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博物馆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2013-08-15秦文萍

黑龙江史志 2013年9期
关键词:服务体系文物博物馆

秦文萍

(广东省东莞展览馆 广东 东莞 511700)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普及深入,正在给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带来巨大影响。随着国家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宽带中国”工程的实施,数字资源服务正日益成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份。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数字博物馆将充分发挥数字化、网络化等先进科学技术的优势,极大地丰富博物馆的公共服务内涵,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和速度推动博物馆文化公益性、公共性、公众性的实现,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全新的思路。

一、数字博物馆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全覆盖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为数字博物馆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覆盖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借助改革开放后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互联网建设一日千里,已建成一个辐射全国的通信光缆网络。据中国互联网数据统计机构称,到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5.38亿,成为全球第一互联网大国。“十二五”期间随着我国宽带建设规划的实施,新兴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推动,以及移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热销,数字博物馆未来的发展空间将无比广阔。

更重要的是,数字博物馆建设的最终方向是建成全国性开放式的博物馆数字网络,届时,观众凭借互联网终端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地在浩瀚的博物馆资源中浏览,欣赏文化瑰宝,获取资料介绍,在线接受博物专题深层教育等等,而这正是党和国家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理想状态。

二、数字博物馆彰显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数字技术使博物馆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提供优质服务的前提是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依托先进的识别技术、数字技术、定位技术和无线网络技术,数字博物馆得以广泛收集观众的个人资料、展览内容偏好、参观时间长短、参观时段的高低峰等全面而生动的信息,通过QQ、MSN、微博等方式在线即时进行有针对性的问卷调查,随时了解观众的各种参观需求。数字管理系统对这些数量庞大、内容新鲜的资料进行处理之后,博物馆可以全面深入地分析服务对象,尽可能地根据不同人群的需要,有针对性地提供优质服务。

数字博物馆拥有的海量数字资源、丰富多彩的展示形式、先进的科技技术,使其有能力承诺满足观众的选择权利。从实体馆内参观路线的自主选择到网络上天马行空的无障碍徜徉,从浅表的走马观花到深层的研究探索,每个观众都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各取所需。相比传统博物馆以施教为主的参观方式,数字博物馆更注重与观众的互动交流,观众利用论坛、留言版、Q群、微博等发表意见和建议后,可以收到馆方的及时反馈,真正体现了对个人意愿的尊重。

对观众的个性要求,数字博物馆给予高度的认同。在参观方式上,数字博物馆将智能式的展示和引导结合起来,既可根据观众的要求对实体展览参观路线信息进行组合和优化,为观众提供展览实体空间参观路线的引导,也可对实体展览场景进行全面的三维虚拟化,以手持移动设备或智能终端为载体,为观众提供“自助式参观”服务,提供展品的内容延伸、讲解、图像展示等个性化服务。在实时咨询上,数字博物馆的专家咨询系统通过即时通讯,为提出需求的观众提供诸如文物鉴定、远程发掘等服务,使博物馆服务更具多样化、人性化。数字博物馆也没有遗忘特殊服务群体,聋哑观众只需手执以智能电脑为支持的视频“讲解”器,就可进入一部以手语、字幕、图片为一体的介绍片,跟随讲解路线去了解博物馆的藏品,还有专为盲人提供的主要藏品的盲文语音书等等。

三、数字博物馆丰富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服务内涵

数字博物馆庞大的数字资源、形式多样的展示手段、及时便利的参与方式大大深化了服务体系的内涵。

展览的无限延伸性。这不仅仅体现在展览物理空间的延伸,还体现在展览内容的扩展和深化。当观众对某种文物产生兴趣,他可以在虚拟空间中查阅该文物的文字、图像、音视频等不同类型的信息,包括藏品的尺寸、年代、质地、类型、收藏状况等,了解文物背后更多的故事,通过极具真实感的三维图像零距离接触美轮美奂的艺术品,享受博物馆精美艺术品带来的快乐。更让人兴奋的是,展览资源的数字化整合将推动展览向无限扩展,如陕西数字博物馆整合全省的文物信息资源,现已推出29个陕西文物数字专题展览和49个省内临时展览、国际省际交流展览,极大地发挥了文物大省的公共文化服务影响力。

解读的丰富多样性。数字博物馆通过对文字、图像、声音等数字资源的整合、加工、提升和频繁更换,运用多媒体手段营造出逼真、形象、生动的展示效果,拉近与观众的心理距离和理解距离,真正实现让文物自己说话。在南京博物院艺术馆,参观者点击鼠标,可以将东汉错银铜牛灯的灯座、灯盏、烟管三部分拆离,在灯盏腹部点击一下,就能在灯盏的镂空部分看到烟火和进入烟管的青烟,古人精妙的设计理念跃然而出。

终身学习的可能性。数字博物馆具有的专业教育资源为观众提供了研究性学习的保障。经过长期发展,博物馆已拥有大批专业人才、研究成果、文物资源等宝贵的文化资产,数字博物馆在发掘不同观众学习要求的基础上,设计组织鼓励性教育引导内容,满足不同阶段终身学习的不同要求,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学习习惯。如在固定和约定的时段内,由博物馆专家主持进行某一领域、某一专题知识的系列传授,观众可以即时在Twitter和YouTube上提问和发表评论,与专家视频对话,进行相关问题的探讨或答疑解惑。或者将博物馆丰富的典藏、研究成果和展示资源制作成各类多媒体教学资源,在网上提供教学节目下载,进行远程教学,将实体博物馆的浅层教育推向深入,充分发挥数字博物馆在推动国民素质提高、倡导国民终身学习上的作用。

[1]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光明日报,2011年10月16日.

[2]宋向光.关注新媒体,将公众参与热情转化为博物馆发展动力.中国文物报,2011年12月14日5 版.

猜你喜欢

服务体系文物博物馆
建设门诊“老年友好型”服务体系的实践与探讨
智慧出行,智绘未来——新一代出行服务体系构建与实践探讨
文物的栖息之地
博物馆
文物的逝去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露天博物馆
文物失窃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四大特征
文物掉包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