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处理不了高俅?
2013-08-15马亚丽
□马亚丽
《水浒》里的高层奸臣也不外是蔡京、高俅、童贯、杨戬(排名不分先后)等几个人,因高俅名声远扬知名度颇高,所以题目里就用了高俅。高俅们的奸佞,梁山人知道,民间人知道,朝廷人知道,皇帝最后也知道。依常理,皇帝应当调查然后处理这些奸臣,然而皇帝对此没有任何作为,奸臣们依然逍遥自在地站在金銮大殿上,皮毛未损,童枢密还是童枢密,高太尉还是高太尉,蔡太师还是蔡太师。
在第81回里,皇帝知道了带着八路军马浩浩荡荡开向梁山的枢密使童贯被梁山“杀得片甲不回”,知道了高俅带着十路军马,外加战船无数的水军,旌旗猎猎声势浩荡攻打梁山,结果是“不曾得梁山泊一根折箭;只三阵,杀的手脚无措,军马折其三停,自己亦被活捉上山,许了招安,方才放回。”而当初蔡京替童贯是这样向他汇报:“近因炎热,军马不服水土,抑且贼居水洼,非船不行,马步军兵,急不能进,因此权且罢战,各回营寨暂歇,别候圣旨。”高俅如此向他汇报“病患不能征进,权且罢战回京。”于百姓来讲,这叫欺骗;于皇帝而言,这是欺君之罪。欺君之罪,是要杀头灭族的。皇帝不过第二天早朝向童贯发了一顿火,然后就烟消云散了。
开始皇帝不知道高俅们是奸佞小人,情有可原,毕竟这些人把他伺候得舒舒服服,高俅这位中国宋代的“马拉多纳”能把皇帝弄得嬉笑欢颜神魂颠倒,自然不会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高俅们做出害民、陷官、坑朝廷的事来。后来虽然知道了,但在皇帝眼里,高俅们是舒服快乐的代名词,说不定李师师家的地道就是高俅们心领神会后的杰作。
众多无能臣子的对面,必定坐着一个无能的皇帝。其实,高俅们跟着一个无能皇帝的最大好处不是升官快,好处多,而是没有生命危险。这要是换了秦始皇、刘邦、刘彻、朱元璋、朱棣等人,不打翻在地灭你十辈八辈才怪呢!皇帝也和高俅们一样是一个有爱好、有享受、无抱负、无作为的人之子,高俅们伺候这样的主子,他们做坏事所承受的风险系数自然很低。不说那么多的朝廷粮帑和军马被高俅们不带一丝痕迹地轻轻“擦去”,民脂民膏被高俅们如手纸般扔掉,单说欺君之罪也够千刀万剐。可以说,高俅们生在一个幸运的时代,活在一个软弱无能之人的身边,做了一个腐败朝廷的命官。于这样的时代,这样的朝廷,这样的皇帝,高俅们哪里会受到处理呢!
打败了仗,损失了兵马,消耗了粮帑,这些不重要,重要的是高俅们出兵打仗是为了皇帝的江山稳定,稳定在皇帝的心中是最高原则。高俅们欺骗也好,腐败也好,都不是皇帝看重的。中国只要有百姓,就不愁国库没钱;只要有老百姓,就不愁国中无兵。在中国,权力与百姓就像镰刀与韭菜,想割哪块割哪块,想什么时候割就什么时候割。皇帝哪里会心疼那些兵马,爱惜那些粮帑?稳定江山,成为皇帝忧心和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他在书房“睿思殿”的屏风上刻有“四大寇姓名”,可见这些人才是最让他棘手焦心的人。
《水浒》里,大小高俅们几乎没有觊觎上位的野心,都在恪尽职守地去捞钱取物,无论是相当于市监狱长的戴宗,还是相当于上将国防部长的高俅。即使是标榜“替天行道”渐成气候的宋江,也没有野心“夺了鸟位”。这是一个典型的物欲社会,奉行的规则是拿钱来,都在和钱物较劲。高俅们安于本职牟利,并不掌控某一方军队,也无嫡系所在。无论是童贯收捕梁山的八路军马,还是高俅的征剿梁山的十路军马,都不是他们个人部属,都是临时组合,统帅也是临时统帅。高俅们的任何行为对皇帝个人构不成任何威胁,皇帝不怕,也不用担心。一个没有野心的人群,为什么要处理呢?
最后就是高俅们这个“四个帮”,他们很团结,面对问题通力合作共同对付皇帝。只从一件事就可知,童贯被打得“片甲不回”去太尉府见高俅,高俅这样安慰童贯“枢相不要烦恼,这件事只瞒了今上天子便了,谁敢胡奏!我和你去告禀太师,再作个道理。”看高俅语气,朝堂之上,已经没有任何人敢讲话了,天下似乎已经不是赵家的。到了太师蔡京家,也是不让“圣上得知”。皇帝似乎已经不是皇帝,倒像是一个木头疙瘩摆在椅子上。
到第120回,皇帝知道了宋江等人死之真相,也就骂了蔡京、杨戬两人一句“败国奸臣,坏寡人天下!”之后对其四人“不加其罪”。后来的“靖康之耻”你还感到意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