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闲说“鬼子”

2013-08-15曾捷文

领导文萃 2013年17期
关键词:武士道戴高乐靖国神社

□曾捷文

上了年纪的人对两个“鬼子”记忆犹新,一个是德国“鬼子”,一个是日本“鬼子”。两个国家都是因为发动过世界战争,拥有了这一“荣誉”。

老早的时候,我就知道《我的奋斗》是一本集中反映希特勒纳粹思想的书,要研究希特勒和纳粹德国,这个主要史料不可或缺。据说,希特勒的这本书是二战期间德国印发最多的出版物,连小学都把它当做教材用。当我访德时问起此书是否在德国出售的时候,拥有着中西文化研究经历的向导话闸大开:战后,该书被德国政府定为禁书,不得公开出版发行,这一禁令一直延续至现在。相反,战后许多欧美国家的出版社却陆续把此书翻译为本国文字,进行公开发行,这令当时的西德政府大为恼火。有一次,为了阻止此书的某个英文出版在美国发行,西德政府甚至不惜一切代价出重金购买了该书的译本印刷品全部销售。“家丑不可外扬嘛”,看看德国的认真劲儿,你才知道,纳粹和希特勒原来是他们心里永远的痛。

当然,也不是说德国人想把所有的纳粹、希特勒有关的东西都禁掉、灭掉。日子是无法让人们把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彻底忘掉。首都柏林市政中心广场已修建有大型的犹太人的纪念碑和纪念馆,而那些烈士陵园已经成为柏林的一个标志性建筑了。德国的历史书上也记载着二战时纳粹德国犯下的弥天罪行。如果你有兴趣,还可以翻一翻联邦德国历任总统和总理在公开场合发表的有关二战历史问题的铁证记录,这样你也许就能理解,为什么德国总理会在访问波兰一个犹太人集中营遗址时,当着全世界新闻媒体的面,双膝跪倒在犹太人纪念碑前。

德国终于又获得了统一,四五十年后,果然又是一条好汉。但如果没有勃兰特那历史性的一跪,没有联邦政府四五十年一如既往的深刻反省,我想,哪怕一百年以后,它的那些邻国和世仇们也不会同意德国统一的。我看过一本关于德、法关系的历史文集,其中有一段记载让我感触极深,那就是法国的戴高乐将军在战后访问联邦德国时,竟然用德语对着欢迎他的人群大声喊道:“德国万岁”,“德法友谊万岁”。谁都知道,戴高乐在二战结束时是极力主张彻底肢解德国的,那时的法国对德国真是恨之入骨。但短短几年之后,戴高乐在公开场合对当时的德国总理阿登纳又是握手,又是拥抱,亲切得就像一家人,戴高乐给足了德国人的面子。当然,这可能也有做秀的成分,但至少证明了一点,德国政府将希特勒的书是禁对了。

如果希特勒在德国一直阴魂不散,还受到公然祭拜;如果德国政府一直忙着修改历史,喋喋不休地为纳粹德国作辩解,我想,戴高乐就是活到现在,也不会神经兮兮的跑到柏林去宣扬和德国的友谊,德国也永远不可能拥有一个大国所应有的尊严。

反观日本,则不然。战后,日本右派、政客,甚至左翼高官,却一再发出关于侵犯亚洲,特别是侵华的奇谈怪论。特别是近年来,关于日本的新闻从来没有让中国人顺心过。日本法院对东史郎案的判决、大阪左翼系会公然否决“南京大屠杀”。今年,日本所谓的钓鱼岛 “国有化”,以及近日安倍晋三向靖国神社赠送供品,日本跨党派议员团体“大家参拜靖国神社国会议员会”等等等等。对参拜靖国神社,日本还多次辩解,参拜是日本的“传统”,是为了“日本的和平和繁荣”,甚至倒打一耙说“中国反对其参拜靖国神社伤害了日本人的感情”,这是什么荒唐逻辑!喜欢拜鬼,是否也是“鬼子”的含义之一?!

世人对中日还有一战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追根溯源是日本这种畸形的岛国文化。

菊与刀是这个国家的主要特征。日本文化崇尚舞枪弄棒的“武士道”精神,张万新所著《日本武士道》中谈到:“构成武士道屹立不动的三个支柱就是智、忍、勇,这三个字分别代表了智慧、残忍、勇气。武士在本质上就是个行动派的人。儒学和文学形成了武士道知识训练的主要部分。然而,就连在学习这些知识的时候,武士所追求的也并非是客观的真实。”所有的知识都只是达到目的的借口或手段而已,艺术和美也不例外。

另外,作为岛国的日本和澳洲完全不同,因为她没有腹地。没有腹地的文化是一种没有主心骨的文化,与其说日本文化属于儒家文化圈,不如说儒家文化给日本固有的摇摆不定披上了一层智慧的外衣,而且最关键的“仁”、“义”在日本文化中被置换成为完全相反的“忍”和“勇”。对己的残忍导致了对人的残忍,而体现在武士道精神中的“勇”,使日本敢于挑战强大的对手,在我们刻骨铭心的甲午海战之前日本对俄国那场海战甚至在世界海军史上都赫赫有名,日本的经济奇迹中也有很多这样以弱胜强的例子。

武士道的精神贯穿在日本文化当中,很多善的美的东西因为被发挥到了被扭曲的地步就成了恶的丑的行为。有一个词无论如何也是一种蔑视,那就是“鬼子”。这个词不知道什么时候最早出现,大概源自郑成功收复台湾时期的流行语 “红毛鬼”,这个流行语在八年抗战的作品中被高频度满怀血仇地使用。在中国的百姓中间,得以代代相传,不能不说,这是那段屈辱历史留下的刻骨的深痛的民族记忆。忘记,就是背叛。当前,这句话正经历着一种验证。旧恨与新仇相交织,令人不禁要认真审视这个一衣带水的邻邦的历史纠葛与现实冲突。对我们这样一个一衣带水的邻居,真正理解她的人恐怕一直会保持高度的警惕。

猜你喜欢

武士道戴高乐靖国神社
戴高乐为何选择中国
名言趣画
“武士道转型”诠释的新体系
——读张崑将《电光影里斩春风——武士道分流与渗透的新诠释》
论日本战国时期武士道精神的内涵及影响
日本动漫文化中的传统元素探究
井上哲次郎武士道论考
麻生暗示不参拜靖国神社
罗斯福与戴高乐的恩恩怨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