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科技推进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
2013-08-15张维华
张维华
松原市环保局, 吉林松原 138000
1 科学技术在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方面的关键作用
科学技术对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生产力的合理布局的关键作用。科学技术是促进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核心动力,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本身就是新的经济利益增长点,需要减少对其他要素的投入来换取实现的经济发展,而科技带来的对生产力的推动也是其他相关因素所不能企及的;另外,科学技术对于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率,降低能源消耗,节约能源资源,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具有重大的作用,为经济效益和环境友好的双赢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力。与此同时,这也是集约型发展方式的重要内涵之一,是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契机。在国际竞争白热化、经济发展速度快速的大背景下,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为集约型经济发展模式是唯一的选择。要想实现这样一个转变,就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创新。
一个国家产业结构能反映一国的经济发展阶段、程度以及趋势,它是建立在国民经济发展基础之上的。合理的产业结构能够促进国家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保证产业安全,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是以科学技术的创新和进步为动力和前提的。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在生产部门的普及应用一方面促进了传统生产部门的生产效率和生产技术的提高,另一方面,也使新兴生产部门得到了新的技术支持,促进了新兴部门的创立和发展。这样的变化带来的是巨大的发展前景,社会的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得到了提高,国家社会的产业和劳动力结构得到有益的调整,资源资金的配置得到了优化,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不断改革和向高阶段的转变。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问题,这是由于多种因素所造成的,科学技术的创新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合理布局,从而平衡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发展首先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使生产设备更加轻便和微型,方便迁移。
2 如何更好地发挥科技创新在全局中的作用
2.1 坚持“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已经是人类发展实践中得到验证的科学理念,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构建节约型和友好型社会中的作用,就必须发挥这一理念的先导作用。首先是党和政府发展观念的真正转变,准确把握学习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依靠科技创新的理论不断促进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环境的保护,推动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企业发展观念的转变也是非常重要的。企业应制定长远的发展方向和计划,确立依靠科技创新 获得产品成本的降低和生产利润的提高以及与环境的双赢方针。科学技术的创新不仅是相关工作人员的责任,更需要全民的参与。通过多种多样宣传活动的开展,启发鼓励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利用科学方法实现能源资源的节约和环境保护,调动全名自觉应用科技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积极性,从小处着手改变。
2.2 体制保障的构建
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上来改革和完善科技管理体制,促进科技创新。突出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要构建适合科技发挥功用的市场经济体制,完善促进科技创新的宏观管理体制,健全科技创新发展体制。从微观方面来说,要完善促进科技创新的微观体制,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引导企业重视创新研发和科技发展;利用适宜的微观体制推动企业单位与专业科研部门的合作,使技术创新的产业得以发展;健全企业内部的管理体制,建立专门科研和管理部门,吸引科技人才和创新人才,加强与外界的合作。
2.3 实施体制的完善
体制的创新是发挥科技作用的重要措施,实施机制的健全也是重点需要注意的。新管理运行机制的健全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从微观转向宏观的管理和由直接管理到间接管理的方法。科学技术的推广机制是科学技术应用于现实生活并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科技创新与应用的脱节是对科技创新的浪费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解决问题的办法之一就是对科技推广机制进行不断地完善与改革,以便推动科技创新各环节之间的协调与配合。此外,还要在引进外来先进技术的情况下,努力吸收和创新,以掌握核心技术的发展,全面提高我国企事业单位的科技创新能力。构建有利于科技创新发展的法制保障,保障相关政策的落实。
人才对于科技的创新与推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一定要关注人才在科技中发挥的作用,始终铭记人才是科技发展的第一资源,积极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优秀人才。健全在职工作人员的培训和鼓励机制,同时支持高校等教育机构对于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建设好后备人才队伍;扩大人才的视野,重视国内外科技创新人才的信息收集,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改革分配机制,鼓励人才的科技创新。
3 结论
总而言之,创新科技对资源能源的节约和环境保护工作具有巨大推动作用,必须重视科技创新工作,需要每一个人贡献自己的力量。
[1]余小平.资源节约技术进步机制的选择与培育[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0(3).
[2]孔欣欣,王奋宇.科技创新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劳动友好型”产业发展[J].中国科技论坛,2010(4).
[3]陈庆修.建设节约型社会科技创新可发挥无限潜力[J].经济管理,2010(12).
[4]石运玲.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J].经纪人学报,2010(9).
[5]石林宝,欧阳斌,李忠奎,陈建营,喻洁.我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交通发展模式及政策取向[J].公路交通科技,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