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鲁艺”——新文化运动的主力军

2013-08-15富宏博

黑龙江史志 2013年16期
关键词:鲁艺延安文艺

富宏博

在抗日战争时期的革命圣地延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东北革命根据地的战略后方佳木斯,活跃着一支被誉为“革命文艺摇篮”的文化劲旅——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她迁到东北佳木斯市后更名为东北大学鲁迅艺术学院。她在抗日烽火中创立成长,在解放战争中发展壮大。在长期革命斗争的旅程中,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培养了一大批文化艺术精英,创作了大批脍炙人口的革命文学作品,深入火热斗争生活宣传演出,创造了辉煌的业绩,成为中国革命文艺的摇篮和推动新文化发展的主力军。无论是在中国革命史上,还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鲁艺”都占据着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毛泽东发起创立

1938年2 月,延安白雪皑皑,寒气袭人。但人们心中却燃烧着火一样的激情。为了纪念“一·二八”淞沪抗战六周年,四幕大型话剧《血祭上海》在延安城内一个礼堂连演10天,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该剧集体创作,朱光、左明导演,沙可夫、任白戈、李伯钊等也参与编导。演员大都是从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延安陕北公学和一些机关临时抽调来的。其中有从苏区、国统区来延安的戏剧工作者,也有不少初登舞台的热血青年。大家齐心协力,为了鼓舞抗战,在物质条件极为困难的情况下,凭着延安精神,用了不长时间就拍成公演。这是当时延安演出的第一个大型戏剧,毛泽东、张闻天等中央领导人也冒着严寒来看演出。

中央对《血祭上海》的成功演出,给予高度评价。二月下旬,中共中央宣传部设宴招待、慰劳和感谢参演人员,同时举行座谈会,总结这次演出经验,以推动今后工作。毛泽东同志也高兴地出席。会上有人提议:“这伙人集中起来不容易,别散了,要接着排演新戏。”还有人说:“应该以这些为基础,办一个学校,培养艺术人才。”此议,引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这时,大家把目光集中毛泽东同志身上,他笑着站起来高声说:“我完全赞成这个提议,并且全力支持你们把这所艺术学校办成!”毛主席的表态,体现了他的一贯思想,决非一时激动。两年前他就曾说:过去我们是干武的,现在也干文的,要文武双全。

战争年代形成了战斗的作风,当场就推选了艺术学校筹备委员会,其成员是:沙可夫、朱光、徐一新、吕骥、左明等。关于学校的名称,不少人提出以鲁迅的名字命名,因为前一年毛泽东刚作过《论鲁迅》的著名演讲。大家对于办学宗旨和招生问题,也进行了简单议论,交由筹委会进一步研究。此次宴会促成了一所延安专门艺术学校——延安“鲁艺”的诞生。

在筹备工作中,首先是确定这所艺术学校的名称,草拟《创立缘起》、《成立宣言》,以及成立董事会。筹委会将校名定为“鲁迅艺术学院”,为高等艺术院校,简称“鲁艺”,内分美术、戏剧、音乐三个系。毛泽东领衔担任发起人,其他发起人依次是:周恩来、林伯渠、徐特立、成仿吾、艾思奇、周扬。

“鲁艺”董事会的成员有:邵力子、陈立夫、于右任、蔡元培、宋庆龄、何香凝、郭沫若、茅盾、田汉、许广平、周扬、毛泽东、洛甫(张闻天)、康生、王明、周恩来、凯丰、徐特立、林伯渠。它带有明显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性质。

“鲁艺”的教育方针和计划,是中宣部拟定并经中央中央书记处审议通过。它规定:“以马列主义的理论和立场,在中国新文艺运动的历史基础上,建设中华民族新时代的文艺理论与实际,训练适合今天抗战需要的大批艺术干部,团结与培养新时代的艺术人才,使鲁艺成为实现中共文艺政策的堡垒和核心。”与此同时,学院的校址、干部、教师和学员等也逐项得到落实,“鲁艺”这所全新的艺术院校开始入轨前进。1938年2月底,筹委会选定延安北门外西侧一个叫云梯山的山坡作校址。学员大部来自抗大、陕北公学及刚到延安的一些文艺青年。

3月7 日,“鲁艺”发布了“鲁”字第1号公告,宣布“鲁艺”领导人:副院长:沙可夫(院长暂缺)。同时公布了各处、系的负责人及教员名单。第一届招生60人,分戏剧、音乐、美术三个系,3月10日正式上课。4月10日下午2时,在延安城内的中央大礼堂(不是后来的杨家岭中央大礼堂),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这一天就定为“鲁艺”的成立日。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出席祝贺。会后聚餐,晚上演出,非常隆重。这样的综合性高等艺术院校,不仅在延安解放区,而且在全国也是空前的。

“鲁艺”创立时,毛泽东当众声明要全力支持这所学校。在战争的环境里,他始终关心指导着“鲁艺”。其他中央领导人如张闻天、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也为“鲁艺”的成长倾注了不少心血。

毛泽东出席“鲁艺”成立典礼时,会务人员请他上台坐首长来宾席,他却笑着摆手说:“我不是来宾,也不是首长;我是学校的工作人员,坐下边。”说完他就与教员们坐在一起。后来请他讲话时,他说:今天不多讲,过几天再来讲。希望“亭子间”来的、山上来的要团结,把握统一战线方向。由于毛泽东对“鲁艺”的很多关心,也许因为他说是“鲁艺”的工作人员,所以,在中央只公布副院长的情况下,许多人都认为毛泽东是“鲁艺”的院长。

1938年4 月28日,毛泽东果然在警卫员的陪同下,步行来到“鲁艺”对师生们讲话。他说:“你们要我来讲几句话,可是我不熟悉艺术方面的问题,只能贡献一下粗浅的意见给你们参考。”接着,他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我们对文艺应持什么态度;第二,艺术作品要有内容,要适合时代的要求,大众的要求;第三,“鲁艺”要造就有远大理想、丰富经验、良好技巧的一批文学艺术工作者。在讲话的过程中,毛泽东始终是站着,旁征博引,侃侃而谈。

5月12 日,毛泽东又应邀到“鲁艺”讲话。他说:“鲁艺”学生不要做《红楼梦》“大观园”中那样的人物,你们的大观园在太行山、吕梁山,在各抗日根据地。要团结,要下马看花,到人民的生活中去。如同前一次讲话一样,毛泽东在“鲁艺”刚刚起步时,就为它确立正确的办学方针指明方向。

1939年4 月10日,在“鲁艺”创立一周年之际,经中央同意,5月10日举办周年纪念活动。这天,毛泽东、朱德、张闻天、王明、刘少奇、谢觉哉、陈云、李富春等十二位领导人光临“鲁艺”,并且都题了词。毛泽东的题词是:“抗日的现实主义,革命的浪漫主义”。第二天,“鲁艺”举办周年纪念音乐会,毛泽东等又莅临观看,他观看了冼星海指挥的《黄河大合唱》首场演出。演奏一结束,毛泽东与大家一同起立鼓掌,连声说:“好!好!”。受此鼓掌,冼星海兴奋得“今夜无眠”。他在日记中写道:“《黄河大合唱》今晚演得相当成功。当我们唱完时,毛主席和几位中央领导同志都站起来,很感动地说了几声‘好’。我永远不忘记今天晚上的情形!”在“鲁艺”周年展览会上,首次展出了毛泽东的《七律·长征》、《清平乐·六盘山》,成为“鲁艺”周年纪念活动的一大亮点。

1940年4 月10日,“鲁艺”两周年纪念日那天,毛泽东等亲临庆典,为“鲁艺”重新题写了校名:“鲁艺艺术文学院”,美术系把它制作成校牌。毛泽东又为“鲁艺”题写了校训:“紧张严肃刻苦虚心”,由美术系刻在迎门的墙壁上,这对“鲁艺”师生是极大的鼓舞。5月26日茅盾同志辗转来到延安,毛泽东建议他去“鲁艺”“作一面旗帜”。肖三也是毛泽东派到“鲁艺”的。这对“鲁艺”声誉的提升和教学的加强,都是最有力的支持。

毛泽东多次接见了许多“鲁艺”教师,对他们的生活、教学和创作多方关心。他多次观看“鲁艺”师生的演出、画展,与“鲁艺”的路社通信,提出发展诗歌的意见。还召见周扬,指示抓好生产,搞好伙食,保证师生的生活。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时,邀请30多位“鲁艺”教师出席。之后,又于1942年5月30日,专门去“鲁艺”检查指导文艺整风,号召师生走出小“鲁艺”,到工农兵这个“大鲁艺”中去,永远为他们服务。

1943年2 月,毛泽东与朱德等在寒风中观看“鲁艺”的秧歌剧《兄妹开荒》的演出,夸赞“这才像个为工农兵服务的样子”。之后,还要周扬写文章总结“鲁艺”的秧歌经验。1944年5月,鲁艺并入延安大学。24日,毛泽东参加开学典礼并讲话,要求师生深入实际,“不能老在空中飞,不落地”。

1945 年,毛泽东继续关心着“鲁艺”的发展。6月10日,“鲁艺”为党的“七大”演出歌剧《白毛女》,毛泽东与代表们一同起立鼓掌,给予支持和祝贺。11月14日,鲁艺举行追悼著名音乐家冼星海大会,毛泽东送来悼词:“为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同志致哀”。

在革命圣地发展壮大

从1938年8月第二届开始,“鲁艺”又增设了文学系,8月27日开学。由于增加了文学系,学院在1940年4月更名为鲁迅艺术文学院,仍简称“鲁艺”。至1944年并入延安大学前,“鲁艺”共办了五届,培养学生685人。这些学生毕业后,大都派往各解放区和部队,成了文艺战线的骨干力量。“鲁艺”除了正常的教学和研究外,为了联系实际,服务抗战,各系还陆续成立一些文艺团体。1938年8月1日,以戏剧系为主成立了鲁艺实验剧团,半年就演出46场,19个剧目,观众达33400人。1940年4月5日,成立了鲁艺评剧团,还进行了京剧演出和改革尝试,使延安观众耳目一新,而且成为两年后成立的延安评剧研究院的重要基础。1943年11月又成立了鲁艺工作团(即文工团)。她是为响应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而成立的下乡演出团体。此外,还有秧歌队等。音乐方面,则有中国民间音乐研究会、音乐工作团等,收集民歌、出版选集,演唱遍城乡,成绩卓著。美术方面的团体有:鲁艺木刻工作团、鲁艺漫画研究会、鲁艺美术工场与美术供应社等。文学方面的团体有:路社(诗歌团体)、鲁艺文艺工作团。“鲁艺”的有关系室还编辑出版了文学刊物《中国文艺》、《草叶》、《鲁艺校刊》、《戏剧工作》、《音乐工作》、《文学工作》、《歌曲旬刊》、《歌曲半月刊》、《民族音乐》、《山脉诗歌》等,在全国影响很大,有力地促进了延安文学创作的发展。

在物质条件极其困难的情况下,鲁艺还出版了《秧歌剧选》、《歌剧集》、《戏曲集》、《陕北民歌集》(以上均多集)、《陕北民歌研究》、《绥远民歌集》、《新歌曲选》、《木刻集》、《鲁迅小说选》、《世界文学名著选读》、《白毛女》(歌剧)、《马克思主义与文艺》等许多书籍。即使在战争环境中,延安的文艺活动也呈现生机勃勃的局面。各种文艺演出团体数十个,经常举办各种演出。它们的参加者和骨干,约有半数是“鲁艺”的师生。参加延安文艺的座谈会的100余位人员中,来自“鲁艺”的就占了三分之一,成了延安文艺的中坚力量。

根据中共中央决定,1944年5月,延安院校作了调整,将行政学院、自然科学院与“鲁艺”三校合一为延安大学,但保留这三个学院的名称和相对独立建制。周扬任延安大学校长兼“鲁艺”院长。此时“鲁艺”的院名改为鲁迅文艺学院,内分文学、美术、戏剧音乐三个系。

八年的历程中,“鲁艺”创作了许多经久不衰、誉满天下的好作品。如《黄河大合唱》、《白毛女》(歌剧),《农村曲》、《惯匪周子山》、《蓝花花》等。秧歌剧《兄妹开荒》(王大化、李波编演,安波作曲)、《夫妻识字》(马可编剧),都是特别受欢迎的剧目。优秀歌曲,如《生产大合唱》、《延安颂》、《八路军进行曲》、《南泥湾》、《绣金匾》等,都是唱遍延安,流传全国,一直唱到今天的佳作。“鲁艺”创作演出的优秀话剧《佃户》、《公事》、《中秋》、《我们的指挥部》、《粮食》等,都非常著名。每次演出都人山人海,叫好声此起彼伏。“鲁艺”创作的诗歌、小说、报告文学的佳作,多如繁星。如:《荷花淀》(孙犁)、《记一辆纺车》、《窑洞风情》(吴伯萧)、《挥手之间》(方纪)、《高于大》(欧阳山)、《洋铁桶的故事》(柯蓝)、《雨》(黄钢)、《朱德颂》(贺敬之)等,都是名篇。

鲁艺是我国京剧改革的先锋。当时新编的优秀评剧(后来称现代京剧)有:《刘家村》、《夜袭阳明堡》、《嵩山星火》、《钱守常》、《小过年》等。1942年10月,以鲁艺评剧团为基础,吸收另外两个评剧团成立了延安评剧研究院,创作演出了《三打祝家庄》、《难民曲》等新编京剧,受到了毛泽东、彭真等中央领导人的表扬,鼓励他们继续坚持京剧改革的方向,不断创演新戏。这批“鲁艺”戏曲改革的排头兵,在新中国的京剧改革中,发挥了带头骨干作用,阿甲、李纶、裴东篱、张梦庚、罗合如等为其代表。

“鲁艺”吸引和凝聚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学艺术家。他们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吃小米、住窑洞、搞教学、写作品,既经受了许多锻炼,也享受着无穷的快乐。当年先后在“鲁艺”工作过的著名文学家有:周扬、肖三、茅盾、何其芳、严文井、陈荒煤、周立波、公木、舒群、肖军、艾青等。美术家有:蔡若虹、江丰、胡蛮、沃渣、王朝闻、力群、马达、华君武、王式廓、钟敬之等。戏剧家有:沙可夫、左明、李伯钊、张庚、姚时晓、袁文殊、舒强、于敏、王震之等。音乐家有:吕骥、向隅、贺绿汀、马可、李焕之、周巍峙、唐荣枚、杜矢甲等。

战略转移,奔赴佳木斯

抗日战争胜利后,东北地区成为国共两党争夺的焦点。为建立巩固的东北革命根据地,1945年冬初,党中央决定:“延安大学”各学院(包括“鲁艺”)及延安各文艺、教育、新闻领导机关和团体都迁离延安,去东北解放区继续办学,开展工作。

在他们离开延安前夕,毛泽东主席和军委周恩来副主席曾先后接见延安大学迁校师生,并作临别赠言。毛主席鼓励大家:东北是敌我必争之地,那里冰天雪地,会有不少困难,还可能有牺牲。你们事不宜迟,说走就走,你们的“飞机”是两条腿。任务是去办大学,争取青年。周副主席在送别会上讲到:你们每到一个地方必须生根开花,联系那里的群众。延安大学迁校队伍和八路军总政文工团、青年艺术剧院、新华广播电台等团体背负着历史的使命,牢记着毛主席、周副主席的嘱托,带着惜别依恋的心情告别了党中央,告别了久居的窑洞和延安人民。“延大”从延安出发在周扬同志的带领下,东渡黄河,在晋西北山区向东进发。当行军队伍途径河北怀来县时,因东北战场形势急转,京津去路被堵。当时中央电令“延大”整个迁校队伍,暂折张家口待命,这样“鲁艺”队伍就在张家口与华北联大汇合。

1946 年春,“鲁艺”奉中央命令仍须向东北进发,坚持迁校东北。因周扬同志留任“华北联大”副校长,“鲁艺”的迁校队伍由吕骥、张庚同志带领继续前往东北,部分“华北联大”师生,也受命并入迁校队伍。当时没有车子,马匹和毛驴也只能驮着书籍行李,走路就靠两条腿,初春寒风凛凛,同志们却热情高涨。从张家口出发就进入了内蒙古草原,走的路就是苏联红军坦克碾压出来的路迹,行军很艰苦,有的同志脚上打出血泡,有的劳累成疾,有的在沙漠中喝不上水,口角干裂,有的同志粮食不足,身体酸软每迈一步都很困难。同志们以“长征”精神鼓舞自己,坚持不掉队。一面躲过国民党军队的封锁,一面和沿途土匪武装战斗,走了两个月到了吉林省白城子。辽吉军区政委陶铸同志接待时,表扬大家肯吃苦的革命精神,探看“鲁艺”的伤病员。经休息后从白城子乘火车,路径齐齐哈尔,6月份到了哈尔滨。中共中央东北局林枫、凯丰同志给“鲁艺”师生们做了两次形势报告,讲了国民党在大举进攻,我们需要建立巩固可靠的后方根据地,广泛地发动群众,武装群众。合江省是主要根据地,张闻天同志已经在那里建立了人民政权。在中共中央东北局安排下,“延大”迁校队伍改称东北大学,赴佳木斯办学。“鲁艺”是东北大学的一个学院。

1946年7 月,“鲁艺”就到了合江省会佳木斯市。合江省委将“鲁艺”师生安置在原日军司令部院内,开始办学。鲁迅文艺学院,由《八月乡村》作者,东北青年所熟知的全国著名的文学家肖军任院长,中国著名音乐家、前延安大学鲁迅文艺学院院长吕骥任副院长,戏剧系有张庚、舒非、张永华,美术系有王曼硕、沃渣,音乐系有向隅、马可、唐荣枚、瞿维、潘奇、寄明等。9月份“鲁艺”正式开课。

深入生活,参加剿匪、土改斗争

不久,中共合江省委正在组织部队进行剿匪,非常需要文艺宣传队,这样“鲁艺”学院就抽派张水华、马可、瞿维、潘奇、寄明、甘学伟、白韦等同志领导一部分老同志,及一部分东北大学“鲁艺”学生,组成东北鲁艺文工团,去刁翎山区剿匪和土改。当时的土匪很猖獗,他们到处烧杀抢虏。张雨新、谢文东、李华堂、孙荣久四大匪股,多者五六千人,少者一二千人,完全是日伪军的装备,其中谢文东、李华堂均被蒋介石授封上将军衔,他们死心塌地与人民为敌。他们打依兰、劫方正,盘踞在刁翎、海林山区破坏我党我军的土改和建政工作。不消灭他们,合江省不能安宁,东北解放区的后方根据地就建设不起来。因此,“鲁艺”工作团也全部武装,人人带上武器去宣传,去演出。部队从一道河子、二道河子、三道河子开始围剿,鲁艺也随部队跟进,主要是三项任务:慰问部队,宣传群众,瓦解匪队。用歌舞节目宣传群众,慰问部队,除了喊话外,编说快板和顺口溜类的战斗作品瓦解敌人。每到一处做三件事:给老百姓挑水劈柴,给部队战士洗衣缝衣,给俘虏土匪上课讲形势。“鲁艺”工作团很快受到了部队欢迎,首长表扬他们是能文能武的文工团,老百姓称赞他们是贴心人,俘虏说文工团是讲理先生,不打不骂,开通脑筋。

剿匪战斗最高潮是1946年冬天,大雪封山后,到处是白茫茫一片,土匪钻进了深山老林,认为钻山入洞可以逃开被歼灭的命运。就在土匪做美梦的时候,谭友林、方强、贺晋年领导三支剿匪部队,从三面合围大海林山区,进剿土匪。“鲁艺”在刁翎的誓师大会上做了演出。除了《白毛女》、《血泪仇》之外,还有在剿匪中创作的新秧歌剧:《两个胡子》、《一条皮带》、《王德山摸底》、《永安屯翻身》、《复仇》、《归队》、《帮助人民大翻身》。“鲁艺”同志也决心随同剿匪部队前进,他们在没膝深的雪地中行军,搜遍每条山脉,每座山洞,夜间就在雪地露营。在进入土城子一带的山地时,同志们和林业工人相处在一起,做深入发动群众工作。由于部队和工作总团的紧密配合,他们每到一个地区,那里的群众便觉悟起来,终于使土匪孤立无援。11月底,三五九旅八团在依兰“五虎嘴”活捉了匪首谢文东。12月中旬,在刁翎西北抓获了匪首张雨新,与此同时,击毙了匪首李华堂,1947年1月,在马家街山里擒获匪首孙荣久。在审处谢文东、李华堂时,“鲁艺”文工团参加公审大会并宣传胜利形势。在谢文东家乡土龙山镇召开公审大会时,“鲁艺”文工团演出了《血泪仇》,群众对恶霸土匪头子仇恨万分,要求严厉惩办匪首。1947年4月,“鲁艺”文工团终于胜利地完成了配合部队剿匪任务。在返回到佳木斯市时,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委员、合江省委书记的张闻天同志在欢迎“鲁艺”文工团全体同志参加剿匪胜利归来的招待会上,代表党和人民感谢他们的革命作为,肯定他们是帮助人民在政治上翻身的文艺英雄。

1947年9 月,东北解放区各处都在广泛开展土改斗争,前线在暂时的相持中。为斗争的需要,“鲁艺”按中共中央东北局的指示,分别组成了四个文工团。向隅、唐荣牧同志领导部分师生,去了松江,后为松江“鲁艺”文工团。瞿维、寄明同志领导一部分人员去了牡丹江,后为牡丹江“鲁艺”文工团。张庚同志带领一部分人员去了南满,在辽东地区活动,成为辽东“鲁艺”文工团。合江“鲁艺”就由张水华任团长,马可任副团长,潘奇任政委。合江“鲁艺”是最大一个团,全团有近百个人,都很年轻,除了张水华、马可、白伟等人是三十多岁外,其他新同志都只有十八、九岁。他们一边学习文化,学习政治和业务,一边坚持下去搞土改调查,组织生产,支援前线。在刁翎、三道通、勃利、依兰、大来、桦川巡迥演出,到哪里就演到哪里。1947年冬天卡洛夫同志在富锦县组织一个文工团,带到佳木斯后与合江“鲁艺”合并在一起。这个时期,白伟、甘学伟等同志紧密配合土改斗争,创作了《王家大院》,受到中共中央东北局北宣传部的通电表彰。这个时期,除组织前线慰问演出,剩下的团员就在佳木斯市郊区活动。他们一边深入到群众中去,搜集民间文艺素材,接触实际,深入生活,搞土改教育。这个团很有战斗力,宣传群众,土改教育,发展党的工作进行得都很好,潘青、郑捷就是这个团的年轻骨干。

繁荣“黑土文化”的文艺英雄

在合江省委领导与组织下,“鲁艺”进一步发扬延安文艺座谈会精神,使延安兴起的新文艺运动高潮得以继续发展,并形成一个鼎盛时期。从1946年红五月文艺宣传活动开始,以佳木斯为中心,在三江平原的城镇、村屯里,文化生活突放异彩,艺术舞台空前活跃。无论在城镇剧场、俱乐部里,还是在农村场院上,都掀起了声势浩大的革命歌咏活动、秧歌活动、演剧活动,鼓舞着人们的革命斗志,焕发着人们的革命觉悟。新文艺运动就在新旧社会的大变革中一浪高一浪向前发展,给沉睡的三江平原带来空前的文艺繁荣。他们在剿匪、土改紧张斗争中反复演出在延安创作的名歌剧《白毛女》、《血泪仇》。张水华导演与马可等作曲家们对其深入加工费尽心血,“鲁艺”很多著名表演艺术家精心塑造了真实可信的人物形象,每次演出都获得巨大的艺术效果,这对发动广大贫苦农民起来同反动的地主阶级进行斗争起了巨大的历史作用。

“鲁艺”众多的艺术家们在这里深入生活也创作了大量的文艺作品,如马可、水华的歌剧《血海深仇》、塞克的《星星之火》、白韦的话剧《王家大院》、《活扒皮》,以及陈紫等人的秧歌剧《全家光荣》、《两个胡子》、《永安屯翻身》、《复仇》、《归队》、《一条皮带》、《李二小参军》等,都真实地反映了这里的革命斗争生活。贺晋年、方强将军都多次表彰他们是敢于战斗的文工团。

在这个新文艺运动的高潮中,很多音乐工作者施展才华,执笔写下了大量为群众喜爱的革命歌曲。音乐家马可深入到佳木斯发电厂、铁路机务段、制粉厂、造船厂体验生活,写出了唱遍全中国的革命歌曲《咱们工人有力量》、《生产忙》、《帮助咱军队打胜仗》。刘炽的《消灭胡子》、《纺棉花》、《东北青年进行曲》,陈紫的《谁养活谁》、《五更叹》,周熔的《工人之歌》,塞克的《心头恨》,白韦的《九·一八小唱》等,都反映出那个时代人民的革命心声,充分地体现了东北人民精神生活的本质。

舞蹈方面,在这里也发扬延安精神,走与工农兵相结合的道路,创作了一批代表国家与民族的优秀作品。如《红绸舞》、《拥军花鼓》、《绣金匾》、《翻身秧歌》、《支援前线》、《翻身锣鼓》、《夫妻观灯》等,都充分地反映了人民精神面貌。“鲁艺”还组织人员向京剧艺人吴蕊兰,地方戏曲艺人陆宪文学习绸子和秧歌技巧而创编了《红绸舞》、《解放区翻身秧歌》,并于1949年在布达佩斯第一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获奖。

这次新文艺运动发展的主要标志,是在党的领导下革命文艺工作者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结合。他们一边发动群众,一边搜集整理东北地方民歌、曲牌小调、民间故事、民间舞蹈、民间谚语。他们热情地向民间艺人学习。在刁翎就请老民间艺人郭文宝加入该团,并成立了农民演出组。马可在结识老艺人郭文宝后,从民间艺人口中记录下地方曲谱,他从东宁搜集到佳木斯,写下了《东北民歌集》。音乐家寄明的《东北民间曲调集》,也是与地方戏曲艺人陆宪文、侯相久等人相结合采录下来的民间曲牌艺术作品。在东北解放战争中一批延安时期的老文艺工作者更加成熟,他们的作品更加光彩夺目。一批新文艺工作者也脱颖而出,加入中国革命文化大军的行列。而这次新文艺运动的主要功绩是它以真实的生活形成文艺作品,直接发动了亿万人民群众觉悟起来,跟着中共共产党去为解放全中国而奋斗,为新中国的诞生在精神文化和人才方面做了准备。

建国以后,“鲁艺”培养的作家、艺术家,表现出旺盛的创作力,为人民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同时,也为新中国的文艺事业准备了大批骨干力量。省部级以上文化、宣传部门及国家各艺术院校、文艺协会、演出团体、文艺刊物、文艺研究部门的领导,很多都是从“鲁艺”走出来的。如吴玉章、周扬、茅盾、贺敬之、陈荒煤、李伯钊、袁文殊、肖三、何其芳、吕骥、张庚、张水华、马可、舒非、王曼硕、马烽、华山、柯蓝、穆青、莫邪、方纪;贺绿汀、郑律成、李焕之、王莘、王昆、于蓝、刘炽、李鹰航、张鲁;李纶、阿甲、干学伟、成荫;焦心河、罗工柳;吴晓邦、唐牧荣、瞿维、沃渣等,不胜枚举。他们为新中国文艺建设和繁荣,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成为“掌握全国文艺活动最宝贵的资本”。

猜你喜欢

鲁艺延安文艺
1942,文艺之春
延安鲁艺“小调大王”——安波
鲁艺精神的传承发展之路——以音乐传播载体的发展为切入点
从延安整风运动说起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鲁艺后裔的追求——沈阳音乐学院院长刘辉专访
□文艺范
走进延安
节日畅想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