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武德重塑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积极作用
2013-08-15康宗建
康宗建
(南京体育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4)
前言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市场经济化、社会法制化和国人道德之间的矛盾冲突日益凸现出来。与之相对应,我国的道德规范体系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原有的一些社会基本道德框架逐步解体,传统意义上的道德观念不能够完全适应今天的变革社会,而新的人际规范和道德规范体系又没有重新构建出来,致使国人的“道德失范”现象日渐突出,一些带有封建糟粕的消极思想有所抬头,并有蔓延之势,它像幽灵一样悄无声息地游荡于各个领域,潜移默化地腐蚀着人们的思想与行为,并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表现出来。在中国文化绵延数千年的历史中,按照中国传统的文化思维,道和德是大自然意志及其规律的表现。道德是民族国家的真实文化背景,是名数之学的安顿之所,是一种比科学知识更具有纲维性的圣贤之学,它优先于科学知识。中国文化中“五德”仁、义、礼、智、信是有源之水,数千年以来浸润到社会中方方面面,其中,武学领域体现的尤为明显。如马明达先生所言:“武德是武术的优良传统,是武术文化中最值得珍惜的东西,武术高于体育的地方就是它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人文精神,具有重要的社会人文教化功能,只有正气才是武术家必不可少的元气”,凡习武者,无论就时间的长河纵向延续,还是就门派的横向展开,无不强调和重视武德,览各门各派的拳谱、家法,第一便要阐明“德”,并规定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强调“学拳宜以德为先,凡事恭敬谦逊,不与人争,方为正人君子”。技不轻传,“可传之人不传,失人;不可传之人而传,失剑。如认人不真,宁失人不失剑”(《昆吾剑箴言》,词语句中,“剑”可理解为“德”)习武终生,无不以“德艺双馨”为追求目标和宗旨,武德便是这个一脉流转的“元气”。武学之承载主体在习练武术的过程中,把这种恍恍惚惚的“格式”予以了最大限度的体贴和认知,用文字和语言把她归类整理,指引着武林后学着不断的向“德之领域”贴近并影响着其它社会人群。
1 武德文化的内涵
武德文化是直接根植于传统的“道德型”文化土壤之中。在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中,道德学说是维系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基本因素。在封建社会里,“以德治国”是各朝代惯例,武术自然也不例外。武德文化很大一部分来自兵家及其有关的意识形态领域。武术作为一项体育运动形式的确立,大体上始自近代。传统的武术文化寄生于儒、释、道、佛及农、工、商等民俗之中。而武术文化之得以延续数千年,很大一部分因素是军事活动的需要。武德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产物。先秦、两汉就有了武德文化。如孔子传授射御技艺,并提出了武德准则:“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其志”;“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里,孔子首次将道、德、仁、艺同时并列为武德要求。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下层人民发展了武德光辉的一面,造就了历史上无数反抗暴君或入侵者的英雄人物和侠客义士。总之,武德文化形态与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并反映着特定的文化精神。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是一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动教材,具有博大的精神力量、深刻的道德力量和巨大的感召力,特别是中华民族优秀武术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要求有新的中国文化精神和理念来推动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抓住各种有利时机,在举国开展武术进奥运的同时,宣传武术道德文化,让人们了解我国的武术道德发展史、武术道德文化史,了解武术道德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独特的视角,揭示和展现着中华民族深刻而丰富的文化内涵。继承和发扬世代相承的武术道德文化,不仅是一种美德,而且可以振奋民族精神,使社会道德具备更丰富的内涵。
2 武术文化中“天人合一”的道德体现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一个基本观点,“天人合一”追求的终极目标是自然、人文的和谐统一。以“和谐”为价值取向的观念始终贯穿于武术的思维模式与实践规范之中。武术视人体身心和谐为真、人际和谐为善、天人和谐为美。中华认为武术,人体生命为一大系统,心与身是统一的,所谓形神统一,实即人心身内外统一,心身内外和谐。武术中还表现出人际和谐的价值取向,注意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提倡武德,处理人际关系时强调宽厚,容忍。而天人和谐理论,是指宇宙自然与自身统一、物我统一。庄子说:“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要达到武术的目的,必须达到宇宙自然的统一与一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和政府提出的新的工作目标,也应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核心内容,而武术自身所蕴含的“和谐”的文化特征,也使其成为实现德育教学目标的最生动的教材。
3 武德的社会教育价值
3.1 提倡“奋发有为,积极进取”的精神特征
孔子提倡“刚健有为”的精神,强调并实践其“发愤忘食,乐而忘忧”的人生态度。《易经》中进一步提出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口号。历代儒家士人,无不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勉,奋发有为,积极进取。在此基础上,就有提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杀身成仁,舍身取义”的精神。中国武术从来赞扬锄暴安良,扶弱济贫的行为。武林爱国英雄,代不乏人。从明朝少林寺武僧为抗倭血染沙场,到清末“少林寺戒约”中要求习武者“必须恢复中国为志”,从明国初年精武会提出“爱国、修身、正义、助人”的精神,到其后举倡武术“强中强国”,试图洗刷“东亚病夫”之耻等,这些都是不同历史时期广大武林人士“为国为民”的侠义精神的体现。
3.2 武术内涵中“实现自我”的理想追求
随着历史的发展,武器的不断精良与创新,那种单靠刀枪剑棍打天下的现象早已成为了历史,武术的军事功能明显被弱化。但是,随着时代的前进,武术并没有就此终结,它以特有的形式发展和丰富着自我,发挥着自身的特性,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提倡社会和个人道德理想的实现。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将追求个人的自我完善看作生命价值之所在。传统武术由于受其影响,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道德要求和评价体系,形成了传统武术文化的一道绚丽的风景线。在中学生武术教学中使其体验某种未满足的需要或未达到的目标出发,激发其动机,诱导其行为,使其发挥内在潜力,为实现所追求的目标而努力。
3.3 协调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在人际互动中,由于个体或群体间有不同的偏好及价值,因此就容易发生兴趣上或利益上的冲突及协调问题。为避免矛盾激化,使互动能够进行,人们发明了一套社会文化规范,如社会角色规范、社会公平规范、社会道德规范等来协调彼此的行为。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对规范的认识和遵守是必不可少的。遵守规范的意识也是人的社会适应性的基本内容。武术教育或许能为此贡献一份力量。这是因为,武术能为人们提供一个冲突交往情境,而这种冲突交往情境又是受武术规则的制约和武德、武礼的规范的。在武术教育活动中,与个人演练相比,两两相搏更具有冲突性,不可预测性,人们在对抗中处理人际关系更需要具有遵守规范的意识,因此,它对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意义更为显著。
3.4 培养公平竞争意识,促进社会发展
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中,现代人有强烈的个人效能感,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积极进取,并在勇敢竞争中体现人生命的价值与人的本质力量。此外,由于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化大生产的进程客观要求人们之间的相互协作是必不可少的。现如今,人的自我中心倾向比较强,这与成长背景有关系,在家庭中受到了父母过多的关注和迁就,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特别强调怎样培养合作意识的形成。武术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在道德伦理的限制下,形成追求礼让的竞争观,讲究不为人先,大义服礼,先礼后兵的大将风度,反映中国人刚强而不狂野,有礼有节,“点到为止”的竞争特点。这种对竞争独特的认识同追求个性张扬的西方文化形成鲜明的对照,有利于个人素养的提高、不良情绪的调节及竞争压力的缓解;有利于避免人们在社会竞争中表现出攻击和侵略的天性;有利于形成个人竞争心态的平衡和良好的社会竞争环境。而武术合作学习则充分利用了“互助协作是人的行为的社会本质特征,是人摆脱自然并借以征服自然的标志和力量”这一前提。在武术较技中,这种合作体现得更为淋漓尽致。在为了获胜而勇敢拼搏、团结合作,这里,既有胜利的喜悦,也有失败的痛苦,还有特定情境下适时的妥协。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武德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既使在同一个历史时期的内容也不尽完全相同。但就武德的本身来讲,在任何时期它都有被真正的习武之人放在首位,作为武术界固有的道德标准。做为当今的武德来说,不但应包括着过去传统中的一些具有人民性的道德,同时还包括着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些新的道德内容。武德的理论很丰富,它所包含的内容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其萌芽、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中国武术道德文化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由儒、释、道三家文化构成的中国文化的主体,武术道德规范受到三家文化的影响,对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发展和完善起到积极作用。
4.2 建议
从个性或特殊性看、武德是封建社会的道德产物,武德是武术长期在中国文化熏陶下的表现形式。因此,重新对传统武德进行审视,继承精华,弃其糟泊,增添现代社会新的内涵,重塑现代武德的内涵,重新构建人们的人生价值和理想境界,促进其承担社会责任,提高其人格修养。
从共性和一般性看,武德具备了现代文明所需的共同道德意义。武德所体现的忠诚、信义、礼让的道德精神,在中国历史上成为鼓舞人们维护正义,忠于国家民族的精神力量,无论在西方还是东方,正义、忠诚、信廉都是人们所共同推崇的。由于武德教育在当前还处在空白阶段,所以,我们应该深入研究武德的教育模式、教育途径和具体的操作手段,使武德的作用真正发挥出来,使以武德教育为途径去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继承。
[1]陈 青.论中华武德[J].体育文史,1999(4).
[2]周伟良.析中华武术中的传统美德[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8(8).
[3]季勇军等.近十年来武德研究综述[J].搏击·武术科学,2006(12).
[4]许仲宇.由历史文化视野审视武德思想的嬗变[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5(4).
[5]王 岗,王铁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文化审视[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6]杜舒书.武德研究的现状浅析[J].搏击·武术科学,2005(5).[7]孙少平.新中国德育50年[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
[8]高洁伦.从传统伦理道德的价值取向审视构建当代武德的必要性[J].搏击·武术科学,2005(2).
[9]石华毕.浅析现代武德的内涵[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2(3).
[10]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