性、岩相及厚度变化较大,一般有灰色鲕状铝土岩、铝土质泥岩、灰黑色泥岩组成,偶有灰黑色粉砂岩、夹菱铁矿及硫铁矿等组成,底部有团块状、结核状硫铁矿,其层位通称“山西式铁矿”。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P2s)主要岩性为黄色、紫色泥岩与中粗粒砂岩互层,底部为灰白色含砾粗砂岩,保留最大厚度约100m。第四系全新统(Q4)分布于芦苇河河谷及井田内大的冲沟内,岩性为砂、砾、粘土等混合冲洪积物,厚度变化较大,一般厚0m~5.0m,平均厚2.0m。

3.2 构造

井田位于沁水复式向斜构造的南缘弧形转折部,晋获褶断带西侧,总体表现为一组轴向近南北、向北倾伏的宽缓背向斜构造,地层倾角较缓,为3°~15°,井田内未发现断层、陷落柱构造,总体构造属简单类型。

1)S1 向斜:向斜轴位于井田西部,呈近南北向展布,向北倾伏,两翼基本对称,地层倾角一般为3°~5°;2)S2 背斜:背斜轴位于井田中东部,为井田的控制性主体构造,沿五龙沟村东—张沟村西一线近南北向展布,与S1 向斜轴平行,向北倾伏。两翼不对称,西翼较缓,地层倾角一般为3°~5°,东翼较陡,地层倾角一般为5°~15°。井田内外无岩浆岩侵入,对本区地层、煤层无影响。

猜你喜欢

中统沁水层序
“中统”二把手
轰动京沪杭的 《文萃》 案
沁水盆地煤层气采出水防渗处理新工艺推广
“V-C”层序地层学方法及其在油田开发中后期的应用
白云凹陷SQ13.8层序细粒深水扇沉积模式
中统和军统到底有什么区别
高分辨率层序随钻地层对比分析在录井现场中的应用
元代中统钞名考
沁水盆地南部石炭-二叠系层序地层划分与聚煤作用
煤层气AVO响应特征研究在沁水盆地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