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瞿秋白的办刊思想——以《新青年》为例

2013-08-15白佳鑫

黑龙江史志 2013年12期
关键词:季刊新青年瞿秋白

白佳鑫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北京 100875)

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领导人之一,在革命道路和革命理论的研究上做出了巨大贡献。后世评价瞿秋白,通常将他称为“革命家”、“理论家”、“思想家”,侧重于他在政治革命方面的成就。然而自五四运动,其最初接触并倾向于马克思主义,到1935年被国民党军队俘虏、英勇就义,在人生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瞿秋白是以新闻工作者的身份进行活动的,创办《新社会》、《人道》,担任《晨报》特派驻俄记者,主编《新青年》、《先锋》、《向导》、《热血日报》等党的喉舌刊物。

1923年6月,从苏俄归国后的瞿秋白任《新青年》季刊的主编,着手筹备《新青年》的再次出版发行。这是瞿秋白主编的第一份党的刊物,至1926年终刊,《新青年》季刊刊载了大量以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党的科学理论为目的文章,这些文章背后体现了瞿秋白新闻思想的雏形,是他日后创办党刊、党报的思想基础,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学术界以“瞿秋白与《新青年》”为对象的研究,主要关注其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中国革命理论的发展,仍将瞿作为“革命家”来进行探讨。对于瞿秋白的新闻思想有一定的研究,但大多比较零散,未成体系。方汉奇教授在《中国新闻事业通史》一书中,从中国革命史的角度介绍了瞿秋白作为新闻工作者的活动。由王铁仙主编的《瞿秋白传》一书,于“忠实的新闻记者”和“党刊主编和编辑”两小节叙述了他的新闻传播经历,较为详细地介绍了瞿秋白担任《新青年》季刊主编的始末。但以上研究著作都仅停留在叙述层面,未结合具体刊物深入分析他的思想。吴廷俊的《中国新闻传播史稿》在“大革命与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黄金阶段”部分中介绍了瞿秋白从事新闻事业的情况,并其党报理论归纳为:党报的指导性、具体性、强烈的群众性等。宋新桂在《瞿秋白的新闻道路和新闻思想》一文中,详细树立了瞿不同时期所从事的新闻活动,并主要结合《向导》和《热血周报》总结了他的新闻思想,即党刊的原则和文风等。刘新峰的硕士学问论文《瞿秋白前期新闻实践和新闻思想研究》,以1919年至1928年为时间断限,分段总结了其新闻思想的发展,通过与陈独秀、毛泽东新闻观的比较,提出瞿新闻实践和思想的意义与局限。以上两篇是笔者在搜集资料时发现的,较为全面地研究瞿新闻思想的成果,但视野比较宏观,论述稍显笼统。

在瞿秋白相关的史料中,对于其主编《新青年》季刊这一时期的记载较少,例如瞿秋白在自己回忆录性质的《多余的话》中也对主编生涯只字未提,杨之华在《回忆秋白》中也甚少提及《新青年》季刊的编辑出版。这也是造成学术界相关问题研究不够具体,尤其是专门探讨“瞿秋白主编《新青年》季刊体现的办刊思想”问题的研究稍显薄弱。

在此,笔者尝试从瞿秋白刊发在《新青年》季刊上的文章入手,结合他的相关论述和人生经历,浅析其办刊思想。

一、《新青年》季刊之“新”

《新青年》由陈独秀创办于1915年,起初作为宣传“民主”、“科学”的新思想,进行新文化运动的阵地,“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1),十月革命后逐渐转为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思潮的刊物,1922年由于种种原因停刊。

1923年瞿秋白归国后,接任《新青年》主编,主持《新青年》季刊的编辑出版工作。正值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共亟需发展其思想的宣传载体,遂将《新青年》定义为党的机关理论刊物,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探讨中国民主革命问题,这是《新青年》季刊在刊物性质上的最大转变。

季刊的筹备期间,正值中共二大确定中国革命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后,提出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的结合,这要求中共在理论工作上认真研究哲学问题,要求中国革命要更加着眼于现实,适应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作为党刊,《新青年》有必要从理论上阐明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和策略,在介绍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经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以及论证党在民主革命中的纲领和策略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

“《新青年》曾为中国真革命思想的先驱;《新青年》今更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罗针……《新青年》既为中国社会思想的先驱,如今更切实于社会的研究,以求知识上的武器,助平民劳动界实际运动之进行”(2)瞿秋白将季刊的创刊号定为“共产国际号”,使其以新的姿态完成从介绍马克思主义到研究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的转变。

二、瞿秋白的《新青年》办刊思想

瞿秋白在《新青年》季刊第一期第一号上发表了复刊后的第一篇文章——《<新青年>之新宣言》,提出了季刊的性质、职志、立场和路线等问题。这是瞿秋白全面阐述其主编《新青年》之办刊思想的一篇文章,笔者也将从这篇文章入手尝试归纳瞿秋白渗透在《新青年》办刊过程中的思想。

瞿秋白指出《新青年》在当前革命背景下的职志是“要与中国社会思想以正确的指导,要与中国劳动平民一知识的武器。《新青年》乃不得不成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罗针”,其立场为“无产阶级的思想机关,不但将与宗法社会的思想行剧激的争斗,并且对于资产阶级的思想同时攻击”。(3)

瞿秋白非常重视党刊对于中共理论宣传的喉舌作用,突出其革命色彩,主张建立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机关。《新青年》季刊第一期就命名为共产国际号,《世界的社会改造与共产国际》(4)一文讨论了共产国际之纲领问题,《现代劳资战争与革命》(5)则探讨了共产国际的策略问题,《共产国际第四次大会统观》(6)介绍了共产国际第四次大会的相关内容,通过介绍世界范围内无产阶级的革命成果,达到宣传中国共产党所代表的无产阶级之革命的科学性、合理性。在随后出版的季刊和不定期刊中,瞿秋白撰写或选刊了许多介绍列宁和斯大林思想的文章,并直接翻译了列宁的《俄罗斯革命之五周年》(7)、斯大林的《列宁主义概论》等著作,《列宁主义概论》一文详细说明了无产阶级独裁制论,赋予了无产阶级政党以领导革命的特殊地位:“无产阶级必须有这样的革命政党,方才能尽自己社会革命的使命,实行无产阶级独裁制,引导全人类入社会主义之域;无产阶级必须有这样的政党,方才能在这帝国主义的时期,推翻那强有力的敌人——世界资产阶级”(8)由此,通过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于世界范围内的实际的阶级斗争之成功,论证了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的无产阶级政党在民主革命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党的民主的革命纲领、策略之可行性。

瞿秋白组织召开的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组织问题决议案》,指出:“党报不仅是统一党员意志的指南,而且是鼓动群众、说服群众、组织群众的利器。”(9)自《新青年》季刊起,瞿秋白积累了丰富的主办党报、党刊的经验,在他随后主编多个中共报刊过程中,一直坚持着其喉舌作用。

瞿秋白坚持以“社会科学”为革命刊物的指导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考察中国社会,发挥社论和一般论文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指导作用。《<新青年>之新宣言》一文用较长篇幅规定了《新青年》自季刊后的发展路线,在帝国主义突然渗入中国传统宗法社会之时,革命的无产阶级应当承担起研究社会科学的责任,即“严格的以科学方法研究一切,自哲学以至于文学,作根本上考察,综观社会现象之公律,而求结论”,运用社会科学的知识“明察现实的社会现象,求得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笔者认为这里所谓的“社会科学”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是瞿秋白提出的“世间的‘唯物主义’”,而“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则是与中国现实情况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方法论。

用社会科学的方法研究中国现实的政治经济状况,力求避免好高骛远地玄想,脚踏实地地讨论中国现实社会状况,运用适合中国现状的方法解决中国面临的问题。以社会科学表现社会思想之渊源,兴起革命的情绪的观感,选取革命的文学作品激励处于迷惘中的大众。凭借社会科学的世界性,开广中国社会之世界观,综合分析世界的社会现象,研究世界上各国无产阶级的运动情况以供中国无产阶级借鉴。为改造社会的真理而与各种社会思想的流派辩论,为改造社会而探求无产阶级之社会科学的真理。

例如《新青年》刊载的瞿秋白对于“科学与人生观”论战的看法,在《自然世界与必然世界》(10)一文中,瞿秋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系统地阐述了社会现象中的因果关系、自由与必然、个性与社会等问题。并对经济与政治、经济与‘社会思想’之间的关系,也做了科学论述。”(11)随后的《实验主义与革命哲学》(12)更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观批判了胡适提倡的实验主义,指出其唯心主义和改良派特点。

在《向导》、《先锋》和《热血日报》等报刊担任主编时,瞿秋白亦坚持刊发了多篇具有振聋发聩作用的评论性文章,指导大众认识中国社会的现状和任务。

三、浅析瞿秋白办刊思想产生的原因

《新青年》季刊是瞿秋白自苏俄归国后主持编辑的第一份党刊,他在这过程中体现出的办刊思想也一定程度上受到苏俄经历的影响。

瞿秋白作为北京《晨报》社和《时事新报》社的特派记者,于1920年末至1923年初在俄考察。期间,瞿秋白采访过苏维埃俄罗斯政府的官员,以及许多公众活动,深入地了解了苏俄的社会环境,在进一步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的过程中,他看到了苏俄在建设社会主义时值得中国学习的经验,也接受了实现共产主义过程中出现的阴影。“共产主义是‘理想’,实行共产主义的是‘人’,是‘人间的’。他们所以不免有流弊,也是自然不可避免的现象。”(13)正是这种真实、客观地报道俄国状况的经历,使瞿秋白萌发了“世间的‘唯物主义’”这一理念,认识到了要用“社会科学”来考察社会的现实状况,这些理念或多或少地均体现在了《新青年》以及其他党的刊物的编辑工作中。

自五四运动后,中国的革命形势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无产阶级作为革命力量的重要一支开始发挥作用;自十月革命爆发,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开来已有些时日,从最初的崇拜马克思主义,到利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民主革命,瞿秋白等中共领导人希望通过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发挥无产阶级的作用,取得革命的最终胜利。“于是我中国的真革命,乃独有劳动阶级方能担负此等伟大使命……即使资产阶级的革命亦非劳动阶级位置指导,不能成就。”(14)

面对这种形势,加强中共领导民主革命的哲学基础,以及向民众宣传无产阶级的革命思想就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曾有过短暂办刊经验的瞿秋白,在接触了苏俄的新闻界之后,自然将这些必要性融入到他的办刊思想中。

瞿秋白在《多余的话》中回忆自己的人生,曾称自己为“文人”,且不论处于困境中的他为何竭力抛开自己马克思主义革命者的身份,他在文化领域的追求和成就是毋庸置疑的。以《新青年》季刊为切入点,通过梳理瞿秋白归国后主编的第一份党刊之活动,深入探讨他办刊思想,不仅能够完善学术界关于瞿秋白的研究,也对于当今党的机关出版物的发展有着借鉴作用。

注释:

(1)通信.青年(第一卷第一号).1915,9。

(2)(3)瞿秋白.《新青年》之新宣言.新青年,季刊第一期,1923,6。

(4)瞿秋白.世界的社会改造与共产国际.新青年,季刊第一期,1923,6。

(5)瞿秋白.现代劳资战争与革命.新青年,季刊第一期,1923,6。

(6)永钊.共产国际第四次大会统观.新青年,季刊第一期,1923,6。

(7)列宁,著.瞿秋白,译.俄罗斯革命之五周年.新青年,季刊第一期,1923,6。

(8)斯大林,著.瞿秋白,译.列宁主义概论.新青年,不定期刊第一期,1925,4。

(9)组织问题决议案.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六册)(1930 年).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311。

(10)瞿秋白.自然世界与必然世界.新青年,季刊第二期,1923,12。

(11)姚守中,马光仁,耿易,编著.瞿秋白年谱长编.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129。

(12)瞿秋白.实验主义与革命哲学.新青年,季刊第三期,1924,8。

(13)瞿秋白.瞿秋白文集(第一卷).政治理论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94。

(14)瞿秋白.《新青年》之新宣言.新青年,季刊第一期,1923,6。

[1]陈独秀,李大钊,瞿秋白,主撰.新青年.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11.

[2]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六册(1930 年)).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

[3]瞿秋白.瞿秋白文集(第一卷).政治理论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4]姚守中,马光仁,耿易,编著.瞿秋白年谱长编.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

[5]王铁仙,主编.瞿秋白传.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6]董秋英,郭汉民.1949 年以来的《新青年》研究述评.近代史研究,2001(6).

[7]宋新桂.瞿秋白的新闻道路和新闻思想.江苏社会科学,1995(4).

猜你喜欢

季刊新青年瞿秋白
再读瞿秋白《多馀的话》
欢迎订购《思维与智慧》2022年季刊合订本
《国际设备工程与管理》(英文季刊)征稿启事
《数学季刊》征稿简则
瞿秋白三次被捕
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新青年》(珍情)读者意见调查表
瞿秋白第一个把“国际歌”译成中文
钱玄同与刘半农炒作《新青年》
论瞿秋白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