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赣南客家厅屋组合式民居的“门榜”文化解读

2013-08-15兰书程卢询颖张宏图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 2013年12期
关键词:客家人赣南民居

兰书程,卢询颖, 张宏图*

(1.丽水学院艺术学院,浙江 丽水 323000;2.丽水市缙云县壶滨中学,浙江 丽水 323000)

客家属于古代中原汉族的分支族群,为躲避西晋五胡乱华、永嘉之乱而经历了5次往南部的大迁徙,迁至赣闽粤三地交界地带后逐渐定居下来,与当地居民杂处并婚姻互通,经历千余年发展变迁最终形成后来相对稳定的客家民系。因此,客家文化源远流长,其在与土著文化长期不断碰撞交融过程中,既继承了中原汉族人自身所保留的中原文化和唐宋时期的河洛文化,又吸收融合了当地的畲苗瑶等各族文化。其中位于赣南部的客家人,是具有显著特征的民系之一,其不仅融入了吴、楚文化,同时长期受到居住的丘陵山地环境影响,形成极具特色的赣南客家文化,主要表现在其文化特征上与其他支系的客家人有所不同,这些差异包含民俗、人文、工艺、建筑、客家话、戏剧音乐、舞蹈、饮食等方面[1,2]。本文将主要就“门榜”在赣南客家厅屋组合式民居中的文化寓意进行研究解读。

1 赣南客家厅 屋组合式民居的民俗文化

“厅屋组合式”和“围屋”被认为是赣南客家民居常见的两种类型,其中“厅屋组合式”民居属于赣南民居的主要建筑形态,在赣南客家人居住的各县市均有分布,这种民居实质上源自古代中原的庭院府第式民居,说明客家人在居住观念的潜意识中蕴含了其对祖先某些住宅经验的复苏和借鉴[1]。赣南客家人一般称堂为“厅”,“屋”专指一幢房子,“房”则指一间房,“厅”为屋之中心,而“堂”是专指祠堂,“大屋场”是由许多栋“正屋”和“横屋”连在一起组合而成。“四扇三间”是属于“厅屋组合式”民居最基本的建构单元,也是赣南地区客家人最常见的民居形式,即厅为明间,室为次间的三间房,而附房如厨房、牲舍、厕所等则在主房一侧搭建或是另建[1]。较富裕人家或是家族人口较多则通常会延伸成前后两栋屋,每栋有三间或五间房,中间设一天井,前后两栋屋以腋廊连接,两栋屋的厅分别成为了前厅和后厅,如有需要,正屋两侧皆可扩建横屋,此种连接方式亦十分方便今后人口的增长继续扩大建筑规模的需求[5]。伴随宗族的兴旺发展,在原有“三堂两横”式基础上还可扩建为“三堂四横”甚至“三堂六横”,直至发展成“九井十八厅”或“九厅十八井”那样的大屋场,中心往往取土做砖而形成的水塘和禾坪。因此,客家民居建筑规模宏大不仅沿袭了中原的建筑风格,同时也反映出客家人于异乡生息繁衍而逐渐形成的聚族而居,共同抵抗外侵的习性。

赣南客家民居传统上讲究宅居风水,每座宅居,不仅需要请风水先生勘察地基确定朝向,还要选择吉日动土、奠基、安门、上梁,房屋宅地大多取座北朝南,讲求建筑物体与天然地形的协调统一,符合“天人合一”的哲学道理,通常风水术盛行“龙、局、水”说,认为“龙主人丁,局主功名,水主财路”,因此勘察风水,首看龙脉走向,其决定后代人丁兴旺,因此龙要发脉雄壮,奔腾有势;水即指前方水势,不得直来直去,冲走财源[1]。为使水口回环,于是筑坝、植树等,因此有“水抱财”之说。“局”是指坟前的局面,山势格局好,林木茂密,郁郁苍苍,后代亦兴旺发达,因此客家人的建筑及村落,均非常注重山势和水口。

“门榜”是赣南客家厅屋组合式民居的重要特征之一,不可或缺,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在自家正厅门额题写“门榜”的习俗,所谓“门榜”俗称“门楣”、“堂号”,其文字大多是简约凝练、寓意深刻的四字韵语,也有三字格言,内容大多昭示姓氏郡望发祥地,或选祖先嘉德懿行,或是鞭策后人的警策铭记等[3]。如黄姓的“江夏渊源”,昭示了黄姓的发祥地是古代的江夏郡;孔姓的“尼山流芳”,说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鼻祖孔子诞生于山东曲阜尼山(今曲阜市南辛镇),其儒家思想对整个中国及其周边地区有着深远的影响,流芳百世[4],钟姓后人门榜的“知音遗范”援引的是其先人钟子期(春秋时期楚人)与俞伯牙共同演绎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千古绝唱[6];黄姓的“叔度高风”,反映了东汉人黄叔度的高风亮节,其品行犹如“汪洋若千顷波,澄之不清,淆之不浊”。从古至今,赣南的客家人以先人可颂、可泣、可传、可范的事迹典故,用以标榜门户,光宗耀祖,并且已成为崇祖尚德、注重家教、爱惜名节的传统习俗而世世代代继承下来。

2 “门榜”在赣南客家文化中的哲学寓意解读

“门榜”虽仅三四字,然其内容丰富,寓意深远,家庭或家族可以运用它达到某种目的,以达到激唤崇祖、增强群体归属、教育后代,家族延续的功能。

2.1 “门榜”是客家崇祖溯源思想的体现

客家的历史就是一部迁徙的历史,从南北朝到清末民初,1000多年间,先后自中原南迁到赣南的客家先民共有561个姓氏,追本溯源、认祖归根探寻家族的渊源成为孤独无助的客家人情感深处最强烈的意识,这时“门榜”起到了激唤崇祖意识、追溯祖源的作用。如陈、钟、赖、邬、庾姓的“颖川家声”昭示了以上几姓均望出颍川郡;邹姓的“南阳世第”标志着其来自古时南阳之地;黄姓写“江夏渊源”是指其姓源于古时江夏郡;罗姓的“豫章遗风”乃指古时豫章郡为罗姓祖籍。崇祖敬宗是客家人由来已久的优良传统,“门榜”纪念了本姓发祥之地,戒勉后代牢记自己家族的源头,使客居他乡远离故土的客家人犹如感到脚下的这块新居地就是祖居地,身边还有自己的亲人,更加坚定了在新居地繁衍生息、安居乐业的信心和决心,令整个家族心存向往和信念,最终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作用。同时“门榜”又是一部精炼的族谱,短短三四字却常常蕴涵着大量的历史信息,如“越国家声”,说的是唐睿宗景云元年(公元710)钟绍京助临淄王李隆基(即后来的唐玄宗)剪除韦氏乱党,爵封越国公,“位登宰司,俾掌纶命”。后人钟贤和钟宠则分别于公元420年和552年由中原迁入赣南之地后,钟姓人便在此地繁衍生息,发展壮大,后又陆续零星迁至长江流域,逐渐播向更大范围。

2.2 通过“门榜”来标榜高贵门第或世袭家风

通过“门榜”来标榜高贵门第或世袭家风,使同宗群体产生强烈的荣耀感和归属感,不仅区别与其他姓氏家族,也提高了分支别居者的社会地位。如刘姓的“禄阁流光”、“校书世第”出自中国目录学之祖汉人刘向受命于汉成帝,于天禄阁校正《五经》之异同的故事,其子刘歆继承父业,后整理六艺群书成《七略》;张姓门榜之“金鉴千秋”、“相国遗风”、“曲江风度”指的均是唐时韶州曲江(今韶关)人张九龄上书《千秋金鉴录》,辅佑唐玄宗、位极人臣的史实;薛家的“十马高轩”,是因为明万历年间的薛同术、薛之屏两父子官至知州,即相当于太守,而太守古称五马;还有某些姓氏的“大夫第”、“司马第”等,则是显示其高贵门第的。而陈姓门榜所题的“义门传家”则是宣扬其传世家风,相传陈氏家族以“义”当先,异常团结,子孙兴旺,陈氏祠堂甚至曾繁衍发展至3000余人聚居了一个多世纪。一直以来,“门榜”就象是一只无形的手,把同宗同谱人的情感意识联接在一起,不管相隔多远,他们却是同根同源,也不管是否相识,只要看见“门榜”均能道出点“本家”的世系渊源来,犹如回归故里,重逢亲人般受到热情款待,而远方的宗族来访,东道主也会倍感荣耀,来访的宗亲越多,也说明了他的家族兴旺、势力强大,尤其在中国的封建社会时期,这一点对客家人尤为重要,因为那是一个阶级矛盾、土客矛盾、宗姓矛盾交织冲突的时代,家族势力大,也就意味着后盾强大,而不至于遭受土著或别的姓氏的欺凌。

2.3 利用“门榜”教育族人和后人,建立良好人生观和世界观

从古自今,赣南客家人各个姓氏宗族都很重视祖训家教,有些显示了艰苦创业、门风纯朴、品格高尚的“门榜”在教育垂训后人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它在造就一代又一代人的优秀品德中,也确实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7]。“紫荆传芳”源于田姓三兄弟分家的典故,说的是分配家产后,剩下房后一紫荆,其于次日折分前已枯萎待毙,“树木同株,闻将分斫,所以憔悴,是人不如木也”。兄弟感慨,遂和睦相处,紫荆亦重新繁茂鲜活起来。“清白传家”叙述了东汉杨震为官清廉,一生清白。曾有人夜怀十金,向他行贿,杨震不接受。行贿人说:“暮夜无知者”。杨震回答说:“天知,地知,子知,我知,何谓无知?”断然拒绝,名扬古今。“三省传家”取之于《论语学而》中曾子所说的一句话:“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以此垂诫后人要向曾子那样严格要求自己。

2.4 “门榜”蕴含对家族吉祥、兴盛的美好祈愿

例如“春秋鼎盛”、“桂馥兰馨”、“竹苞松茂”、“风华正茂”、“兰桂腾芳”以及“忠厚传家”、“耕读传家”、“树德门”、“紫气东来”、“平为福”、“和为贵”、“宝善居”、“勤俭居”等。

“门榜”作为赣南客家厅屋组合式民居的重要特征之一,其既是客家人崇祖溯源、繁荣昌盛不可缺少的传统习俗,同时也是后人探究我国民族史、客家迁徙史、家族史的宝贵史实资料。客家人非常喜爱“门榜”,而且对当地民风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如果能将门榜的这种积极作用加以利用,并且与赣南客家极具特色的建筑文化相融合,彰显客家人崇文重教、弘扬儒家仁善之德、激发人们群策群力、推荐身正行端、廉洁奉公、知恩图报做人、祈求家庭吉祥、国家兴盛之功能,将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进一步构建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发挥积极的作用.

[1]李秋生.赣南客家传统民居的文化内涵初探[D].西安: 长安大学,2010:22-74.

[2]赖水随.最后的村落——客家的教育精神与道德文化[D].福州: 福建师范大学,2008:24-33.

[3]蔡丽蓉.赣南山水城市景观规划设计方法初探[D].南昌: 南昌大学,2008:24-33:45-47.

[4]朱璐璐,周黎.试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角度探索客家“门榜”与客家文化之间的关系[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79-81.

[5]陈睿.赣南客家民居探议[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4):130-132.

[6]郭粼,曾国光.赣南客家传统民居初探[J].大众文艺,2009(24):111.

[7]潘文明.韶关古村落景观与建筑文化对现代住区设计的启示[D].广州: 广东工业大学,2011:67-69.

猜你喜欢

客家人赣南民居
文化三馆讲好赣南审计故事
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简介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民居智库
闯荡牙买加的客家人
赣南脐橙整形修剪技术
赣南早脐橙在几种中间砧木上高接换种的表现
奇趣民居
宁化石壁:客家人的第一中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