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2013-08-15原平
文/原平
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常用“最”字,说工作做到了最好,付出了最大努力,克服了最大困难;反之,说条件最差,运气最不佳,最倒霉了……这些“最”很多时候只是反映了人们主观上的感觉和情绪,未必真的是“最”,无以复加。从哲学原理上说,运动、变化是绝对的,发展也没有止境,“最”也是相对的,有条件的。“青山望不断,风光在险峰”。明确了道理,少些思想上的绝对化、片面性,养成思考问题的好方法、好习惯,大有益处。
人们常抱怨外界条件如何恶劣、自身如何不幸,往往忽略自身和外界的很多有利因素,使人更加悲观痛苦。深受疾病折磨的著名作家史铁生曾回顾自己:当四肢健全、完全可以随地奔跑的时候,抱怨周围环境如何糟糕。有一天,突然瘫痪了,坐在了轮椅上,于是怀念当初可以行走、可以奔跑的日子,这时他才知道那个时候多么阳光灿烂。又过几年,长褥疮,坐不踏实了,各种各样病痛出现,突然开始怀念前两年可以安稳坐在轮椅上的时光,当时曾那么不痛苦,那么风清日朗。又过了几年,得了尿毒症,又怀念起有褥疮,但还能坐轮椅的时光。史铁生总结道:生命中永远有个“更”,为什么不去珍惜呢?
生活有风和日丽,甜蜜幸福,也有风霜侵袭,痛苦难熬。不要轻易以为身体有点病痛就是最坏了,怨天尤人,气急败坏。冷静认识,心态平和,防止更坏,努力向好,力求痊愈,这样的思考更有道理,也更适用。人们在遭受厄运、打击时,往往感到已经坏到了极端,问题只是怎样挽救。其实灾害未必结束,尤其是你未加防范,很可能出现祸不单行,屋漏偏逢连夜雨。有经验的领导者在处置突发灾难事件时,首先要防止灾害的继发、蔓延、次生。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没有最……只有更……”的现象比比皆是。近年来,人们经常套用这样的句式。譬如说高楼,“没有最高,只有更高”。高达441.8米的深圳第一高楼京基100大厦,其标杆高度仅仅保持一年多后就得易主。说车牌,“没有最贵,只有更贵”。今年2月23日,上海一次私人、私企客车投标拍卖会,车牌中标价突破8万元大关,令人咋舌,买车牌的钱够买一辆车了。灾难也经常破纪录。乘坐热气球游览风光虽然潇洒,但危机四伏,起火、爆炸、坠落等事故频频。去年新西兰发生惨重的热气球事故,导致11人死亡。没有最惨重,只有更惨重。今年年初埃及旅游地卢克索又发生热气球爆炸事故,死亡19人,其中有香港同胞9人,真是惨不忍睹!
做领导工作,“没有最……只有更……”的思维方式更宜多用。有了点工作成绩,不必沾沾自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看到工作进展、群众受惠,自豪也好,欣慰也必要,但不必以为登峰造极,再无人能出其右。有了点政绩和声誉,固然值得珍惜,但不必以为自己完美无缺,只能接受赞赏和爱戴,听到点批评就委屈万分,暴跳如雷。“喜来时,一检点;怒来时,一检点”,谦虚谨慎大有益处。能情绪冷静,首要的是思维少一点“最”。
了解一些情况,做了调查研究,在研究思考问题的时候,我们往往觉得自己很了解情况,特别是面对我们感觉不大了解内情的人时,优越感自觉不自觉产生了。我比你知道的多多了。其实,认识事物没有止境。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没有最深入,只有更深入。我们不可能走遍千山万水,走进千家万户,更不可能透辟了解各种社会现象,只能了解必需、可能了解的。有这样的自觉,我们就会少一些自以为是,就能听得进别人的意见。
现在很多群众生活还很困难,但能有多少人、多少次真正到穷乡僻壤看一看,走一走。对群众的疾苦也是没有最了解,只有更了解。了解更多一些,更深入一些,和群众的感情更深厚了,考虑问题作决策则会更有根据。基层的干部,天天和群众打交道,但也未必了解群众的疾苦。只有感情上和群众息息相通,经常谈谈心、唠唠嗑,才能更多、更深地了解和理解群众的所思、所盼。即使工作生活在群众中,缺少沟通、交流、互动,仍然可能脱离群众。可见联系群众,也是没有最密切,只有更密切!
多想想“更”,少想点“最”,会使我们获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