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宣言》的回响
2013-08-15刘明昊
刘明昊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北京 100872)
《共产党宣言》一般被认为是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端。从1848年《共产党宣言》一版到现在,已经过去了近200年。那么,我们今日阅读《共产党宣言》的意义究竟在哪里呢?
马克思于1872年《共产党宣言》德语版序言中说道:“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但同时,马克思也提到,随着历史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宣言》中也有一些纲领“已经过时”了,一些具体措施要因时、因地而变。如“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如果是在今天,这一段在许多方面都有不同的写法了。”“同样也很明显,关于共产党人对待各个反对党派的态度的论述(第四章)虽然在原则上今天还是正确的,但是就其实际运用来说今天毕竟已经过时”。我们就首先来看马克思所认为在1872年就已然过时的这两个部分。
第二章末尾的革命措施总结起来,主要即是计划、公有和公平。这些措施包括,免费教育、剥夺地产、超额累计税、废除继承权、国家集中信贷和全部运输业、计划开垦耕地和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等等。这一部分实际上可以看作马克思、恩格斯对于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实践途径的具体设想和关于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状况的具体描述。除此以外,马、恩的设想都很美好,却是一种大而化之的状态。比如,《共产党宣言》中,对于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经典描述便是“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其实,这并未说明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具体、可感的状况。而既然这些具体的措施应该随着条件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写法,那么究竟该怎样达到共产主义呢?《共产党宣言》并没有提出这样一个普范式的途径。
当然,这在马、恩的眼中,或许这并非是十分重要,甚至有可能反而是不必要的。《共产党宣言》的初衷,是为当时欧洲的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一个纲领性的文件,因而这就要求马、恩提出具体的措施。但是,如果遍观整本《共产党宣言》,我们就会发现,马、恩认为,通过理论、逻辑的严密推导,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当社会的条件一旦具备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可能性,那么只要无产阶级爆发革命、轻轻一推原有的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就能成功、掌握政权,共产主义社会就会自然到来。因而,这既然是历史的必然趋势,也就不需要太多的设想了。但是,实际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马、恩之后的发展,与马、恩原来的设想是不同的。因而,在后来一些国家的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实践中,有些国家照搬了《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已经认为是“过时”的这些具体措施,有些则抱怨马、恩没有提出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具体政策,因而夹杂了过多的“个性发挥”,而这其实造成了共产主义运动实践中的一个巨大的问题。那么这些国家何以存在这样的问题呢?原因在于,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开始建设共产主义的国家,其实并没有达到马、恩原来所要求能够实现无产阶级革命的经济基础,在逻辑起点上就与马、恩不同。
在第四章,阐述对待各个反对党派的态度时,马、恩指出:共产党应该与其他政党采取联合,来反对现实的统治者,那便是“共产党人到处都努力争取全世界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和协调。”然而,他们同时又以正在进行反对封建主义的德国无产阶级政党为例指出:“但是,共产党人一分钟也不能忽略教育工人尽可能明确地意识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以便德国工人能够立刻利用资产阶级统治所必然带来的社会的和政治的条件作为反对资产阶级的武器,以便在推翻德国的反动阶级之后立即开始反对资产阶级本身的斗争。”正是这句话,后来逐渐就推演出了“统一战线”理论。但是,我们在这里可以发现,在封建基础占统治地位的国家,无产阶级需要先帮助资产阶级达到本国的封建统治者,然后无产阶级再打倒资产阶级。因而,无产阶级不能直接打倒本国的封建势力建立共产主义社会。马、恩不相信跨越社会发展阶段的“革命”,因为那是超越社会固有经济基础的行为。但是,按照马、恩的理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假如本国的无产阶级帮助资产阶级推翻了本国的封建势力,而本国的经济情况并未达到能够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程度时,本国的无产阶级又该怎么办呢?马、恩并未对此作出解释。因而,列宁的解释就显然突破了马克思主义的规定。列宁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关键时刻,提出我们应该从资产阶级手中夺过国家机器,通过无产阶级专政来创造生产力,补上资本主义缺失的一环,从而创造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条件。这一理论粗看起来十分有道理,但如此理论紧接着又带来了更大的问题。马、恩既有的理论将社会由资本主义可以达到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标志就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不可避免的发生,可到了列宁这里,无产阶级早已建立了自己的国家机器,那么什么时候可以算得上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的条件呢?列宁终其一生没有能给出答案。
在《共产党宣言》中,还有一段关于“统一战线”的表述:“中间等级,即小工业者、小商人、手工业者和农民,他们同资产阶级作斗争,都是为了维护他们这种中间等级的生存,以免于灭亡。所以,他们不是革命的,而是保守的。不仅如此,他们甚至是反动的,因为他们力图使历史的车轮倒转。如果说他们是革命的,那是鉴于他们行将转入无产阶级的队伍,这样,他们就不是维护他们目前的利益,而是维护他们将来的利益,他们就离开自己原来的立场,二战到无产阶级的立场上来。”因而,结成“统一战线”时,就要对同盟者时刻保持警惕。
还有一点,就是俄国共产主义革命的问题。马、恩理论的突出特点就是一环套一环严密地逻辑链条式结构。因而,马、恩实际并不相信落后国家可以建设共产主义。一般认为,马、恩认为,俄国不可能爆发共产主义革命;无产阶级革命也必须在世界范围内爆发,或者至少在英美德等几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率先爆发。基于这一理论,就出现了否定列宁十月革命是“制造革命”的非议,但同时也就有了所谓“列宁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之类的说法。但是,如果我们看《共产党宣言》,我们就会发现,马、恩在此处论述还不够清晰明确。马克思指出:“假如俄国革命将成为西方工人革命的信号而双方能够互相补充的话,那么现今的俄国公有制便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一方面,马克思否认俄国一国单独爆发无产阶级革命的可能性,俄国只能是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配合。另一方面,马克思却又认为俄国革命可能率先爆发革命,成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
在论述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被共产主义社会取代的条件时,马、恩的一个理由便是现代工人的工资“并不是随着工业的进步而上升,而是越来越降到本阶级的生存条件以下。工人变成赤贫者,贫困比人口和财富增长得还要快。由此可以明显地看到,资产阶级再不能做社会的统治阶级,再不能把自己阶级的生存条件当做支配一切的规律强加于社会了。资产阶级不能统治下去了,因为它甚至不能保证自己的奴隶维持奴隶的生活,因为它不得不让自己的奴隶落到不能养活它反而要它来养活的地步。”这自然也是基于马、恩当时生活的时代得出的结论。
以上说了这么多有关《共产党宣言》的疑问,那么马克思所说的不变的一般原理又包含什么呢?大概这就如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所总结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类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和无产阶级必然推翻资产阶级统治三个内容。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我们应该把《共产党宣言》当做一部历史的文献,要对其做具体的分析。这或许才是“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要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