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的信仰教育功能

2013-08-15李冬哲

黑龙江史志 2013年9期
关键词:信仰图书图书馆

李冬哲

(南阳师范学院图书馆 河南 南阳 473061)

高校扩张带动了高校图书馆的建设,据《2010年高校图书馆发展报告》数据说明高校图书馆经费投入实现稳定增长,馆藏资源日益丰富和馆舍面积日渐扩大。[1]这说明图书馆在新形势下积极应对,拓展功能,以适应新环境、新需求、新技术的要求。不管图书馆规模如何扩大、管理模式如何改变,其宗旨没有发生变化,那就是图书馆的基本功能及教育功能。如果忽视了这一点,也就不存在谈论图书馆的意义了。随着大学生信仰缺失现象的严重趋势,图书馆的教育功能越发重要。美国精神病学专家高尔特就曾指出:“图书馆是一座心智的药房,存储着为各类情绪失常病人治疗的药物。”[2]因而如何利用图书馆优势资源对大学生进行信仰教育,以弥补校园教育不足,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大学生信仰教育现状

目前我国大学生信仰缺失现象十分突出,2004、2007、2010年对大学生进行信仰调查结果显示无信仰学生所占百分比为27.22%、39.5%、51%。[3]这表明,大学生信仰缺失率逐年上升,对学生身心健康、校园安全乃至社会建设造成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当代大学生出现信仰缺失种种情况,吴锦波归因于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西方思想文不断冲击和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三个方面。[4]张延华又增加了宗教伦理影响、学校信仰教育存在问题和家庭教育存在缺陷等原因。[5]且不管其原因如何,大学生精神信仰教育问题是众所关注的重点所在。

高校大学生信仰教育分为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两种。高校有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部门,各专业课或多或少地涉及到精神信仰教育。但问题是专职部门思政教育往往就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对学生进行教育,而学生精神需求是丰富的、广泛的,单一的思政教育满足不了学生精神需求;各专业则针对本专业特点,信仰教育有所侧重。因而学校对学生信仰教育存在着单一、片面等问题。自我教育是学生在汲取文化知识过程中对自身信仰教育,是自愿完成的。实现自我教育是需要前提条件,那就是学生接触的必须是健康向上的外部环境,包括文化知识及周围氛围。这是因为大学生存在着“崇拜心态与信仰的崇我性、信仰选择取向的杂多性、价值取向的短视功利性、面对未来的困惑性。”[6]

事实上,各大高校充分重视大学生信仰教育,不断完善办学条件,为学子提供浓厚的文化氛围及良好的学习环境。图书馆作为高校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进行信仰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但从学生对图书馆资源利用上反映出,图书馆在其信仰教育上尚未发挥出最大效益。就学生借阅图书而言,大约分为三种:一是专业书籍,为完成学业而借阅;二是当前流行小说,特别是青春期小说;三是名著,外国作品较多。其中借阅流行小说比例达58%。大学生借阅青春期小说本无可厚非,只是现在青春期说励志内容的不多,大多涉及恋爱、金钱等方面,部分流行的穿越、后宫剧等难免会对学生思想产生负面影响。特别是大一新生,刚刚经历了学习压力减轻,正是渴望精神食粮时期,面对这些,难免会有种种幻想成分,对形成健康的精神信仰不利。名著对学生思想而言,是有好处的,但本国名著的借阅量不大,仅限于小说传记类作品,而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则关注较少。这对于大学生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不利,自然也会造成文化传承和发扬的不利条件。电视剧热播也会影响到大学生对书籍借阅取向。《楚汉传奇》就是一例,借阅相关项羽、刘邦等人物传记、小说的学生明显增多。但是其中一些小说类作品及电视剧情明显带有虚构成分,学生往往辨别不清,容易产生错误认识。

二、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信仰教育中的作用

社会急剧发展对现在大学生思想产生极大的影响,他们兴趣广泛,涉猎范围大,精神需求更为强烈,正是形成健康、向上的精神信仰时期。图书馆功能的逐渐改变,亦是在这一变化的前提下,满足学生阅读结构多元化,精神需求多层次化的基础上进行的。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它不仅是高校教学、科研的组成部分,提高整体师资水平、培养人才的场所,同时亦是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高校图书馆服务对象中,大学生占有率几乎达90%以上。大学生尚未形成对社会的正确认识,思想意识形态尚未健全,正处于精神信仰培养关键时期,故而图书馆丰富的书刊资料成为影响大学生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学生利用图书馆丰富资源,通过自我学习、自我修正达到自我教育目的。这一过程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与学校专职部门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同,更不同于课堂专业知识学习。但必须指出的是,虽然是学生自我学习的过程,图书馆的引导与帮助也不可忽视。印度学者科·迪斯潘德曾说:“图书馆员是掌握图书的,因此也掌握着思想的生命……而其最突出的、最重要的、最长远的职责是在读者求知的思想与作者告知的思想之间所起到的促成作用。”[7]

(一)引导作用

大学生在利用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最大体现就是图书借阅,故高校图书馆发挥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作用就是通过图书内容实现的。大学生借阅图书时有两种倾向:一是有目的性,二是无目的性。有目的性往往是为了完成某种学习任务,所选择的图书多具有专业性特点;或者受到当时社会文化导向的影响,比如电视剧的热播、文化媒体的热捧等。无目的性主要反映在学生借阅小说上,一般青春期小说较为流行,借阅量大。学生选择借阅图书内容与学生的心理有很大的关系,一方面有着健康心理的学生选择图书内容比较健康,另一方面图书内容也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形成。实际上,因为社会大环境的作用下,出版社所出版的图书难免鱼目混杂,图书馆在采购图书时一般对当前流行小说也会有所购买。由于学生对图书内容不能正确辨别,内容不健康的图书往往对学生健康思想形成不利。这种不利影响随着学生对社会认知、眼界开阔而逐步减弱,但前提条件是学生必须建立健康心理。因此,高校图书馆及时掌握学生对图书资源的利用动态,了解学生精神需求,针对不同需求的学生群体,有目的地选择与推荐图书,开展阅读辅导工作。

(二)辅助作用

高校图书馆毕竟不同于专业院系的课堂教学及学校专职部门的思想政治教育,它是学生自愿学习的区域,对学生接受专业技术知识教育和思想政治、精神信仰教育不能强制进行,故在整个学校教育中起到辅助作用。这并不是说图书馆这种辅助作用不重要,如果发挥及提高学生时到位,那么对整个学校教育及提高学生知识水平及思想政治水平可以事半功倍的作用。

对刚踏进大学校门的新生而言,接受课堂教育成为他们选择的主要方式,图书馆仅仅是消遣的场所。部分新生进校后不仅不了解图书馆资源情况,就是图书馆的内部结构及部门设置也不清楚,更别说利用图书馆的馆藏资源了。图书馆的优势没有达到及时的发挥。故而学校教育实施的同时,加强与图书馆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图书馆资源的辅助作用。面对即将毕业的学生,图书馆的辅助作用更显突出。针对即将毕业的学生进行有关劳动法和择业、面试等相关书籍的推荐,以帮助学生了解社会需求,懂得法律知识,建立择业自信等。

三、发挥图书馆信仰教育功能的途径

“高校图书馆的功能就是该系统与其外在的校园环境甚至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的互动能力。”[8]针对大学生信仰教育而言,表现为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互动与交流,使其馆藏资源的文化本质与内在价值得以体现。故而对大学生实施信仰教育既要着眼于自身建设,又要兼顾服务对象的需求。

(一)加强学习,提高服务意识

高校图书馆有着其他部门无法比拟的优势,即渊博文化内涵与崇高价值本质,其高品位的文化特点恰似无形的力量,对所服务对象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特别是对学生而言,较课堂教育相更具自主性、选择性,使其能自愿完成知识、道德等方面的提升。图书馆要更好的实施对学生信仰教育功能,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硬件设施,还要提升其服务质量。一方面,高校图书馆员工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学生至上的服务宗旨,以切身良好的精神风貌与热情服务学生营造出健康、和谐的氛围,潜移默化地熏陶每一位学生。另一方面,高校图书馆采购资源时持谨慎态度,以满足学生精神需求与培养学生高尚品格相结合,以优良文化内容为主、社会潮流为辅。这本身就是为学生营造一种积极的文化氛围。健康向上的资源与良好的读书环境势必会影响学生的精神状态,为传播社会正能量披荆斩棘。

(二)及时沟通,了解学生需要

高校大学生精神信仰具有不明确性和不固定性。少数学生因为地域、文化、家庭等外部因素而保持坚定的精神信仰不变外,大部分学生精神信仰易变性很强,大一新生入学后,高中时期的学习习惯、大学教师对新生前景规划蓝图,都是激励学生向上的精神动力。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学校园毕竟不同于高中时期,学生眼界开阔,学习压力减小,交友范围扩大,形形色色的人生观对这些新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原有的精神信仰在逐渐的发生变化。毕业期间,学生的精神信仰又是一次不稳定期。实习实践及对现实社会了解的深入,对大学生精神信仰产生了及其重要的影响,出现两极分化的倾向:激发了学生拼搏精神,坚定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信念;对现实无奈、不满,产生了自暴自弃的心理,没有积极向上的精神支柱,精神空虚、得过且过。

所以大一与大四是易变期,而大二、大三则处于相对稳定期。因此了解不同阶段大学生精神需求,及时更新馆藏资源,是图书馆实施信仰教育功能的途径之一。只有在不断满足学生易变的求知欲,才能有的放矢进行信仰教育;反之则可能转变学生注意,移情他处。

(三)区分主题,设立特色阅览室

全国大多数高校扩建了新图书馆以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馆舍面积的增大,加之图书馆整体功能朝着数字化方向发展,使得图书馆功能结构发生了变化。利用不断增大的可用空间面积,结合本校实际设置具有特色的阅览室成为图书馆重要任务。红色阅览室、儒家文化阅览室、道家文化阅览室、宗教文化阅览室、专业阅览室等。我馆更建立了“汉文化展室”、“玉文化展室”等特色阅览室。各具特色阅览室的成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且便于开展主题活动,与学生互动交流,信仰教育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四)开展活动,建立正确导向

总体说来,当代大学生的精神信仰观念的主流是健康的、积极的、进取的,他们能够利用有益的资源作为自己前进的动力、鼓舞士气的斗志。当今社会的急剧变化,市场经济下某些不健康的社会现象、思想及风气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不良影响,导致部分学生精神信仰出现真空,特别是刚踏进大学校门的新生,面对社会环当代大学生境及学习压力的改变,思想上难免会有迷茫,找不到支撑精神的信仰支点。表现为传统文化与哲学经典作品无人问津,通俗小说与志怪杂谈大为流行。

所以高校图书馆配合学校教育及专职部门的思政教育,开展多元化活动,如演讲比赛、读书活动、专题讲座等。图书馆针对不同阶段的大学生进行阅读指导,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以建立正确的精神支柱。大学生兴趣广泛,好奇心强,容易被潮流所吸引。在社会风气的影响下,举办热点图书的讨论会,并请专家进行点评,以帮助学生明辨是非。

大学生精神信仰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与学生个体、成长阶段和社会环境、校园氛围密切相关。然而大学生精神信仰教育又关乎社会未来发展,探讨其教育模式、教育方法成为学术界绵延不断的课题。大学生信仰教育模式及方法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至今未形成可行的模式。就图书馆而言,不能采取姜太公钓鱼方式,而要积极采取措施,对大学生信仰教育起到引导、促进的作用,利用馆藏资源提升大学生信仰自我教育的效果。

[1]具体数据参见《2010年高校图书馆发展报告》.

[2]彭懿.图画书阅读与经典[M].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6.220页.

[3]数据转引自:陈芳.关于儒家文化与大学生信仰缺失现状的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3(1).

[4]吴锦波.当代大学生信仰信仰问题管窥[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2(6).

[5]张延华.大学生信仰信仰问题探讨与教育对策[J].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2012(1).

[6]李正军.大学生信仰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6(1).

[7]戈松雷编译.图书馆与情报科学纵横谈[M].书目文献出版社. 1987:91.

[8]王惠英.拓展高校图书馆功能,增强竞争力与发展力[J].甘肃科技.2012(1).

猜你喜欢

信仰图书图书馆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图书推荐
信仰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论信仰
图书馆
班里有个图书角
飞跃图书馆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