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化课程中学生素质目标实现的探索
2013-08-15石中叶
于 瑞 石中叶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常州213164)
1 项目化教学的开展背景
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传统高等职业教育中那种以“知识本位”为代表的办学理念以及重学术、轻技术,重理论、轻应用,重知识、轻能力的培养模式,日益显露出它在现代经济活动中的茫然和无所适从。特别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市场对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需求更趋多元化,社会不仅需要传统意义上的学术型、工程型人才,同样需要技术型、技能型人才。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开始了事关自身生存发展的求变、探索和改革。一方面,开始积极研究和引进国外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模式,如世界劳工组织提倡的MES,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BTEC,加拿大的CBE等,并将之应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然而经过实践,这些所谓世界先进的职教模式和理念在我国大都“水土不服”,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另一方面,在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我国自己的教育教学改革也取得了很大成绩。特别是项目化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把理论和实践加以整合,通过一个个具体项目实现了职业教育满足社会需求的目标。
项目化课程强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项目为载体,任务为驱动、能力为目标,素质为基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理论实践一体化,很好的解决了知识、能力、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项目化课程中的素质目标问题实质就是学生的素质教育问题,如何在技术专业性很强的第一课堂中贯穿实施素质教育,这是一个很多方面需要研究的课题。
2 公共基础课程对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然而在这如火如荼的课程改革热潮中,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的改革却步入了比较尴尬的境界。对高职公共基础课程认识不足,理解不清,是当前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改革相对落后的首要原因。在部分高职院校存在一种比较普遍的“共识”,即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生产、管理、服务等第一线的技能型专门人才,职业素质培养是重点,而公共基础课程与学生职业技能的形成关系不大,在专业建设任务重、教育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其课程建设不具有重要性与紧迫性。在此思想影响下,公共基础课程建设被摆在了次要地位甚至被边缘化。多数学校在机构设置、课程安排、教师队伍建设、科研教改、经费设备投入等方面,公共基础课远远落后于专业课程,甚至部分专业随意削减公共基础课学时。此种状况已经严重影响了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直接导致社会对高、中职界定的模糊以及对高职毕业生职业升迁、可持续性发展的严重不足。
从当前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来看,高职公共基础课程必须要融入工学结合的理念,一方面发挥好公共基础课的基础性功能,另一方面要立足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客观实际需要,重新审视高职公共基础课程体系的整体设计与配套建设,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能够满足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性技术人才培养要求的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体系与教学模式。
3 专业课程体系对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不能仅仅依靠公共基础课程的培养来实现,还必须深入、细化到每一门专业课程的培养目标当中。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培养模式大都是根据某一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为目标而设计的培养模式,它以某一社会职业岗位的需求为目标,在职业分析的基础上,将职业能力分解为若干部分,组成多个模块,进行课程开发和培训,从而使受教育者具备从事本职业的能力。
这种培养模式强调的是学生的职业能力,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以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的同时更要以完善劳动者个体人格、提高劳动者个体素质为目标。职业教育所培养的学生不仅应具有必备的知识与技能,而且还必须具有健康的职业心理和职业伦理道德,面对新知识、新技术含量的急剧增加与变化,用终身化的教育思想、积极向上的精神和自主创业的意识,去对待和迎接现实的和未来的职业生涯。
大部分的高等职业院校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还仅仅停留在利用第二课堂,课外时间的阶段,更多的是学生的“自习”。如通过假期社会实践,加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加速大学生社会化,使大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通过公选课和社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展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疏导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中去,用表扬式教育代替批评式教育,增强学生自信,使学生以乐观心态面对各种困难和失败。但这种教育方式只能是素质教育的辅助方式和第二阵地,贯穿学生教育的第一课堂才应该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离不开专业课程的支撑,可以将学生社会生活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精神文化的生活秩序逻辑的培养与专业课程、特别是项目化的课程培养目标相融合。
然而在项目化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往往存在一些误区,即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技能的训练,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大都停留在口号阶段,课程素质目标的制定具有主观随意性,缺乏科学性,素质目标的实现缺乏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因此,项目化课程开发过程中特别要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①项目化教学中素质目标确定的科学性、严谨性;
②项目化课程中确定的素质目标如何体现学生心理特点和心理成长规律;
③项目化课程实施过程中素质目标实现的方法、手段;
④项目化课程素质目标实施效果的考核方法和考核标准;
⑤不同项目化课程之间素质目标的相互关联,以及素质培养的系统性和延续性。
4 小结
当前,各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深入,高职教育除了要满足学生眼前的就业需求,更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尤为关键。对于公共基础课程,开发和重构体系,构建以培养能力、提升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教学新体系。对于专业课程,继续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项目化课程开发,将课程目标分解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通过分项目标的训练和实现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1]陈向平.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10(26).
[2]徐国庆.当前高职课程改革关键概念辨析[J].江苏高教,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