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顶层设计,构建方志学科——论述以十八大理论和“中国梦”精神为指导,对设计“方志学科建设规划”的学术思考
2013-08-15陆奇
陆 奇
悠长文化多华丽,雄伟河山述彩图。编修和利用地方志文化,代代相传,定期普修,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悠久历史传统。中国志书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是我国历史文化优势和对于人类文化的贡献,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经世致用的社会功能。我国现存方志8500余种、10万卷以上,约占现存古籍总数的1/10,是一项宝贵的文化财富。它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遗产中的一个伟大的宝库,蕴藏着各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历史、地理、自然等各方面丰富的资料。这些资料为10年前统计,现在已有很大变化。随着全国首轮修志的巨大成果,随着二轮修志的不断成果,随着国务院颁布《地方志工作条例》包括地方综合年鉴,甚至可以包括专业行业年鉴等计划外的方志等文化产品,就更加丰富多彩了。
十八大论,更高要求
(一)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于地方志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巩固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坚持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研究并重,传统学科和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并重,结合我国实际和时代特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
2004 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充分表明我们党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高度重视和殷切希望。《意见》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学术性、指导性和前瞻性,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纲领性文件。《意见》指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应“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的学科体系”,为此“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理论和应用对策研究”,要重点“扶持对学科创新发展起关键性的研究项目”。
2005 年国务院颁发的《地方志工作条例》开宗明义地指出“为了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全面、客观、系统地编纂地方志,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地方志,发挥地方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制定本条例”,“搜集、保存地方志文献和资料,组织整理旧志,推动地方志理论研究”。
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组长刘奇葆指出:“建设创新体系,就是要坚持走自己的学术发展道路,促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赋予哲学社会科学更加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推动建立植根民族沃土、体现时代精神的学术家园”。
为此,第一,“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关键是要加强基础研究,打牢学术根基。”第二,“很重要的是构建当代中国的学术话语体系。学术话语问题,实质上则是一个涉及思想传播、价值认同、形象塑造等多方面的重大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我们就难以在国际学术交流交融交锋中掌握话语权、赢得主动,就难以抢占世界学术制高点。”
我们应认真学习研究理论,努力贯彻践行理论,进一步作好地方志工作。
(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构建“方志学梦”
去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中华”展览时倡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今年3月习近平在主席就职讲话中阐述:“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是我们共同创造的美好家园,是我们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而贯穿其中的、更重要的是我们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
为此,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刘云山阐述:“习近平主席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极大激发了全国各族人民的热情。中国梦的本质内涵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需要的是行动和实干,需要13亿人民共同奋斗,需要每个人脚踏实地干好自己的事情。”
对于实现这个宏伟的目标,习近平同志今年3月任国家主席时阐述:第一,“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二,“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第三,“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对于将十八大理论与“中国梦”精神的完美结合,今年4月7日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二零一三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中向世界阐述:“去年11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了中国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蓝图。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是的,历史潮流奔腾浩荡,民族复兴不可阻挡,这既体现人民创造历史,又展现英雄引领时尚。这是对“中国梦”时代命题的深刻解读,体现既充满着厚重的历史底蕴,又洋溢着豪迈的“中国自信”,为团结凝聚中国各族人民创造美好未来指明了前进方向。笔者认为,提出并阐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这与前几界党中央倡导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样,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标志性的历史意义。
毋容置疑,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个伟大战略目标理论与实践的产生和实施过程,地方志和年鉴文化将会给予不断地完整地记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构建“方志学梦”,因为这是自编纂新方志30多年来,方志界同人一直为之而奋斗的宏伟目标。
贯彻精神,科学规划
(一)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方志学理论创新和学科建设的精神要求
党和国家重视编纂地方志工作,重视方志的理论创新和学科建设。仅举两例说明。第一,2001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组长李铁映在全国地方志第三次工作会议上讲话要求:“各个地方的社会科学院也应积极介入方志理论和方志学的研究”;第二,2005年8月,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组长陈奎元在为《中国现代方志学》作序中指出:“但从总体上说,方志理论研究创新和学科建设还是比较薄弱的环节,同时,现在又具备条件可以形成较为完善的方志理论和方志学科的大好时机”,应该“认真组织并支持鼓励全国方志理论工作者,加强理论创新和学科建设”。
(二)启动“方志学学科建设规划”及其基本内容与精神
第一,启动“方志学学科建设规划”工作。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常务副组长朱佳木,2012年10月16日在第二届中国地方志学术年会上的讲话作《关于当前加强地方志学的几个问题》提出:“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要通过调研,先拿出一个可行性方案,争取明年正式制定和启动这个规划。”
第二,据《中国方志通讯》2013年第9期报道。《方志学学科建设三年规划(2014—2016)研讨会纪要》的基本内容精神。
2012年12 月25-26日,由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主办的《方志学学科建设三年规划(2014—2016)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主要精神与认识有:
其一,贯彻落实朱佳木同志提出的“现制定一个关于方志学学科建设3年规划”的讲话精神。
其二,制定方志学学科建设规划的重要意义。会议认为,“制定方志学学科建设规划,对于加强方志学学科建设、推动方志理论研究、进一步提升地方志事业发展水平等具有重要意义”。
其三,方志学学科建设规划的实现与名称。会议认为,“从国家层面制定一份中长期规划,全面谋划方志学学科建设的方向与内容,从而规范和引导方志理论研究,更符合方志学学科建设与地方志事业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
会议认为,“规划应与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国家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相结合,到2020年实现确定的总体目标,下线节点定为2020年,也就是说规划的时限应为2013—2020年,共8年。因此,规划的名称应为‘方志学学科建设规划(2013—2020)’”。
其四,方志学学科建设规划的主要内容。会议认为,“方志学学科建设规划的主要内容应当包括研究基础、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与阶段性目标、工作任务和保障措施。”包括:
1.研究基础。应简述、分析地方志工作的发展情况与方志学的研究现状,阐述加强方志学学科建设规划工作的重要意义。2.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推动方志理论研究为宗旨。应坚持继承与创新、理论研究与方志实践、方志机构与社会力量相结合的基本原则。3.总体目标与阶段性目标。在总结修志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一批重要的方志理论研究成果,提升方志学学科应有的学科地位,基本建成独立、完整、严密、科学的方志学学科体系,为地方志事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总体目标应包括确立方志学学科体系、申报列入二级学科目录与建立方志学学科研究队伍等内容。规划可分为近期、远期两个阶段及其特定的目标。建立一支专业化的研究团队。4.主要任务。第一,开展理论研究。应当组织研究力量,对方志性质定义、研究范畴、学科体系、理论范式、话语体系等重大理论问题进行研究,形成共识。第二,提升学科地位。梳理以往的方志理论观点,归纳总结出具有权威性的学说,编写权威性教材《方志学概论》以及各分支学科研究论著,使方志学学科的基本概念系统更加清晰、完整。第三,加强旧志整理与研究。应加强与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的合作,规范旧志整理与研究工作,提高旧志整理与研究水平。5.保障措施。第一,组织保障。应在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领导下,依托中国地方志学会,成立方志学学科领导机构,建立方志学研究中心。第二,保障经费。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应当设置专项资金(国家方志学学科研究基金),各省级地方志机构根据实际条件,设置相应专项资金。第三,人才培养。应通过学历教育、培训等方式,造就一批在全国方志界有较大影响的方志专家,建成方志学人才库,形成合理的学术梯次和人才梯队。第四,建立学术交流机制。应当坚持学术年会制度,每年召开一次全国性方志学理论研讨会,对方志学的重要理论课题逐一讨论和梳理。各省级应坚持以方志学学科建设为主组织活动,以形成理论研讨的合理。第五,开展学科建设年度检查评估。开展学科建设年度检查评估,加强指导,有助于促进规划顺利实施,推动学科健康发展。一方面,要建立方志学学科评价体系,引导方志学学科建设规范、有序发展。另一方面,实行学科建设奖励和问责制度。实行学科建设。第六,扩大社会影响。应充分发挥方志期刊作为方志学研究、交流平台的作用。
其五,会议成果。会议就制定和实施方志学学科建设中长期规划达成了若干共识。第一,标志着方志学学科建设规划工作进入实质性的操作阶段。第二,起草一份具有学术性的会议纪要,用于指导今后的工作。第三,关于规划文本,一是要制定密切联系修志实践、符合方志学学科发展实际需要的学科建设的规范规划文本。二是规划目标要切合实际,符合地方志文化历史与今后发展的规律及特点,不要把目标定的太高。三是要站在国家的层面,站在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高度,站在推动文化建设的高度,起到加强学科创新建设、引导理论发展、推动推广方志文化服务社会的作用。四是发挥现有组织力量的功能,把现有各种学术团体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可以通过建立研究中心的方式,集中和培养人才。成立起草规划的核心成员,建立起专家队伍等。
方志规划,学术观点
笔者对于设计“方志学学科建设规划”提出一些学术观点。
第一,制定方志学学科建设规划的重要意义。规划对于加强中国传统地方志文化学学科建设,推动方志理论研究与创新,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促进全国第二轮修志保质保量地完成,促进地方志文化在经济社会中和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促进地方志文化学科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必须推动社会主义地方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地方志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传统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进一步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地方志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推动中华走向世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应明确制定哲学社会科学某学科规划与制定工作规划是不一样的。(一)制定某一项工作规划,应该首先,总体上有明确的原则要求。其次,各项具体工作要有数字的指标要求;(二)而制定某学科规划应考虑这个学科涉及的方方面面问题,是方向的、宏观的、原则的,不太可能把各种学术观点都包括进去,官方不能代替学者,只能创造环境鼓励学者按照学科规律和特点进行创作、丰富,有很多学术见解是不尽相同或是彼此冲突的,很多学术理论在争鸣中发展繁荣。
第二,“双百方针”是党的促进学术发展繁荣的政策方针。据笔者最近考证,到目前我国似乎还没有发出国家级文件,正式明确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构建的主管审批机构和学科建设的系列评价标准体系,似乎还没有这方面的专业政策。正如有的社科专家评价:国家还没有开建立各个学科体系的口子。与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建设有关的机构似应为国务院学科评定委员会及其办公室,或教育部等,当然国家以后也有可能发布学科建设的系列方针政策规章办法等文件的明文规定。但是,由官方对于规范规定各个学科学术的各种系列规定章程也比较难办,因为“学术无禁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似乎各级领导对于博大精深的学术问题亦不易拍板定论。
陆定一是我党担任中央宣传部长最长的领导干部,还担任过国务院副总理等重要职务,是我党杰出的政治思想文化宣传理论家。在《陆定一传》中有这么一段话。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要编写一部中国史教材,他们知道郭沫若和范文澜对古代的分期看法不一致,这两位都是马克思主义的史学家,究竟应采用谁的观点呢?他们拿不定主意。于是向中宣部请示。陆定一说,这是学术问题,应当由地下发掘的资料,有专家研究来确定,中宣部不能拍这个板。陆定一把这件事情向毛泽东报告了。毛泽东很风趣地回答说:我同意你的意见,中宣部如果去管这些事,请马克思来当部长,恩科斯当副部长,再请列宁也当副部长,也解决不了。这三件事情的解决,使陆定一感到学术问题应该放手让专家们自由讨论,才能繁荣、发展,支持一种观点,一个学派,压制另一种观点,另一个学派,必然会窒息生机,使学术界死气沉沉。
当然国家可以规定关于工作与事业方面的文件、方针政策,比如2005年国务院颁发《地方志工作条例》、2008年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印发《地方志书质量规定》并规定“志书质量的总体要求:观点正确,体例严谨,内容全面,特色鲜明,记述准确,资料翔实,表达通顺,文风端正,印制规范”。和2012年《地方综合年鉴编纂规定》等文件,并规定“年鉴编纂出版应做到:观点正确,框架科学,资料翔实,记述准确,编写规范,编辑出版符合国家标准。”
第三,编撰大型学术专著《中国现代方志学》的基本经验。一是2002年8月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倡导,会同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北京地方志学会共同启动此项目。二是该著被列为“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重点研究项目”和北京社科院重大学术研究课题。三是北京社科院成立该著编辑部、“史志研究中心”和“地方志研究中心”。四是该著构建“方志政治理论学”、“方志基础理论学”、“方志应用理论学”,构建现代方志学学科理论体系和学科结构体系。五是该著50万字,于2004年底通过北京市项目结项。六是该著2005年5月、10月由方志出版社两次印刷出版发行。陈奎元、秦其明同志作序。七是该著是修志的培训书,是组织管理的工具书,是理论研究的参考书。八是该著形成方志学新学说、新方志学术流派、方志新文化。九是义务主管单位不宜参与某一学术著作中去。
该著阐述自秦汉以来,方志修纂绵延不断,从汉魏地记,到隋唐图经,到宋朝方志体式定型以来,到新方志的形成及其理论的发展丰富,代表性流派及学术观点。
“万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笔者这些年对于《中国现代方志学》进行了多方面拓展,深入研究,取得了《中国现代方志学》的系列学术成果,丰富了其学科理论体系。其中,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与学术观点有:包括《借鉴方志学构建年鉴学—初论构建中国特色年鉴学科理论体系与学科结构体系》、《综合方志著述综合学科支撑—方志体系研究学与相关学科关系辨析》、《设置指标体系提高志鉴水平—地方志年鉴质量标准综合评价》、《方志年鉴质量标准体系》、《论方志年鉴文化的产业化性质》、《论方志年鉴的学术工具书性质》、《圆“中国梦”,志鉴制度》以及先后撰写邵长兴、曹子西、柳成栋、李昌志、霍宪章、吴忠礼、许家康、刘柏修、陈曼平等方家鉴家学术思想研究。
第四,对于“方志学学科建设规划”之我见。一是申报具有权威性和教科书性质的大型学术著作《方志学概论》或《中国方志学》的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以此作为构建规划的一个必要条件,以此体现方志学规划的国家社科权威性和经费保障。因为单纯以“规划”名义似乎不能申报课题项目,规划不是社科的最终成果。二是贯彻“规划纪要”,尽快落实“一纳入,五到位”,特别是工作班子与经费。三是以《方志学概论》或《中国方志学》作为培训教材,可吸收高校教师参加,此教材具备权威性规范性,可在高校授课及修志培训,最好向教育部申请精品教材。因为朱佳木同志多次讲过,地方志还没有列入教育部的教材。有了规范的地方志教材,会产生多方面的意义。四是将中央和领导同志对于哲学社会科学及地方志的精神,尽可能地贯彻到上述的申报、规划、教材等项工作中。
《方志学学科建设规划(2013—2020)》将方志学的发展建设目标方向确定为:要体现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级学科历史学范畴中,方志学应成为二级学科。可以考虑将年鉴学包括在方志学内。以方志编纂学为主的基础理论和应用对策研究理论所构建的方志学学科理论体系和学科结构体系,体现方志学为传统学科和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并重的多学科构建的综合性应用学科。
方志学应由社会科学的多学科理论知识来构建,注意吸收自然科学相关知识如信息学、统计学等。应鼓励各种风格、理论体系的学术流派百花齐放与百家争鸣,形成百舸争流的方志学学科的发展丰富。要结合我国实际和时代特点,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的学科体系,而且紧密与志书编纂及应用结合,不断丰富发展。要加强中国地方志文化对外宣传、交流、拓展,形式多样,扩大影响,在世界文学百花苑中有一席之地,积极促进地方志文化事业发展繁荣,充分发挥地方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地方志文化学。列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分类中一级学科历史学的二级学科地方志学。
第五,是以“只争朝夕”的“实干兴邦”精神和干劲,又好又快地真抓实干,不断抓出阶段性成果,既要抓战略的近3年或8年方志学科建设规划,更要集中力量编撰大型学术著作《方志学概论》或《中国方志学》,这样两手抓、两手硬。
介绍一本书版。据《参考消息》2013年8月19日第16版推荐:《赢在顶层设计》,作者:高建华,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定价:49元。看点:作者指出,中国企业唯有注重顶层设计,在对未来趋势前瞻性预判的基础上,进行系统性、体系化的战略规划,并把战略和利益分配挂钩,把战略与管理部门职能转变挂钩,把战略与企业文化再造挂钩,才是实现企业转型升级、打造智慧企业的出路。总之,赢在顶层设计,决胜未来的中国企业转型、升级再造之路。
爱我中华增劲曲,高歌飞跃入云衢。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我们方志人正在意气风发地体现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立志将方志(包括年鉴)文化这个不起眼、不被重视的历史传统文化做精、做大、做强,扩大影响、发挥功能、引人入胜。
[1]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北京日报》(2013年3月17日第一版)
[2]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二零一三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北京日报》(2013年4月8日第一版)
[3]《十八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学习出版社2012年11月
[4]《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11年10月
[5]《十七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学习出版社2007年10月
[6]刘奇葆《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有力理论支持》《求是》杂志2013年11期
[7]《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研究简介》《北京社会科学年鉴》(2012)北京出版社2012年11月
[8]《陆定一传》中共党史出版社1999年2月
[9]《中国现代方志学》方志出版社2005年出版主编:曹子西、朱明德,执行主编:陆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