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典园林理水对现代居住区水景设计的启示

2013-08-15张苹芳袁傲冰

绿色科技 2013年4期
关键词:水景园林

张苹芳,袁傲冰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 长沙410004)

1 引言

从园林的发展史来看,一开始便注重理水,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神魂所在。古人在数千年的造园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理水经验。例如:将自然水体引入园林之中,融合为完善的循环系统;“一池三山”的传统理水模式以及“曲水流觞”的风雅佳话;师法自然的自然山水模式与空间构造手法等都是理水艺术中的瑰宝。这在崇尚自然人居环境的今天,对居住区水体景观的设计及营造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的起源及发展

中国古典园林的建造遵从“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设计理念,各个时期的作品都受到了当时诗歌、绘画及社会人文风气的影响。为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理想效果,景点常利用真山、真水,以及自然生长的植物,加之灵活处理的布局,将独具匠心的意境融入自然之美当中。

2.1 先秦时期

有关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商周时期周文王所造的“灵台、灵沼、灵囿”。囿即为游玩休憩的园子,囿中的沼为人工挖掘的池塘,池水在为植被灌溉提供水源外,还能饲养用来赏玩的鱼类,而挖沼产生的土方则用以修筑为台,这种挖池筑台的修建方式在后世得以广泛的运用。

2.2 秦汉时期

真正意义上的皇家园林出现在秦朝。此时,始皇帝一统天下,大量的离宫别苑开始被兴建。秦始皇妄想长生不老,曾多次派遣数千人寻仙境、求仙药。然毫无结果,只得借助园林来满足他的奢望。秦始皇修建“兰池宫”时为追求仙境,就在园林中建造一池湖水,湖中三岛隐喻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此“一池三山”的造园模式对后世的皇家园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汉武帝在秦代一处旧苑址上扩建的上林苑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园林,此园纵横300里,苑中的昆明池更是烟波浩渺,其在具备浏览渔猎的功能之外,据传还具有模拟天象的神奇之处。

2.3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皇家园林的主要功能转为满足游园及赏乐的需求。这个时期,私家园林取得了较大的发展,隐逸思想使得造园者将自己的情思寄托于山水之间,并成为当时社会的普遍现象。文人雅士借以传酒酬诗的活动——“曲水流觞”,亦演化为一种水景模式,被引入皇家园林之中。该时期园林用水依旧沿袭“一池三山”的模式,例如:位于邺城的华林园,就将漳水与宫城的御沟相连,构建出完整的水系。

2.4 隋唐时期

时至隋唐时期,园林的发展进入了全盛阶段,除了以传统的方式采集地下水外,也经常将外部沟渠中的活水引入园中。园林中的水体往往磅礴浩大,除供游园赏乐外,亦连通了城市的水脉,与城市的供水系统融为一体。同时,水景的形式也越发丰富——既有安静的池塘、深幽的水潭,亦有欢快的溪涧、热闹的飞瀑。如以大兴苑为基础修建的禁苑之中,就把灞水引入园中,凿鱼藻池、筑鱼藻宫,皇族常常在此观看竞渡抑或赏鱼嬉水。而唐朝年间更是开公共园林之先河,长安城东南方位的曲江池就在平时开放给当地居民游乐,而每逢会试放榜之时更是形成了宴游曲江的盛景。

2.5 宋明清时期

到了宋明清时期,中国传统园林的发展进入了成熟期,意境的营造以及道法自然的造园理念已逐渐形成。宋代皇家园林的理水代表首推宋徽宗所筑的良岳。良岳的水东奔西流,入池入涧,入溪入谷,构成了一个形态各异(河、溪、涧、瀑、潭、湖、池、沼等)的完整水系,为宋代园林水景之集大成者。当时的私家园林亦出现多种多样的动态水景。时值明清时节,园林的建造技艺己高度成熟,园林理水方法向多元化发展。江南水乡的私家园林水源丰富,结合山石创造各种各样的水态与水景。而皇家园林亦是包容了江南明媚、秀丽的水乡情境,在原来浑厚、质朴、大气的山水风姿里揉入了几分婉约。

3 水景在城市居住区中的功能与作用

3.1 水景对现代居住区景观空间构成的意义

居住区空间主要是通过道路、绿化带以及建筑的墙体等手段来进行限定与划分。尽管这样的方式较易实现空间的理性管理与秩序感的营造,但却难免显得有些沉闷与单调。那么,在空间中合理的组织和运用可塑性强且具备趣味性的水体,就能够有效的活跃气氛,避免空间的单调感;同时,相较于墙体及绿化带,水体能为自然的丰富空间的层次感且不会影响视觉的连续性,即:水只区划空间,而不影响视野。

3.2 水景在现代居住区中的视觉与心理作用

以水为主题的景观,往往具有特殊的美感,其在景观功能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古人有云:“水能淡性为吾友”,水的宁静能慰藉人们浮躁的心灵,水的灵动又能激发人的热情。静态的水景能够在无声无息之间平复内心的躁动,如“心灵鸡汤”一般带来满足与安顿感;动态的水景则能够激活人的情趣,唤醒内心深处的渴望,使人精神振奋。环境心理学的相关研究表明,在邻水的环境中,人的体温会有所下降,脉搏会趋于平稳,从而对放松精神,释放压力有明显的帮助。

3.3 水景在现代居住区中的生态作用

水是生命之源,自然界中水的存在会带来盎然的生机。在局部环境里,水体还能调节环境温度、改善区域小气候。水分的蒸发在降低了附近气温的同时,还能增加空气的湿度;此外,无论是平静的水平还是由动态水景产生的细小水珠都能够吸附空气中的尘埃,使空气变得更加清新并延长了负氧离子存在的时间,使之通过神经系统及血液循环系统对人体起到镇静、催眠及降血压的作用。尤为重要的是,水体的存在,为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提供了重要的支持,是现代的住宅区微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3.4 水景在居住区中的社会、经济价值

自古以来,人们生活中的许多休闲娱乐活动都是围绕着水展开,如:垂钓、划船、观鱼、嬉水等。水及水景所具备的无形的引力能将人们吸引到一起,使其周边形成一个既能释放压力、愉悦心情,又便于社交的公共空间。从而促进居民们相互间的交流,增进了解,有利于小区的和谐安宁。

景观、生态优势,使水景在现代城市居住区开发中体现出了很高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上海临黄浦江一带的住宅能否看见江面的滨江住宅至少差别3000元/m2;香港维多利亚海湾旁的海景住宅与同地段普通住宅相差近l倍价格;东京的东京湾、悉尼的黄金海岸、纽约的哈德逊等水岸住宅,售价都要高于同质量楼盘至少10%以上,甚至达到50%。

4 中国古典园林传统理水方式的现代应用

4.1 空间的营造:师法自然,因地制宜

在数千年的中华文明里,对自然界的崇尚一直是一条中华民族亘古未变的信仰。无论孔孟的儒学,还是老庄的道家,都大力提倡“天人合一”的处事哲学。“师法自然”不单单被视为是一种方式或者方法,更多的时候代表的是一种境界,从中衍生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营造理念,并为诸多现代城市居住区水景的设计及构筑所遵从。

有的居住区将大型的湖面作为整个小区设计和建设的中心,而供居民居住和使用的建筑皆临水而建,错落有致的布置各式水景。深圳的波托菲诺·纯水岸就是沿水岸线布置住宅,使住户能够将湖区风景一览无余,被奉为经典。

也有的居住区根据实际地形、地势,巧妙的通过线性的水景延伸出别致的空间序列,如:以一条小溪为主体水景贯穿整个小区,所有的建筑皆依溪而建、伴溪而修,从而形成别有情趣的线性空间序列,杭州春江花月就是其中的精品。

4.2 意境的营造:画意诗情,悦目赏心

所谓意境,即通过模拟一些特有的情境,唤醒记忆、激发联想,达到以小见大、触景生情的效果,使游者感受到特定的氛围。意境虽然没有自然界中的山水、植被那么真切,但它依旧是客观实在的投影,他能够勾勒出存在于主、客观之间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不少居住区利用水景与建筑的有机融合,赋予充分的民族地域特征。深圳万科第5园就是近年来较为优秀的设计案例。园内,无论是流水、小桥、青砖铺就的道路还是碧绿的水草、疏密有致的青竹,都体现着中国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住宅的建筑设计风格透着徽派建筑元素的气息,而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漏窗也出现在细节之处。进入园中,让人如同置身于温婉的江南水乡,成功的意境营造让现代住宅与古典元素完美的融合,在适合现代人居住的建筑中散发出浓浓的中国风情。

[1]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2]陈从周.中国园林鉴赏辞典[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俞孔坚,李迪华,吉庆萍.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概念与原理[J].中国园林,2001(6):3~11.

[4]斯蒂芬·R·凯勒特.生命的栖居——设计并理解人与自然的联系[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5]熊 瑶.中国传统园林的现代意义[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2.

猜你喜欢

水景园林
天音水景
天音水景
园林一角与位置经营
天音水景
天音水景
天音水景
天音水景
清代园林初探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