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冰雪丝绸之路(连载十五)
2013-08-15程弓
程 弓
8.2 最后的守望——赏乌绫
继唐代渤海国之后,辽、金、元、明历代,黑龙江冰雪丝绸之路世代罔替,不断完善和发展。
明朝宦官亦失哈开辟了海西东水陆城站,并十下奴儿干,使得黑龙江冰雪丝绸之路进入历史巅峰时期。清朝立国之初,对东北极边地区采用了“因俗而治”的政策,设置了具有民族统辖特色的行政管理制度——“边民姓长”制度,以各氏族、部落首领为哈喇达(halada:姓长),噶珊达(gesanda:乡长),从而,使当地部族原有的氏族部落血缘组织,转变成为地域性的行政管理组织,实现了清政府对这一地区的有效统治。
满清政府为彰显皇恩浩荡,不忘故地百姓,巩固东北边陲,同时,也为了解决宫廷对貂皮之需,故朝廷不惜财力,在黑龙江流域以“贡貂”和“赏乌绫”的方式,实行朝廷与“边民”的贡赏制度。同时,也在该地区开展了贸易活动。
乌绫:满语“财帛”之意。据资料载,每逢春暖花开时节,赫哲、费雅喀、库伦、鄂伦春、奇勒尔、绰奇楞、库野、恰喀拉等黑龙江流域广大地区56个部族的人们,或乘小船,或骑马,带着上等的貂皮,云集三姓、奇集等指定的“赏乌绫木城”,喜气洋洋地来“穿官”(缴纳贡品水貂,领取、穿戴朝廷赏赐的乌绫)。
边民:黑龙江中下游、乌苏里江流域等边疆地区分散居住的没有固定族称的,只是以血缘、姓氏相区别的赫哲、费雅喀、库伦、鄂伦春、奇勒尔、绰奇楞、库野、恰喀拉等少数民族,清廷统称为边民。在三姓副都统衙门档案中,对居住在黑龙江下游,乌苏里江两岸的少数民族统称为赫哲费雅喀人。
清朝贡赏原则与中国历代王朝一脉相承,即赏大于贡。具体方法是“每一贡貂户赏一套乌绫”。进贡的貂皮分为一、二、三等,等外不收,剪去一爪,任其贸易。完成这些贡赏任务——“贡貂赏乌绫”,以及官民之间,各部落之间的贸易,需要走松花江、黑龙江,直到下游,其实,还是沿着明朝的海西东水陆城站这条故道,故此,清朝延续了黑龙江冰雪丝绸之路。
从清代许多文献和已发现的文物看,赏乌绫和民间贸易的丝绸棉布品种很多,主要包括:蟒袍(龙袍)、大红盘金蟒袍、女齐肩朝褂、无扇肩朝衣、朝衣、缎袍、缎衣、蓝毛青布袍、无扇肩朝衣所用蟒缎、朝衣所用彭缎、缎袍所用彭缎、各色锦片妆缎、妆缎、闪缎、红青缎、绸缎、丝缎、绸子、绢里子、白绢、红绢、绿绢、纻丝、布衣、布被子、被面布、布匹、毛青布、袍子所用蓝毛青布、衬衣毛青布、裤子毛青布、白布、高丽布、汗巾之高丽布、家机布、布帛、棉线、棉缝线、棉花、帽子、袜子、带子、腿带子、包头等。“赏乌绫”数量之大,质地之好,种类之多都达到了一定的程度。
黑龙江中下游的我国各族人民,定期向清政府贡献貂皮等土特产,清政府在三姓副都统衙门设专职赏乌绫官员,定期到黑龙江下游的奇集(今俄罗斯奇集湖)、普禄乡(今俄罗斯波卡罗夫卡)、莫尔气(今俄罗斯共青城)、德楞恩(今俄罗斯利特温采沃)等地,设临时“丝城”接受贡貂,赏乌绫。因此,赏賫的对象是赫哲、费雅喀、库伦、鄂伦春、绰奇楞、库野、恰喀拉等黑龙江地区诸部落少数民族的进贡者。
由于清代是军政合一的管理体制,因此,管理“赏乌绫”这一事务的是吉林将军和黑龙江将军。“赏乌绫”是地方官必须履行,不可违误、行使国家主权的职责。因此,每年一到赫哲费雅喀人进贡貂皮的时候,先是宁古塔官员,建立三姓副都统衙门后为三姓地方官,都会准时派出多名清朝八旗官员,或赫哲费雅喀的地方官员带领披甲(士兵),到指定的“赏乌绫木城”中征收贡品,颁“赏乌绫”。赫哲费雅喀渔猎民每年都期盼着这一天。这是他们一年中唯一的一次“官差”,往返路费是由国家以口粮形式发给的,而且可以获得“赏乌绫”。
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清朝官吏曹廷杰在向光绪帝呈交的《条陈十六事》里,对“赏乌绫”制度的来龙去脉进行了简明扼要的概括:
国初,收服东海诸部,若赫哲喀喇、若额登喀喇,在混同江左右;若木抡,在乌苏里江左右;若奇雅喀喇,在尼满河源左右,皆令每年至宁古塔入贡貂皮一张,或三年一贡。又有远在混同江海口之飞雅喀、奇勒尔二部,及远在海中之库页一部,不能以时至宁古塔,则以六月期集于宁古塔东北三千里之外普禄乡,章京舟行,如期往受。雍正七年设三姓副都统,遂归三姓办理。定例:岁贡者宴一次,三年一贡者宴三次,皆赐衣冠什器,名曰“赏乌绫”。自诸部者言之,则曰“穿官”。
曹廷杰《条陈十六事》提及的宁古塔在今黑龙江海林市长汀镇旧古塔村,初时为“宁古塔昂邦章京”(后为“宁古塔将军”)官衙所在地。“宁古塔东北三千里之外普禄乡”,即普隆霭噶珊,在今俄罗斯库页岛西海岸皮尔沃。在18世纪20年代,三姓副都统在此设置“赏乌绫木城”,即用木板和木棍围起来的长方形建筑,四周是交换物品的场地,中间有用木板搭的四方高台,官员登台赏乌绫。“章京”是清朝官名,有梅勒章京(副都统),牛录章京(佐领);军机处有文职章京,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亦有章京;蒙古各族有管旗章京,负责管理本旗事务。三姓副都统衙门,其治所在今黑龙江省依兰县。1664年(清康熙三年),满清政府在今黑龙江省依兰县依兰镇五国城村祥龙屯初设三姓城,历经反复修建,以后在黑龙江地区设立三姓副都统衙门,下辖三姓、富克锦两个专城驻防协领署。三姓古城成为在黑龙江冰雪丝绸之路上的东北边疆政治、军事、贸易、文化中心,被誉为清时著名的“边外七镇”之一,当时人烟稠密,商贾云集,庙宇恢弘,声名远播。据《黑龙江省志·大事记》记载:1729年(雍正七年),宁古塔副都统常德、领催委官硕色差,三姓副都统衙门骁骑校伊布格纳一同渡海招抚库页岛上特门、奇图等地费雅喀人。先后渡海赴岛38次,以加强对辖区的管理。三姓副都统衙门的管辖范围为松花江与黑龙江下游、乌苏里江以东和库页岛等广大地区(简称“三姓地方”)。由于“赏乌绫”贡赏制度的实行,因中俄战争而停顿很久的明代海西东水陆城站——黑龙江冰雪丝绸之路继续沿用了下来。
三姓地方的各族人民除被编入八旗者外,其余的皆编入户籍,由清政府任命的姓长(喀剌达)、乡长(噶珊达)管理。编入户籍者,每户“岁纳貂皮一张”。应该说,这是清政府对三姓地方编入户籍的各少数民族人民实行的税制。在他们贡貂的同时,还得到清政府赏赐的财物,“名曰赏乌绫(乌绫:满语,财帛之意),自诸部言之则曰穿官”。赏赐的物品有若干种类,初期为蟒袍、布袍等成衣,后改成各种锦缎、丝绸、布匹、棉花,以及其它物品等。这就是“贡貂制度”与“赏乌绫制度”。“赏乌绫”是分等级的,开始分五级,即萨尔罕锥、姓长、乡长、子弟、白人,后来不再赏给“萨尔罕锥”,于是,变为四级。以公元1791年(乾隆五十六年)为例:
萨尔罕锥:萨尔罕锥是满文之音译,意为“少女”,此处指下嫁到赫哲费雅喀人那里的满洲旗人之女。朝廷每年赏给萨尔罕锥的乌绫有:女齐肩朝褂(需彭缎一丈五尺、白绢三丈、棉花八两)一套,包括袍子(需彭缎二丈、白绢四丈、妆缎一尺三寸、红绢二尺五寸、棉花十二两)、长棉袄(需金黄绸一匹、白绢三丈、棉花八两)、裙子(需闪缎六尺、红青缎二尺五寸、绿绢二丈五尺、毛青布二尺五寸、红绢三丈六尺、带子一副)、裤子(需毛青布一匹、白布二丈、棉花六两、棉缝线二钱)。附带赏给毛青布五匹、梳子二、篦子二、包头二、针一百、带子五副、线五绺、钮子十二、每块三尺之绢里子三块、漆匣一、皮箱一。当年赏了10人。
姓长:姓长满语叫“哈喇达”。朝廷每年赏给姓长的乌绫有:无扇肩朝服衣(需蟒缎一匹、白绢四丈五尺、妆缎一尺八寸、红绢二尺五寸、家机布三尺一寸、棉花十二两)一套,包括长棉袄(需毛青布一匹、白布二丈、棉花八两、棉缝线二钱)、裤子(需毛青布一匹、白布二丈、棉花六两、棉缝线二钱)、帽、带、靴、袜折给毛青布二匹。附带赏给毛青布四匹、梳子一、篦子一、包头一、汗巾高丽布一丈、每块三尺之绢里子二块、针三十、带子三副、线三绺、钮子八、桐油匣子一。当年赏了20人。
乡长:乡长满语称“噶珊达”。朝廷每年赏给乡长的乌绫有:朝衣(需彭缎二丈三尺五寸、白绢四丈五尺、妆缎一尺八寸、红绢二尺五寸、家机布三尺一寸、棉花十二两)一套,包括长棉袄(需毛青布一匹、白布二丈、棉花八两、棉缝线二钱)、裤子(需毛青布一匹、白布二丈、棉花六两、棉缝线二钱)、帽、带、靴、袜折给毛青布二匹。附带赏给毛青布三匹、梳子一、篦子一、包头一、汗巾高丽布一丈、每块三尺之绢里子二块、针三十、带子三副、线三绺、钮子八。当年赏了185人(一百九十套)。
子弟:子弟满语叫“朱色豆特”。朝廷每年赏给子弟的乌绫有:缎袍(需彭缎二丈、白绢四丈、妆缎一尺三寸、红绢二尺五寸、棉花十二两)一套,包括长棉袄(需毛青布一匹、白布二丈、棉花八两、棉缝线二钱)、裤子(需毛青布一匹、白布二丈、棉花六两、棉缝线二钱)、帽、带、靴、袜折给毛青布二匹。附带赏给毛青布三匹、梳子一、篦子一、包头一、汗巾高丽布一丈、每块三尺之绢里子二块、针三十、带子三副、线三绺、钮子八。当年赏了107人。
白人:白人也称为“白丁”,即普通边民。每年赏给白人的乌绫有:毛青布袍(需毛青布二匹、高丽布三丈五尺、妆缎一尺三寸、红绢二尺五寸、棉花十二两、棉缝线二钱)一套,包括长棉袄(需毛青布一匹、白布二丈、棉花八两、棉缝线二钱)、裤子(需毛青布一匹、白布二丈、棉花六两、棉缝线二钱)、帽、带、靴、袜折给毛青布二匹。附带赏给毛青布二匹、梳子一、篦子一、包头一、汗巾高丽布五尺、每块三尺之绢里子二块、针三十、带子三副、线三绺、钮子八。当年赏了2017人(二千一百十套)。
对表现突出者或另有原因者,经常也会破例赏给两套“乌绫”。“赏乌绫”是清王朝给从事渔猎的赫哲费雅喀人等少数民族的劳动报酬,或者叫年薪,实际上是实物工资。赫哲等少数民族渔民在大江大河里捕鱼、猎人在深山老林狩猎,是无法生产这些东西的。许多年来,为什么赫哲渔民和猎民的服装有时跟满族服装很相似,穿赏赐给的服装便是其中原因之一。
“赏乌绫”地点与进贡地点同在一地,“即贡即赏”。所设机构称“赏乌绫木城”。康熙年间,明确规定:齐(奇)集以上者俱赴三姓城交纳贡品、领取赏物。齐集以下者俱在三姓城东北3000里德楞恩地方,由三姓派员收纳贡品、颁“赏乌绫”。恰喀尔隔年一次至乌苏哩(里)、莽牛河,收纳贡品九十张,颁“赏乌绫”。后来又“为每岁开江迎赏赫哲人等而设宛里和屯卡”,并有章京、笔帖式驻防。据公元1743年(乾隆八年)记载,所赏衣物“由盛京工部制做,经宁古塔关领后颁赏”。在宁古塔昂邦章京管辖时期,除了在宁古塔“赏乌绫”之外,为了方便黑龙江下游和库页岛人民,三姓的赏乌绫官,定期到奇集(今俄罗斯奇集湖)、普禄乡(今俄罗斯波卡罗夫卡)、莫尔气(今俄罗斯共青城)、德楞恩(今俄罗斯利特温采沃)等地,设临时“丝城”,接受贡貂和赏乌绫。对库页费雅喀人,约定进贡和“赏乌绫”的地点为奇集,每年七月库页岛上的“费雅喀组六姓一百四十八户”均至此进行“赏乌绫”。三姓副都统管辖时期,则进一步划分“赏乌绫”区域,任用赫哲族头人或赫哲族官员,收纳贡品和“赏乌绫”,使“赏乌绫”更加固定化、制度化。据公元1865年(同治四年)档案记载,具体地点是“赫哲人等前来宛里和屯卡伦内德依亨吉林庄进贡貂皮”、领“赏乌绫”。
“赏乌绫”也是长年分散渔猎的赫哲费雅喀人,东北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一次大集会,在5天的时间里,进贡者无人缺席,各类民族活动一并开展,再加上以物易物的商业活动,丰富多彩,热闹无比。日本人间宫林藏著《东鞑纪行》记录了他在黑龙江口特林亲眼所见的景况,说不仅有纳贡,还有以物换物的交易,“到处可见外来夷人搭造的窝棚,为数之多几十上百,均用桦树皮苫盖”。由于有了黑龙江冰雪丝绸之路,在清代史辑中,依然可以看到由此所带来的兴旺画面。《光绪大清会典》卷八十四记载“三姓所属赫哲、费雅喀、奇勒尔、库叶、鄂伦春、恰喀拉五十六姓,二千三百九十八户。”他们向朝廷纳贡,就是走的这条路。由于路途遥远,1659年(顺治十六年)部议“此后费雅喀部落民等进贡,应送至宁古塔,照例宴赏遣回。”康熙初年“又令赫哲等部也就近在宁古塔纳贡貂皮”,有的“皆每年一贡”,有的“皆三年一贡”。1732年(雍正十年)又采取进一步措施,设三姓副都统,置义仓存储贡品,甚至派官员前往收缴。
以公元1743年(乾隆八年)在奇集噶珊(今俄罗斯奇集湖)进贡的库页费雅喀人为例,清王朝当地的官员对进贡的渔猎民准许在“赏乌绫木城”住两日,发给每人每天食用口粮8合3勺,并以此为标准,根据其居住地之远近,发给路途上的用粮。如耨德、雅丹二姓的75人,就发给了“十五日路途用米,每人每日八合三勺米,折给粮十八石六斗七升五合”;而都瓦哈、绰敏二姓20人,因为路途较近,就只发给“十日路途用米,每人每日八合三勺米,折给粮三石三斗二升”。在“赏乌林木城”住宿期间,参加筵宴的还有酒喝。当年四姓“筵席用酒二十七瓶,每瓶用米六升,折给粮三石二斗四升”。
对于在三姓进贡的人,清政府为此开销也很大。以1794年(乾隆五十九年)为例,虽原档残缺,但仍然可以明了一二:“以上九名萨尔罕锥内赏二次衣服之萨尔罕锥一名、姓长十五名、乡长一百五十九名、子弟一百零五名、白人一千九百零九名。住五日,每日每人以八合三勺计,给过口米九十一石二斗一升七合;饽饽粘米四十五石六斗八合五勺;酒一千四百三十五瓶二壶,一瓶……(原档残缺,下同)七升七合……;接风酒二百十……,每瓶合粮一斗七……,计需粮三十八石七斗六升三合;四次宴用米九十一石二斗一升七合;炸苏合粮九十一石二斗一升七合;酒八百七十九瓶,每瓶合粮一斗七升七合,计需粮一百五十五石五斗八升三合……”给路途用米标准也因路途远近不等,酌情发给:乌扎拉、乌定克等十五姓各给米一斗一勺;赛玛尔、奇津等五姓各给米一斗三升五合五勺;乌迪尔、乌德恩等六姓各给米一斗八升八合八勺;费雅喀、鄂伦春等姓……,共给过路米……九石六斗一升五勺。这一年,国家在三姓对贡貂渔猎民“共给过米五百七十六石六斗五升三合、粮五百三十九石六斗七升六合”。
“赏乌绫”是清王朝对黑龙江下游诸民族,包括赫哲、费雅喀、库伦、鄂伦春、奇勒尔、绰奇楞、库野、恰喀拉等黑龙江流域广大地区56个部族的人们采取的管辖制度,它虽然是清朝强化封建统治、驾驭少数民族的一条国策,但客观上对少数民族之间的民间贸易,对巩固东北边疆和维护国家统一,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
沿黑龙江冰雪丝绸之路运送到黑龙江下游各地,包括库页岛上少数民族地区的各种丝绸,无疑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精品。对外国人来讲,丝绸那精美的工艺,华丽的造型,柔软的质地,多彩的图案,散发着无穷的魅力,尤其是那些豪门权贵,或家财万贯者都想得到中国的丝绸。于是,出现了山丹贸易。“山丹人”,是日本北海道人对黑龙江下游广大地区少数民族的称谓。泛指18、19世纪居住在我国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北方少数民族,主要有赫哲、费雅喀、鄂伦春、奇勒尔、库页、恰喀喇等。在日本的江户时代,把“山丹人”在库页岛地区进行的贸易活动称为“山丹贸易”。北海道的阿依努人(虾夷人)为了获得中国的丝绸,通过易物、换货等方式,与中国人开展了山丹交易。日本把库页岛称作“北虾夷地”,中国丝绸从库页岛流入日本北海道后,当时的日本人并不知道中国丝绸的产地在什么地方,只知道来自“北虾夷地”,故而把中国丝绸称之为“虾夷锦”。山丹贸易的基础,其一是黑龙江冰雪丝绸之路,因为所有的大陆商品、丝绸绵缎等一应织物,各种商品均是由这条路运到库页岛上,然后才流到日本的;山丹贸易的另一个基础是清王朝对东北少数民族实行的贡貂赏乌绫制度,如果没有“赏乌绫”,既不会有山丹贸易,也不会有“虾夷锦”。据传,“每年春季,车载船运,冬季狗拉爬犁马拉车,络绎于途”。这条黑龙江冰雪丝绸之路一直持续到清咸丰年间,直到沙俄入侵我国才日渐衰落了。
现存世于日本博物馆的“虾夷锦”品类很多,从色彩图案看有:赤地牡丹纹、绀地龙形纹、花色龙形纹、桃色龙形纹、紫色龙形纹、樱色龙形纹、鼠色龙形纹、黄色地锦纹、绀色菊色纹、黄色小龙形纹、白地牡丹形纹、飞色龙形纹。从样式看有:明黄长毛毡、赤毛毡、大巾缟、袖物、花色缀袖物、古缀袖物、古绀袖物、花色袖物、花色古缀袖物、古袖物、飞色袖物。从样式看主要有:赤地蟒袍、龙褂、青地蟒袍、黄地龙纹袍服、绀地蟒袍、青地龙纹服、赤地袄子、绀地袄子、赤地龙纹服、赤地满洲服、浓绿地蟒袍、山丹锦朝服、虾夷锦打敷、山丹服、虾夷锦袈裟、虾夷锦袖口、赤地龙纹打敷、唐织棺卷、龙纹薄青锦袈裟、龙纹青地锦打敷、龙纹赤地锦打敷、牡丹纹赤地锦打敷、龙纹青地锦、虾夷锦袱纱、虾夷锦袋、黄地牡丹锦刀袋、阵羽织(披甲)、挂轴、青地龙纹锦手箱、青地蟒袍等54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