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组织理论视角下高校体育社团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分析①

2013-08-15徐亚涛蒋杜王惠

当代体育科技 2013年6期
关键词:社团校园文化校园

徐亚涛 蒋杜 王惠

(厦门大学体育教学部 福建省厦门 361000)

由于当前社会文化缺失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对文化的重新规范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呼声越来越高。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面临着不断发展的要求。高校体育社团,它是以共同的观念、追求目标为基础,以体育运动为活动内容,以多种形式开展活动的学生自愿参加的组织。大学生体育社团在各高校社团中占重要位置,为推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日益成为高校中具有重大影响力和凝聚力的群体。本文借用自组织理论的研究成果,通过对高校体育社团的特性分析旨在探讨和说明体育社团是如何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并对此做出简要的分析。

1 校园文化概念的诠释

1.1 校园文化的内涵

结合以上有关校园文化的认识,从探讨校园文化的本质及特性入手,将校园文化的内涵概括为以下内容。

因为是在学校这个教育人、培养人的社区,所以校园文化一般取其精神文化的含义。即:校园文化是在学校这个教书育人的环境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全体师生的素质和道德情操为目标,以全体师生员工在教学、生活、管理、科研等各方面的互相作用中,共同创造出来的具有校园特色和客观反映全体师生员工追求的物质、精神、行为、制度等方面的总和。其核心是全体师生员工在校园所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观念[1]。

1.2 校园文化的外延

校园文化最基本的核心就是教师、学生所追求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浸润、投射在校园和校园活动的各个层面,由此形成校园文化的外延:校园物质文化、校园行为文化、校园观念文化、校园制度文化等。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等属于物质文化;校园人际关系,人、事关系,校内外关系以及习惯与风气,属于行为文化;高校的教育和教学活动、科研活动,就其内容来说,是精神层面的,属于观念文化;行政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学术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是校园通行的契约,属于校园文化的制度层面。综合物质、行为、精神、制度四个层面构成了校园文化的外延。

2 自组织理论分析

自组织理论是研究自组织现象、规律的学说的一种集合。具体的来说就是:自组织是指事物通过自己的自发、自行、自我组织起来,走向组织化或者有序化的一个过程。从社会认知角度来看,自组织过程是人类的基本认知过程,这一认识产生了群体独特的、一致的认知觉和行为,形成了群体认同[2]。这些理论的出现不仅为肃清以机械论为基础的“他组织”管理理论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而且为研究各种社会组织的管理运行提供了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自组织理论下的社会组织的一般特性。

(1)自治性:组织是由来自一定的社会范围的成员,通过自发、自行的原则组织起来,其内部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其活动不受特定的权利限制。(2)自律性: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之内,自行制定章程和制度条例。实行自我监督、自我奖惩的机制。(3)同一性:组织成员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能够共同的参与到组织的活动中来。组织成员有共同的事业基础,这样有利于追求共同的利益,避免发生利益上的争端。(4)互助性:自组织条件下产生的社会组织其成员之间必须是互助性的。因为,自组织强调的是“自治”在没有许多外力的帮助下,更多的是需要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助。(5)非政府性:自组织理论条件下的社会组织属于非政府参与的集体,不属于政府部门或者附属机构,其日常活动不受政府的限制而是根据组织成员的需求开展。其活动的经费来源主要来自成员的自行缴纳而非政府的资金支持。(6)公益性:组织的成立其目的就是为了促进成员之间的交流,维护和发展共同的事业。组织开展活动的目的是非盈利性的,它一方面是为了能好的促进成员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是通过活动来实现对成员的公共管理和服务职能,实现一定的社会公共利益[3]。

3 高校体育社团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分析

3.1 高校体育社团能够促进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

精神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的灵魂所在,精神文化形态主要反映在师生的价值观念、精神风貌、道德素质、知识素养等方面。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体育社团可以促进社区体育发展,是传播体育文化的重要力量。高校体育社团不仅能使学生掌握锻炼身体的科学知识、技能与方法,陶冶学生的品德情操,还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有利于集体观念的磨合、精神文明的陶冶、身心的健康和道德规范的养成,是学校德育的重要载体。同时,体育社团开展的一些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相互学习、平等相处、克服困难、勇于挑战、团结合作的精神,对健全大学生人格起到重要的作用,形成了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体育社团平时组织开展的一些的体育比赛、技能展示、体育知识展、体育知识讲座等,吸引了众多学生参与,极大地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繁荣了校园文化生活。特别是在平时的社团活动中,成员之间的团结互助、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和意识极大地促进了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

3.2 高校体育社团有利于丰富大学校园文化,增强它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大学时段的学生大多精力充沛、热情满怀、身心活跃,最富有时代的朝气和青春的活力。特别是在精神情感反面需要极大的满足和多方面的发展,不但需要完成规定的学习知识和技能,而且还需要发展自己的个性和兴趣爱好,需要获得自我支配的空间和意识。毫无疑问,大学的专业知识学习是他们的首要任务。但是,如果把全部的精力和热情投入到学习研究中去,那就必然会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全面发展,使他们便成为一个失去生活情趣的“机器”。这必然会影响到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为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就需要在大学专业学习之余,广泛、积极地开展课余体育文化活动,而体育社团正是开展课余体育文化活动的最有效的组织形式。体育社团是由许多有着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自己组织而成,以崇尚兴趣爱好问主题;以促进个人的身心全面发展为目标;以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为媒介;以趣味性、娱乐性、知识性为一体全面有效地丰富大学生的课余文化活动。这些措施不仅能丰富和充实校园文化,而且能提高它本身的价值和魅力。

高校体育社团以提倡个性为主题,强调学生的个人价值所在。体育社团的活动能够进一步的挖掘学生自身的潜力,让学生发现自己在专业知识之外的特长。通过体育社团的活动创建出严肃紧张和生动活泼相统一的环境和文化氛围,为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提供条件,使校园文化生活更为丰富多彩,并因此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3.3 高校体育社团是校园行为文化的建设重要载体

校园行为文化是指全体师生在学校生活、工作学习之中所贡献的,有价值的,能够促进校园文明、校风以及学校文化发展的经验及创造性活动,是一种反应学校作风、精神品格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不难理解,一所大学的校园行为文化最直接的体现出这所学校的校风、学风、师生道德素养等状况,它是校园精神文化在行为上的具体体现。高校体育社团具有的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行为,促进人际交流的功能成为了校园行为文化建设的载体。高校体育社团的建设情况能够反映出一个学校行为文化水平的高低。体育社团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师生体育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体育社团开展活动的多样性能够极大的调动师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在各类别的体育社团活动中,学生充分的展现自我,不断的学习和提高着自身的思想意识、言谈举止、交际沟通能力,不同的院系相互学习道德素养得到不断提升,最后使个人的素质得到提高。整体上提升整个学校的学风、校风,为促进校园行为文化建设做出贡献。

4 结语

高校体育社团是建立在学生自主自愿的原则之上的,体育社团的性质是学生自治组织非政府组织和营利组织。学生通过参加体育社团活动能够更好的满足自己个性和兴趣爱好发展的需求,通过活动他们切实的感受到体育文化的真谛,不断满足在精神生活方面的需求。通过体育社团组织的训练、比赛、讲座、观赏比赛以及现代化的网络交流,这些灵活多样的体育社团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人文教育的广阔舞台和载体。使得大学生按照自己的需要在感受体育文化的魅力,丰富校园文化内涵的同时,创造校园文化、改造校园文化。

[1]高雁晋.论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J].教育革新,2005(6).

[2]王晓君.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97-100.

[3]温一帆.体育全球化视野下我国大学体育改革适应性策[J].体育与科学,2009(6):55.

[4]王小娟.论大学校园体育社团的地位与作用[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7(1).

[5]程一辉.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价值取向与建设性对策[J].体育与科学,2007(3):76-80.

[6]顾春先.中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指标体系研究[J].体育科学,2010(8):41-46.

[7]宋继新.论中国体育管理体制组织结构的改革与发展[J].体育科学,1998,18(1):16-19.

[8]陈华东.论体育社团在高校体育中的地位与作用[J].上海体育学报,2002,24(5):19-21.

猜你喜欢

社团校园文化校园
以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实践探究
以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实践探究
我校再获陕西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
冰雪休闲体育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
“多彩”书法社团展示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缤纷社团,绽放精彩
社团少年
文学社团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