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高校网络舆情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013-08-15包立辉龚汉明

科技视界 2013年15期
关键词:舆情政治思想

包立辉 龚汉明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中国 北京 100192)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越来越成为各种思想交锋的前沿阵地。一方面,人们借助网络,能够更加便捷地了解社会政治生活,更加直接地表达个人观点和意见;另一方面,网络中种类繁多的信息能够随时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影响,尤其是网络舆情对公众的影响值得高度关注。本文所述的高校网络舆情,就是指以高校师生为主的群体,通过论坛(BBS)、电子邮件、博客、微博等网络平台,对关注的各种社会现象和问题发表评论和意见,并且往往带有这个群体倾向性的态度和情绪。高校网络舆情是直接获取学生想法和意见的重要途径,分析其形成和特点,研究其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 高校网络舆情的形成及特征

高校网络舆情的主体是大学生,他们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自我意识,既对社会热点问题反应高度敏感,又容易接收新思想,还喜欢通过网络虚拟环境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发表言论。值得注意的是,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尚未完全定型,社会阅历不多,对事务的认识缺乏理智客观的分析,一旦对某些事件的反应比较集中和激烈,就会产生非理性行为,引发群体性突发事件。

能够发展演变为高校网络舆情的事件背景较为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类:第一,大学生对国际、国内舆论环境、热点问题特别关注,比如: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外交方面受困,国际争端,国内的民生问题、腐败问题等等。第二,学校的政策、环境、服务等关系到大学生群体切身利益的问题也容易引起关注,进而形成群体性的讨论。第三,大学生对自己学校的形象、未来的发展、学校的声誉和社会地位等非常关注。

高校网络舆情有以下特征:第一,丰富性和多元性。大学生生活地点比较集中,一般为校内公寓,信息来源非常广泛,同时,大学生思维活跃、敏感、接受新事物快,价值取向日趋多元,这样就造成了高校网络舆情丰富多元。如:国内外、校内外、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法律等等问题,都能成为大学生关注的热点,进而形成网络舆情。第二,舆情具有时间的突发性和传播的迅捷性。互联网是一个开放、即时、互动的平台,一些热点信息会被大学生群体快速地浏览,并针对这些事件第一时间通过网络发表自己的观点,积极讨论,进而诱发大量的大学生网民参与其中;当有重大事件发生时,大学生更多借助互联网进行交流,个体性的意见通过网络会迅速壮大,形成强大的舆论力量。

2 高校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

2.1 目前,大学生群体是中国网民的主体,他们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象,又是高校网络舆情的主要参与者,面对网络这个相对自由、极度自如的平台,上至国际局势、国家大事,下到宿舍管理、生活琐事,都可以使大学生在网络上引起强烈反响和激烈辩论,他们只需点击鼠标和键盘,就可以随意隐蔽地发表自己的言论,这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他们毫无顾忌的潜在心理,从而极易形成负面的、消极的网络舆情。因此,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要求。

2.2 和传统媒体舆论相比 网络舆论的传播速度非常之快 更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从时间上看,网络舆论可以做到随到随发,特别是在对突发事件及重大事件的报道上,优势更为明显。从空间上看,互联网成为一种“实时”的互动工具,让人足不出户就能够以互动的方式对现实社会中的各种问题表达态度和意见。正是由于网络的这些特点,使大学生可以在网上随时发布信息、意见和评论,这样造成信息传播的随意性增强,在不同程度上造成了网络舆情的难以调控,从而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2.3 网络是各种思想交锋的前沿阵地,内容包罗万象,其中既有正面主流的声音,也有一些庸俗的、反动的、色情的信息,大学生在这个“大熔炉”中对于各种观点并不能完全做出正确的判断,从众现象明显,言论尺度宽松,由此造成了网络舆论的分散化和多元化。网络也是大学生一个隐匿的发泄情绪空间,这就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手段提出了新要求。

3 高校网络舆情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

3.1 充分认识网络舆情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占领网络主阵地。高校要努力打造一批有特点、有吸引力、有影响力的校园思想政治主题教育网站,牢牢把握正确的网络舆情方向。针对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特点和难点问题,积极展开宣传教育工作,解答大学生的疑问,澄清一些是非混淆的观点,帮助其明辨是非。要不断增强网站的特色,吸引学生主动去浏览,这样才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积极引导、潜移默化的作用。

3.2 建立和完善网络规章制度,如网上信息发布规范、网上信息审查和监管制度,舆情预警和干预制度等,使高校在网络管理上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把握网络舆情的运行机制,要进行积极引导,做到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在网络论坛中进行正确主流观点的回帖,把负面效果降到最低;对于积极性的网络舆情,要充分发挥其正确的导向功能,扩大舆论范围,吸引更多学生参与,从而拓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空间。

3.3 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提高他们的政治素养和工作水平。教育部明确提出:“要培养一支既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熟悉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又能较有效地掌握网络技术,熟悉网络文化的特点,能够在网络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队伍。”高校要组建一支由相关领导、教师、技术人员、辅导员等组成的既专业又稳定的工作队伍,成为网络意见的主导者,及时疏导和澄清一些敏感话题和不实言论,较好地进行话题引导和方向控制。

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舆情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要树立阵地意识,根据实际,采取及时、敏感、稳妥、高效的措施,把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大学生实际问题相结合,做好关乎未来的工作。

[1]鲁雷,谌兵.健全网络舆情工作机制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J].政工研究动态,2009,23.

[2]巢桂芳,张永林.高校网络舆情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和对策[J].时代教育,2011,3.

[3]胡波.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和对策[J].人民论坛,2012,11.

猜你喜欢

舆情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舆情
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