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战争灾难受害者中的特殊群体——日本遗孤

2013-08-15王玲菱

黑龙江史志 2013年9期
关键词:遗孤东北移民

王玲菱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 辽宁 沈阳 110044)

所谓日本遗孤,是指1945年日本军队从中国大陆撤退和遣返期间,遗弃在中国大陆的日本人。其形成的根源在于日本推行的移民侵略政策,最终形成于战败后所推行的弃民政策。他们是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特殊群体,即是日本侵华的见证者,也是战争灾难的受害者。

一、移民侵略政策

移民侵略向来是侵略者惯用的手段,是控制和掠夺殖民的主要形式之一。日本更是将移民侵略政策作为其“大陆政策”的重要内容加以实施。日本对中国东北的移民侵略始于日俄战争后的1906年,直到战争结束才告终止。在长达40年的移民活动中,经过“试点移民”、“武装移民”、“国策移民”三个阶段,先后向中国东北地区移民数十万人。这正是日本遗孤产生的根源。

1913年,“满铁”从铁路沿线守备队退役兵中选拔有农业经验和热心农事的士兵进行移民试验,即“除队兵”移民,这是日本在中国东北的最初的农业移民。1915年3月,关东都督福岛安正在大连金州移住19户48名日本移民,创建第一个移民试点村。因为移民者多来自日本山口县久坷郡的爱宕村和川下村,故称此移民点为“爱川村”。(1)“爱川村”被日本殖民统治者视为向中国东北移民的“先驱”。1928年4月,“满铁”以1000万元的资金设立了向“关东州”移民的专门组织机构“大连农事株式会社”,具体负责移民事宜。到九·一八事变前,进入东北的日本移民1457户,4000人左右。(2)这是试点移民时期,时间虽长但规模较小,人数也较少。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占据了我国东北地区,建立了伪满傀儡政权,开始肆无忌惮地进行“移民”和吞并土地,其陆军省、拓务省和关东军制定了许多移民方案,把最初的移民计划定为“武装移民”,由此而掀起了向东北进行移民侵略的高潮。到1937年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共进行五次武装集团移民,总计2785户、4245人。(3)这些移民被称为“集团移民”,是由日本政府组织实施,所需经费由日本政府负担,并对移民进行农兵训练,并给予优厚的待遇。除此之外,日本政府还号召民间组织各种形式的移民。

基于“武装移民”时期的成功,日本关东军提出“二十年百万户移民计划”。1936年8月25日,被广田内阁确定为日本的“七大国策”之一,从1937年开始正式实施。为了掩饰其侵略本质,日本“要求”伪满洲国政府也将其列入“三大国策”之一(4)。“百万户移民计划”被视为对中国东北侵略中最为得意、最为有效的政策,是全面对中国东北侵略的最基础力量,是建立“新大陆政策据点”(5)的重中之重。这标志着日本向中国东北移民侵略政策的最后确立和形成。

该计划从1937年起分四期,每期五年。其中,第一期10万户、第二期20万户、第三期30万户、第四期40万户,合计100万户,其中70%为集团移民。如果此计划得逞,日本籍人数占东北人口总数的比例将为1:6。不言而喻,东北的殖民统治地位将空前加强,进而实现日本民族对东北其它民族的强制融合和同化,使东北不仅从地域上变成日本本土的一部分,而且从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信仰、民俗民习乃至人种实现全盘的日本化,实现日本对东北的永久霸占。除此之外,日本政底府还从1938年开始设立表少年义勇队训练所。由15-18岁的青少年组成,他们在训练所受训三年后转为“义勇队开拓团”。据日本战犯古海忠之笔供,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移入到中国东北的“青年义勇队”已达10万余人。后来的日本遗孤大多都是青年义勇队的后代。

到日本战败投降为止,究竟有多少日本移民入侵中国东北,迄今只有几个大约的数字:一是战犯古海忠之笔供材料,称到日本投降时,日本移民共有106000 户,318000 人。二是《满蒙终战史》的作者根据日本外务省调查估计,日本投降时开拓团数1131个,移民270428 人。三是1980 年日本读卖新闻社出版的一部丛书提供:其一说:1945 年5 月,大东亚省统计,开拓团总数为881个,220359 人,此外,还有青年义勇队101514 人,共计321873人。其二说:战后日本厚生省统计为270000 人。其三说:“满洲拓植会社”的最后统计是开拓团总数为69822 户,192492 人。姑且不论这些数据的准确性,但无论是哪种数据都足以说明日本移民的规模之大,尤其是移民到外域,在世界历史上是罕见的。

二、战败后的弃民政策

日本在全面推行移民侵略政策时,将大批开拓民安排到中苏边境一、二线地带,担任对苏防御和镇压抗日武装任务。当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屡遭败绩时,日本军部更是调走了大批精锐部队,将25万在乡军人和开拓民紧急征集充斥前线,同时要求留在开拓团驻地的老幼妇孺以增产粮食来支援“圣战”。当苏联红军挺进东北时,最先被推上前线牺牲于战火的也是这些开拓民,他们为日本关东军充当了战争的“人盾”。

此时的关东军早已接到命令正忙于撤退,而日本军部为防止大批移民撤退引起苏军警觉,选择对民间彻底隐瞒。更有甚者为防止苏军追击,在撤退途中将沿途的桥梁和道路全部炸毁。致使许多开拓民在逃亡途中被急流冲走或淹死。溃逃的关东军不仅没有保护自已的同胞,竟然还制造了无数“集体自裁”和“民族自决”的惨剧,被关东军集体屠杀的开拓民更是不计其数。据统计,到1945年日本投降时为止,共有800多个开拓团侵入中国东北。战争结束之际,日本开拓民27万人中死亡人数达77500人(其中战死、自杀的的 520人),占日本人死亡人数45%。(6)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战败投降。此后,根据《波茨坦公告》精神,中美苏等盟国开始磋商解决滞留海外的日侨俘问题,并做出遣返安排。然而日本政府却向驻外国公使馆发出训示,提出日本侨民“现地定居”的方针,推行了令人齿寒的弃民政策。

8月26日,日本发布了《关于关东军方面停战状况的实施报告》(简称《朝枝实施报告》)。报告中关于如何处置在满日侨和日军提出了如下要求:“目前在满日本人总数为135万人,他们基本都是从事文化教育,工商企业等方面事业的骨干。由于形势急转直下,他们负责的机构失去了功能,他们的活动也基本停止了。希望在贵军(指苏军)的帮助下,让他们恢复正常活动;由于治安状况不稳,在满日本人的家产都让满洲人给偷盗或抢掠了,他们缺乏粮食,生活处在极其贫困的状态。希望在贵军的帮助下,能够使社会治安、经济秩序,恢复到战前的良好状态。出于内地(指日本本土)粮食、物资都极度缺乏,经济、思想等方面状况的不良。按既定方针,所有在满人员,包括解除武装的军人,均应在苏军的庇护下,在满洲继续生活。除却生病或自己希望回归本土的日本人之外,在满日本人均应按照指令,结合自己的职能留在满洲选择职业。在满生活习惯的日本人,可以放弃日本国籍。”此方针一出,使得中国东北地区日侨遣返工作更加困难。日本政府漠然的态度导致遣返工作的进度尤为迟缓。日本侨民在寒冷、饥饿、疾病中企盼着来自祖国的遣返消息。

准确地讲,日本移民是日本侵华战争的参与者。毫无疑问,日本军国主义是侵华战争的元凶,而日本移民则充当了侵华战争的助手、帮凶甚至是直接参与者。与此同时,日本移民又是日本军国主义殖民侵略扩张政策的牺牲品和替罪羊。尤其是在日本战败投降时,“开拓团”被日本政府所抛弃,死伤无数,历经磨难。从这一角度而言,日本移民无疑又是战争灾难的受害者。也正是在死难大逃亡的路途中,在收容所的避难生活中,产生了大量的残留孤儿。所以说是日本移民侵略和最终的“弃民”政策,最终导致了“日本遗孤”这个特殊群体的出现。

三、特殊的日本遗孤群体

日本遗孤在随父母逃亡过程中,所遭遇的不幸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他们在被收养前,有的衣衫褴褛,骨瘦如柴;有的疾病缠身,伤痕累累;有的冻饿交加,气息奄奄。从档案材料看,绝大多数的战争孤儿在被收养时都在死亡线上苦苦挣扎,饱尝了种种磨难。正是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这场侵略战争,才使这些本该依偎在父母身边享受天伦之乐的孩童沦落为孤儿,并被遗弃在异国他乡。但日本遗孤又是幸运的。中国政府和人民对这些遗留在中国土地上的敌国儿童并没有以暴易暴,而是施之以德,以博大的胸怀将他们收留下来。

但日本遗孤在中日两国人民的现实生活中始终都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具有日本民族的血脉,是日本人种,所以在中国他们是“具有中国国籍的日本人”。但他们在中国长大,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其言谈举止无不体现中国文化的特点,所以当他们回国后又成了“具有日本血统的中国人”。正是这个特殊的群体给中日关系史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战后,日本遗孤随着年龄的增长,思亲之情日益强烈,故适时帮助他们寻亲、探亲和回国定居等事宜,被逐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中国政府本着人道主义精神,采取积极措施,提供各种方便条件,尽量满足他们的愿望。早在50年代初期,在协助日本侨民回国期间,少数日本遗孤就开始了寻亲活动。到了60年代,一些日本人士和某些日本民间团体,通过中日友协、中国红十字会赴日代表团以及在华日本侨民等组织和个人,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寻亲活动。但因中日两国还没有实现关系正常化,所以当时的在华日本遗孤及其在日亲属的寻亲活动,只能是个别或小规模地进行。1972年9月,中日两国通过友好协商,实现邦交正常化,为日本遗孤赴日寻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随着两国各界人士的友好往来不断增多,一部分日本遗孤的在日亲属,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来华寻访失落在中国的子女或兄弟姐妹,使生离死别的亲骨肉得以重新相认。同时,一些在华日本遗孤也开始赴日寻亲,并找到失散多年的亲人。1978年8月,《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定后,为使在华日本遗孤寻亲活动健康有序地发展,让更多的日本遗孤得以赴日寻亲,中日两国政府经过多次研究协商,决定从1981年开始,由两国政府有关部门负责,分期分批地组织在华日本遗孤赴日寻亲,一切费用由两国政府负责。此后在华日本遗孤寻亲活动便大规模地开展起来。到2000年,中日两国政府已组织了31批在华日本遗孤寻亲团,先后有2121名孤儿赴日寻亲,666人找到了在日亲属,约占总人数的31郾8%。同时,已被确认身份的日本遗孤开始陆续回日定居。据日本厚生省提供的资料,1972~1995年,赴日定居的残留孤儿有2171人,携带配偶和子女人数达7801人。根据中国有关部门的统计数字,目前回日定居的日本遗孤总数在3800人以上。

目前,日本遗孤中除少数人外,绝大部分已回日本定居。但他们对曾经生活过的黑土地和含辛茹苦将他们抚养成人的养父母们仍怀有深厚的感情。他们或往返于日中之间探望年事已高的养父母,或寄钱寄物承担起赡养责任,或回国投资办厂,支持中国经济建设。1999年8月,由1450名日本遗孤和日本民间友好人士共同捐资修建的“感谢中国养父母碑”在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落成,碑文说:“由衷祝愿日中两国长期和平友好,并向中国养父母竭诚致意。为中国养父母的伟大精神与崇高事迹传颂万世,为告诫后人不再重蹈历史覆辙,特立此碑。”此碑的建成,反映了归国定居的日本遗孤的共同心声。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友好往来的增多,以遗孤为使者所架起的中日友好之桥将愈久弥坚;日本遗孤与养父母及养兄弟姐妹之间的真情关系,与同学、同事、邻居之间的友情关系,与配偶的爱情关系,与子女的亲情关系,构筑了两国人民世代友好的情感纽带。谱写了中日友好关系史上的新篇章。

注释:

(1)拓务省官房文书课.拓务要览,1935:753-754。

(2)赵力群.日本对中国东北移民侵略始末.辽宁社会科学辑刊,1992(2)。

(3)拓务大臣官房文书课.拓务统计,1935:185-186。

(4)“满洲国”的“三大国策”为1939年4月8日发表,“三大国策”的内容:1.北边振兴计划;2.产业开发五年计划;3.“百万户移民”计划。

(5)开拓总局总务处总务科编.满洲开拓政策基本要纲(开拓总局资料第 10号).1942,5:9。

(6)[日]满洲国史编纂刊行会编、东北沦陷十四年史吉林编写组译.满洲国史·分论.吉林省内部资料:322。

猜你喜欢

遗孤东北移民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东北铁锅炖
移民火星
Make ’Em Laugh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中日媒体将联合拍摄“日本遗孤”题材纪录片
大东北的春节
内陆移民(外二首)
Immigration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