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中国的海上战略”
2013-08-15晨枫编译
□晨枫编译
更好的选择?
2012年2月,美国空军参谋长诺顿·斯瓦茨空军上将和海军作战部长乔纳森·格林纳海军上将联合执笔,在《美国利益》杂志上发表了题为《“空海一体战”:在不确定的时代促进稳定性》的文章,系统地阐述了空海深度一体化作战的设想。文章指出,受军费等因素的制约,美军已无法通过武器数量或质量的扩张来保障现代化“反介入/战区拒止”(A2D2)战争的胜利,而必须依靠空军和海军在跨领域作战方面的紧密协调,实现战力的级数提升。
为了提供比“空海一体战”更低烈度的军事选择,美国海军研究生院的杰弗里·克莱因和韦恩·休斯教授在 《美国海军战争学院学报》上发表了《在和平与“空海一体战”之间》一文,提出“遏制中国的海上战略”(以下简称“遏制战略”)。该战略主张不打击陆地目标,甚至全力避免对任何陆地目标的攻击,而是依托美国的潜艇优势,着眼于第一岛链内的海洋,将冲突限制在海上,以求避免冲突升级。第一岛链包含日本、台湾和菲律宾,所涉海域大多属于中国的中近海,因此封锁第一岛链一方面可有效截断中国的海上运输,包括原料进口、产品出口和沿海的一般航运,另一方面也可有效保护美国在日本、菲律宾等地的军事基地,更能在“威慑”到“空海一体战”之间灵活控制烈度,从而为美国的安全决策谋得更大的灵活性。
文章提出,美军可以大规模潜艇战和水雷战为主要作战手段,同时辅以高速隐身导弹巡逻艇协助控制海面,海军陆战队则伺机夺取离岸岛礁(尤其是南海),但不攻击大陆目标。文章认为,这样的“遏制战略”在和平时期就可以着手构建,导弹巡逻艇的驻扎和联合行动,在政治上的敏感性远低于航母靠泊,也便于参加反海盗、反走私、护渔、宣示主权等和平时期海上保安行动,有助于把从日本、韩国一直到菲律宾、新加坡的美国盟国融入统一的作战体系之中。此外,新战略的门槛比“空海一体战”更低,便于美国更早显示决心,起到威慑和制止升级的作用,也能给冲突各方以更多的时间,避免冲动反应。同时,降低介入门槛也有助于美国与盟国建立互信和实质性的军事同盟。当然,“遏制战略”只是美国战略决策的选择之一,在“遏制战略”无法有效控制局面之时,还可以顺势升级到“空海一体战”,甚至核大战。
“遏制战略”的实现形式
韦恩·休斯指出,美国不应过度强调“空海一体战”,因为“空海一体战”将不可避免地将战争引向第三次世界大战。美国只须实现足够的海上控制,扰乱中国的海上贸易和能源进口即可,这样一旦发生武力冲突,也能有效阻止中国从海上发动反击。“遏制战略”指导下的作战形式,可以从低烈度的截停检查开始,目标为特定物资、原油等,最终可升级为海上封锁。按照克莱因和休斯的设想,海上封锁的关口可设在马六甲海峡、巽他海峡、龙目海峡,或进一步延伸至吕宋海峡。这些海上关口远离中国大陆,美军的航母战斗群不必过于担心遭到中国的海空打击,同时也可实现对中国海上运输生命线的封锁。当然,封锁这些海道还需要得到日本、新加坡,乃至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盟友的配合与合作。除海上封锁以外,美国海军陆战队还可以武力夺取中国控制的南海岛屿,将中国的海空力量逐出南海,攫取中国南海石油、天然气资源,甚至是建立直接针对中国的海空监视中心和导弹基地。
按照作者的设想,中国虽然拥有控制第一岛链海域的地理便利,但美军的潜艇优势仍然十分明显,以潜艇为主力的作战方式,既可充分抓住中国反潜力量不足的弱点,又可有效避开中国反舰巡航导弹和反舰弹道导弹的威胁。因此,可以潜艇作为反舰和破交作战的重型打击力量,以导弹巡逻艇作为显示海上存在作战的主力,航母则负责从远海提供前进空中掩护。
此外,在“遏制战略”中,大量小型导弹巡逻艇的支援也必不可少。导弹巡逻艇虽小,但有其独特的优势,在截停检查等海上执法作战中,更是潜艇不可能取代的。典型的导弹巡逻艇排水量约600吨,可以装载6至8枚反舰导弹,通过离舰平台(潜艇、其他水面舰艇、有人机、无人机等)提供预警、侦察和攻击引导,由电子对抗和点防空系统抵御反舰导弹的攻击。
总的来说,“遏制战略”在战术上是进攻性的,但在战略上是防御性的。不依赖基地的控制协调,而是倚重具体作战单元的主动性;不寻求海空决战,而是积小胜为大胜。作者建议,除潜艇和导弹巡逻艇以外的海空作战主力,应在打击范围之外待命,以便及时提供必要的支援,如果交战方主动升级冲突,直接攻击盟国或美国的海外及本土基地,美国将在第一时间以全规模的“空海一体战”应对。
现实问题多多
在文章中,作者也指出具体操作过程中“遏制战略”或将出现的一些问题。例如:针对中国这样一个区域性大国,即使“遏制战略”能成功执行,也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发挥实质性作用,美国有能力在经济和军力上无限期延续“遏制战略”吗?美国如何解决“遏制战略”舰艇需求与“大洋海军”现状间的矛盾,为实现“遏制战略”,美国需要在多大程度上借助盟国海军力量?在实战中,“遏制战略”真的比“空海一体战”更能威慑、推迟、控制与中国的冲突吗?
对于以上问题,作者没有给出答案。此外,作者还忽略了一些基本的战术问题。第一岛链海域多处于大陆架上,水不深,大大限制了潜艇的活动范围。复杂水声环境有利于隐蔽潜艇行动,但这却如一把双刃剑。在肃清中国潜艇(尤其是特别安静的常规潜艇)之前,美国潜艇不敢放手猎杀中国水面舰艇和商船,而水下猎杀所需的时间较长,将不可避免地给“遏制战略”的持续实施带来变数。而且,中国空中反潜力量的存在,更给美国潜艇作战带来极大的威胁,远离战区的美国航母也未必能提供持续、稳定、及时的空中掩护。用击沉一艘或几艘中国大型关键舰船(例如航母)以震慑中国的想法则更加危险。美国一再公开声明,击沉美国航母等同于对美国的核攻击,那击沉中国航母是否也会引发坚决的反击,则是一个不得不慎重考量的问题。
相比于攻坚或固守,潜艇更适合于猎杀,很难真正夺取制海权,所以“遏制战略”提出,用导弹巡逻艇作为海面控制的补充。然而,导弹巡逻艇的适航性、自持力有限,在恶劣海况下连安全出海都难以保证,更遑论截停检查和海上封锁。此外,中国海军拥有大量导弹巡逻艇,其中022型隐身导弹艇在火力、机动和速度方面更是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美国导弹巡逻艇相比于中国毫无优势。在敌对海区且没有优势的情况下对抗,绝非美军理想中的作战模式。
美军的困境在某种程度上可与19世纪末到一战之前的英国皇家海军相比。当时,面对欧洲大陆上德国海军的兴起,皇家海军在费歇尔海军上将的领导下实行重大转型,集中建造吨位和火力更加强大的新锐战舰,力求维持超过第二、第三海军强国实力之和的“两强原则”,舰队主力也集中到北海,由此确保对德国的优势。但盛极而衰的英国已无力负担沉重的军费开支,因此只能退而求其次,大幅度削减次要战舰,从海外收缩,放弃次要的海外存在,拱手将地中海“让给”法国、意大利,将太平洋“让给”美国甚至日本,仅借助盟国力量照管对英国至关重要的海外利益。费歇尔的这一战略虽然保证了日德兰海战的胜利,但也在另一层面上加速了大英帝国的衰落。在英国极盛时期,历史学家汤因比就通过罗马帝国的兴衰研究帝国兴衰之道,如今皇家海军的兴衰无疑也应成为美国海军思想界的研究重点。诚然,美军战略不由少数战略思想家决定,但“遏制战略”所代表的美国海军战略思考的走向值得关注。“确保介入”还是“合理介入”或者“有效介入”,这是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