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精神:基于自由平等信念的宽容与和解——盖蒂斯堡内战战场观后
2013-08-15林怡
□林怡
盖蒂斯堡(Gettysburg),又译作盖兹堡,是美国东部宾夕法里亚州(Pennsylvania)西南的一个小市。参观该地,是我访学美国的意外收获。
史载,盖蒂斯堡战役,发生于1863年的7月1日至3日。三天里,南方邦联军统帅罗伯特·李将军率领7万多人,与北方联邦军乔治·米德将军率领的8万多人在这里一决雌雄。这是一场惨烈的对决,双方伤亡总人数高达5万1千多人,其中南军伤亡28000多人,常胜将军李从此只能退守南方弗吉尼亚的里奇满都,直到两年后不得不向北方联邦军投降。令我无比意外的是,这个国家军事公园里,不仅有北军的雕塑、纪念碑,也有南军的雕塑和纪念碑。无论敌我,无论胜败,无论当年信念的歧异,他们如今享有一样的荣誉,赢得这个国家和历史一样的敬重。我们走到历史街区的主干道上时,正好碰上大型纪念游行。街道两旁挤满了从美国各处来的游客和当地的居民,许多女士穿着雍容典雅的19世纪贵族服装,许多男士则穿着南军的服装,扮演着来自弗吉尼亚军团的南方李将军和其他南军将领们。我奇怪:为什么纪念游行是失败的南军为主角呢?怎么不见北军将领打扮的游行队伍呢?我的疑问在一尊名为“朋友对朋友——不再分离的弟兄”雕塑前得到了某种解答。这个雕塑是一个北军正俯首救治、安慰受伤的南军。这当然不是当日真实的血雨腥风的战斗场面。要知道,李将军的部队在一个小时里就损失了五千多人。在如此惨烈的生死对决中,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在战斗中去主动救治抚慰另一方。但是,这个雕塑却感动今人。因为它显然是美国现代精神的象征,那就是:基于自由平等信念的宽容与和解。
美国南北内战,从1861年4月12日开始,到1865年5月26日终结,在长达五年的战火中,南北双方共阵亡约75万多的军人。这场战争,多被描述为是主张“废奴”的北方与坚持“蓄奴”的南方之间的战争,最后是主张“废奴”的北方赢得胜利。但是,在我看来,“废奴”与“蓄奴”之争只是表象,其实质是北方兴起的工业时代与南方坚守的农业时代的决战,北方的胜利,与其说成是“废奴”的胜利,不如说成是工业时代的胜利。这就是浩浩荡荡、无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即便李将军这样的道德楷模、南方英雄也无法力挽狂澜。这场战争的悲剧在于:双方都认定自己才是在捍卫美国联邦宪法奠定的自由平等精神。正如马里兰州政府为双方阵亡将士所立纪念碑上最后一句碑文所说:“马里兰州自豪地以盖蒂斯堡之战中坚定捍卫各自理想的子弟们为无尚荣耀。”那么,南北双方共同捍卫的理想——自由平等精神,为什么会如此冲突到兵戎相见呢?这关联着对美国联邦宪法不同程度的理解和实践。1787年9月17日,在经过多番的辩难、讨论、妥协之后,参加费城制宪会议的代表们终于签名作证,出炉了《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即《联邦宪法》)草案,并将这部宪法提交邦联议会和各邦代表大会批准。该宪法的序言不长,全文如下:
“我们美利坚合众国的人民,为了组织一个更完善的联邦,树立正义,保障国内安宁,建立共同国防,增进全民福利,确保我们自己和我们后代能够安享自由带来的幸福,特为美利坚合众国制定和确立这一部宪法。”
美国内战,与其说是废奴蓄奴之争,不如说是如何捍卫这个七十八年前制定的联邦宪法之争,不如说是地方州权益与联邦政府权益之争。南北双方都认定他们各自在捍卫宪法的自由平等精神。《联邦宪法》规定美国是“各主权州的联邦共同体”。那么,南方坚持最大程度地保障“各主权州”的自决权和自治权;北方则坚持“联邦共同体”不能分裂,南方声明退出“联邦”,那就等同分裂与叛乱。1860年,出身贫寒、靠自学成才、新当选的美国总统林肯,尚未上任,就面临着南方各州脱离联邦的诉求。南方以农为主,庄园主习惯于需要大量的附属于庄园土地的奴隶;北方则迎来工商业的兴起,需要大量的自由劳工和更加广阔的国内自由市场。作为温和的“废奴”派,林肯鼓励“逃奴”,以期北方工商化经济的兴起有更充足的自由劳工,但他也主张给予南方庄园主一定的经济补偿。可是,南方基于农耕经济需要的立场,无法与北方基于工商业经济兴起的立场达成彼此妥协与理解,只好兵戎相见。双方动员了全部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为捍卫各自的立场和利益殊死决战。作为新上任的总统,林肯决不会在他任上让美国分裂为两个国家。他下定决心平定南方的“叛乱”,以捍卫统一的“联邦”。这场战争,正像上述“朋友对朋友——不再分离的弟兄”雕塑所表现的,确实是兄弟同胞间的手足相残,他们中许多人毕业于西点军校,是曾经的同学、朋友、亲人,但为了各自的信念和立场,短兵相接。
就在这个墓地公园,149年前的11月19日,林肯总统在这里发表了只有2分钟、10句话、272个单词的简短演讲。
内战是残酷的,但内战之后的美国,赢得了近150年来可持续的强势发展,这应该归功于林肯,他在盖蒂斯堡演讲所宣扬的基于自由平等信念的宽容与和解,为美国南北创伤的弥合,为统一的美国走向更为完善的民有、民治、民享的社会而提供了直接的精神动力。
盖蒂斯堡演讲后的半个多世纪,1919年,中国现代革命的领袖孙中山先生在其《文言本三民主义》中如此翻译宣扬林肯演讲的结语:“林肯氏曰:‘为民而有,为民而治,为民而享’者,斯乃人民之政府也。有如此之政府,而民者始真为一国之主也。”1921年6月,孙中山演说《三民主义之具体办法》,再次翻译推崇林肯演讲的结语,说:“这句话的中文意思,没有适当的译文,兄弟就把它译作:民有、民治、民享。of the people就是民有,by the people就是民治,for the people就是民享。林肯所主张的这民有、民治和民享主义,就是兄弟所主张底民族、民权和民生主义!”
原来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中国人曾经对林肯的盖蒂斯堡演讲并不陌生。由孙中山译出并宣扬的林肯演讲里的“三民主义”——美国精神,曾几何时,也是无数的中国仁人志士前赴后继、浴血奋斗的目标。盖蒂斯堡,这里,没有鲍照和李华笔下古战场的鬼哭狼嚎、肃杀荒凉和无奈惨淡。这里,只有基于自由平等信念的宽容与和解的旗帜在高高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