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武术教学中武术文化教育的思考
2013-08-15尚玢
尚 玢
(太原理工大学体育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武术同京剧等艺术表现形式一样,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代表,但是武术的功能却不仅仅像其他艺术表现形式一样,他除了观赏性之外,其健身功能和攻防功能,是其他艺术形式无法比拟的。因此不能简单地把武术看成一种艺术,也不能简单地把武术看成是一个体育项目,武术应该是更高层次的艺术,是更高层次的体育项目,是我国所独有的艺术门类。
随着近些年各类武术、武侠题材的文艺作品被搬上屏幕,中国的青少年,甚至是海外的热爱中华武术的年轻人,来到中国学习武术。但是社会发展是多元的,青年人的选择也是不断变化的,各种国外流入的体育项目正丰富着青年人的生活。同时也在影响着武术在青年人中间的传播。由此可以看出:武术必须适应青年的需求,武术在高校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 高校传统武术的教学模式
1.1 武术课程的发展历程
1915年武术成为我国学校体育课程中的一项内容,至今已近百年。在新中国成立后,武术作为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得到了重视。1956年教育部编订并颁布了中国第一部全国通用的教学大纲中,就有关于武术的教学内容。1961年,武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被列入同年编订出版的《全国大中小体育教学大纲》,至此,学校的武术教育机制步入正轨。改革开放以后武术成为学校体育教学大纲的重要内容。
高校武术课程教学模式一般从基本功入手,在此基础上,进行套路、器械、对练,以及具有对抗性的教学内容。近些年部分高校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进行了改革,基本来说:改革之前武术课程基本占到40个课时左右,所有的低年级学生都要完成武术课程的学习。改革之后武术课程成为选修课程的一部分,选修武术的学生上武术课的课时总量能达到150个课时左右,没有选武术课程的同学在大学阶段不参与任何武术课程的学习。
1.2 高校武术文化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目前采取的武术教学方法都有其弊端,第一种情况课时数较少,在仅有的课时里,学生对武术技术的掌握尚且一知半解,更何况对武术文化的理解和掌握。武术基本作为一种纯技术性的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教学和推广,而不是把武术作为一种文化在对学生进行推广和传播。部分武术教师的观念和平时的武术教学工作中,也只是把武术的动作和套路,做技术性的讲解,对武术的文化内涵方面的知识讲解得较少。第二种方法忽略了武术全民培养的重要性,没有将武术的广泛意义得到张扬。
武术的精髓通过武术套路中的手、眼、身、法、精、气、力、功等方面得以体现。只用经过系统的训练,才能真正理解和发现武术的独特魅力,才能知道为何中华武术会有如此的魅力,吸引世界各地的爱好者前来学习。具有这样的境界,是需要时间的积累和沉淀的,不是仅仅150个学时就能够体会到的。
提倡高校武术教学的开展,不是让学生掌握高深的武术技术和理论,而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前提下,增强学生对中华武术文化的理解。对于这个祖先传承给我们的传统文化瑰宝,在我们这一代发扬光大,并以此来振奋中华民族的精神。
武术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逐步挖掘,而逐步受到重视。但是在高校的武术教学中,至今没有形成全面的普及,由此也可以看出,武术并未引起各级教育管理部门的重视。我国武术的泰斗邱丕相教授在上海市政协的会议上的发言曾指出:武术目前的存在仍然是以体育运动形式,人们忽略了武术的文化内涵和教育功能。在竞技体育的文化冲击下,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学模式也逐步追求量化,追求竞争性,忽略了作为民族传统文化代表的武术项目的特殊性,同时武术的教育价值和文化价值,也在这种评判体系下逐步消亡。1.3高校武术文化教育的重点
高校武术教学理念必然要进行改变,既要体现传统武术技术的魅力,又要传授相关的传统文化,实现两者的和谐统一。高校的教务部门应该将武术设为必选课,保证课时,提升武术的地位,确保武术课在学校中的广泛传承。近些年在山西的部分幼儿园和小学开展《弟子规》的吟诵活动,鼓励学生通过对《弟子规》的学习,懂得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友爱他人、遵守社会普遍认同的道德观念。这一举措起到了良好的育人效果,也得到了社会广泛的认可。对于高校武术文化的教育,可以借鉴其成功经验,在充分保证武术教学各方面物质条件投入的同时,注重武术课堂教学的效果。武术教学课时有限,在教学课时不能增加的情况下,教师应该考虑如何将具有代表性的各类武术运动形式的武术内容,经过优化组合设置成能够全面代表武术这个艺术瑰宝的教学内容。同时把武术文化渗透其中,在高校武术教学中,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传承,让武术课程成为在高校中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养民族精神,展示高校大学生爱国风貌的场所和平台。
2 高校武术文化教育的意义
2.1 一种君子文化的学习
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的血脉来源,也是中华儿女发展的根基。在这样一个文化多元发展、时代变迁的年代,我们有必要让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武术文化洗礼。中国武术在文化的层面上是一种君子的文化。中华武术和儒家的学说最终目标都是对人生的关怀,都在于一种教化。中国武术秉承自强、厚德的旗帜,以积极、刚健、自强、进取的思想内涵创造、涵载并弘扬着中华的民族精神。
2.2 一种技击艺术的学习
中华武术不能简单地概括为体育或者纯运动,也不是杀人术。中华武术是建立在技击的基础上,通过技击而体现内涵,追求超越外在的理想化的技击艺术。技击艺术不必在乎实战与否,不必在乎成败与否,因为在技击的过程中已经体现出了艺术,这本身也是武术的一大魅力。艺术化的中国武术,虽然起源自实战,并且在实战中体现其自身价值,但是,作为艺术的技击武术,也是可以脱离攻击性的打而追求升华为艺术的。中国武术在传统文化的牵引和道德规范的主宰下,早已从本质上有别于起始之初的对抗和战斗,它被赋予了更加色彩化的目的,中国武术成为了一种理想化的技击艺术。
2.3 一种宗族文化的学习
中国武术源远流长,演变过程中的方方面面,无不折射出浓郁的宗教文化的光彩。在中国宗族文化和封建制度的双重熏陶下发展的中国武术文化,其宗族文化中很多地方对今天的人们仍有着积极的意义,而并非是一种文化的结束。中华武术文化中体现出的宗族文化强调人的价值,强调人伦精神,这都使武术带有鲜活的民族特色,增强了本民族的认同感,提高了民族的凝聚力;对于道德品质的推崇、教育世人、爱憎分明、除恶扬善,成为不畏强权的高洁之士;不看重钱财、重视朋友、讲求义气,众多历史小说中都有记载,至今这些英雄豪杰的故事仍被传颂。在文化转型的时代背景下,我们互换人性的光辉,希望建立诚信的社会,中华武术中体现的优良的宗族文化,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
2.4 一种追求过程文化的学习
中国武术是注重过程的,有别于西方体育注重竞技的结果。中华武术需要不息、不悔地去追求以期融入其中,超越其中的设定,感受其过程所给予的启示,方能领悟到中华武术的内涵。中华武术追求过程、感悟过程的种种理念对青年人的成长成才有着积极意义。中国武术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给予青年人在遇到困难时,不必惊慌失措,不必势在必得,不必急功近利,更多的把智慧和经验留在探索的过程中,不失为人生的另一种美。
3 结论
中华武术作为中国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优秀的民族体育项目,已世界各地和其他民族的接受和认可,已经开始逐步融入世界体育的大家庭。高校作为育人的重要阶段,理应承担时代的重任,将武术运动发展过程中的武术文化传承并发扬,促进武术文化在中华大地的传播,推动武术教学的发展,促进武术运动的国际化道路。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们也应立足自身,提高武术文化修养,利用现代化的教学理论和仪器,开发多种形式的武术教学和实践活动,为培养大学生的传统文化尽心尽力。
[1]周伟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概论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左文泉.中小学武术教学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9(9):85-88.
[3]刘 军,邱丕相.我国武术文化教育现状及其教育功能的传承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2):127-130.
[4]金红梅. 武术文化传播在高校德育过程中的独特功能[J].教育探索,2007(4):10-12.
[5]洪 清.体育教学中武德教育的探讨[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5(1):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