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会与约束:我国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发展的条件分析①
2013-08-15孙立海吕万刚罗元翔饶燕
孙立海 吕万刚 罗元翔 饶燕
(1.湖北经济学院体育系 湖北武汉 430205; 2.武汉体育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9)
非盈利组织(Nonprofit Organization)一词最初来源于美国的国内税法[1],是政府与企业之外的非政治组织的统称。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学者在学术研究中逐渐接受非盈利组织的概念,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非盈利组织的地位和作用,社区建设实践开始倡导非盈利导向。当我们将眼光聚集于社区体育时就会发现,随着“单位体育”的弱化[2]和人们体育健身娱乐需求的持续增长,形式多样、独立于基层行政部门的群众性体育组织蓬勃兴起,并在群众体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们把主要在街道办事处辖区内,以联系、动员和组织社区居民参与健身娱乐活动为已任,不以盈利为目的,为社区体育公益(互益)服务的非政府的社会组织统称为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3]。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国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建设与发展研究》的部分研究内容,采用课题组的调查数据,运用文献资料法、实证与规范分析法,探讨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发展的必要性、机会和约束条件,旨在为建设与发展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提供参考。
1 建设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的必要性
1.1 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大有可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这个时代的鲜明主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和谐中国、和谐社会最根本的是人的身心和谐、人际和谐。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是群众身边的组织,它以服务或满足大众体育方面的需求为宗旨,通过宣传、组织和服务等形式,促进社会成员广泛参与体育活动、愉悦身心,增进健康水平,促进个体身体和精神健康发展;引导社会成员体验和享受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社会成员加强交流、沟通感情、亲和社会,从而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和谐、文明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所以,大力建设和发展好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广泛开展群众身边的活动,可为和谐社会培土,为和谐中国助力。
1.2 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是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力量
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是中国体育今后的发展方向。当前,我国体育发展的总体状况可概括为:竞技体育大中有强,群众体育大而不强,体育产业既不大也不强。建设体育强国,就是要在提高体育核心表现力的同时,全面提升体育基础实力。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实践表明,社区体育在满足多元化的体育需求、推动群众体育发展、培育和发现竞技体育人才、促进体育消费等诸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是社区体育的最重要的载体。因此,建设和发展好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既可以推动群众体育由大向强转变,又能为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群体基础,还可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是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推动力。
1.3 建设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是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必然要求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不断得到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展开。从国内体育发展现状看,体育的职业化和市场化发展之路还处在艰难的探索过程,体育市场无力承载更多的公共体育服务职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举步维艰,政府部门履行公共体育服务职能的能力还有待加强,而扎根于基层的各级、各类群众性体育组织在迅速发展壮大,它们不仅可直接为广大民众提供着多样化的体育服务,而且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中发挥着桥梁与纽带作用。因此,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迫切需要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的积极参与。
2 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发展的机会分析
2.1 政府需求
我国的党和政府一直重视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国家的群众体育政策通过单位落实,个人以单位为依托参与体育运动,社会性的群众体育组织受到抑制。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向社会化的方向发展,群众体育逐步向社区转移,但群众性的体育健身组织建设滞后,国家管理社会体育的难度加大。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在2011年全国体育局长工作会议上指出,目前“我国公共体育服务覆盖面、均等化还有待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组织建设、科学指导等方面都有较大差距,仍然是建设体育强国过程中的基础性薄弱环节”。因此,“加快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提高公共体育服务水平”是我国发展体育事业的迫切需要。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是群众身边的组织,是提供公共体育服务的重要组织载体。从这个角度看,政府需要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的建设和发展。
2.2 社会需求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全民健身活动的深入开展,人们的健身娱乐需求日益增长,并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一般来说,满足人们健身娱乐需求的途径有四种:法定途径、商业途径、社会途径和非正式途径(主要是指家庭和邻里体育)。其中,法定途径是指国家规定的各级政府部门或组织承担开展群众健身娱乐职能,为社会成员提供公共体育服务;商业途径是市场化改革的产物,是企业通过商业化的运作,为顾客提供体育健身服务;社会途径源于民间,不以盈利为目的,也不受权力的驱使,自主地为社会成员,特别是有特殊需求的成员提供公益或互益服务。由于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在提供体育公益服务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所以社会对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的需求是巨大的。
2.3 发展空间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让渡了部分公共空间,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得于蓬勃兴起。从我国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的形成路径来看,主要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条路路径。自上而下形成的组织是指那些通过政府部门、体育单项协会、人群协会和其它免于登记的社会组织(如妇联、工会和共青团),提供人、财、物、信息和其它的组织资源等扶持形成的组织。自下而上形成的组织是指社会成员在参与体育健身娱乐活动中自发形成的组织,其组织资源主要来自企事业单位、个人和组织成员的支持,它们通过自主管理和提供体育公益或互益服务获得社会合法性,并得到国家的默许和支持。在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形成之初,主要依赖于自上而下的途径,随着政府职能由微观管理转向宏观管理,自由空间增多,越来越多的组织通过自下而上的途径形成。我国非盈利组织整体发育渐趋成熟,组织间的交流不断增多,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有机会获取更多的先进管理经验和资源,发展前景变得更加广阔。
3 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发展的约束条件
3.1 制度约束
健全完善的制度是组织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从国家管理非盈利组织的现行政策法规来看,所依据的是国务院1996年公布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该条例对非盈利组织采取“双重审核、双重负责、双重监管”原则,实行登记管理和的业务管理双管齐下,即民政部门负责非盈利组织的宏观登记管理,各行业部门进行微观的业务管理。但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双重管理演变为多重管理、缺位管理和无人管理并存的局面。具体到管理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的制度方面,还包括《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审查与管理暂行办法》等。按照现行的制度管理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显得既不适应,也不完善。
3.2 资源约束
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是以体育为载体的活动类组织,对体育场地设施、人力资源和经费等具有高度的依赖性。我们对15省市、41个城市的479个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发展现状调查情况表明,仅有1.88%的组织拥有自己专属的活动场地,其它组织均依赖企业单位、居委会或基层行政部门等提供活动场地。在经费来源方面,会费是其主要的收入来源,至于其它的经费来源,不同类型的组织之间在获取资金渠道上存在较大差异,且都不稳定,总体来看,组织的活动经费不足。在人力资源方面,由于没有建立必要的吸纳、管理和激励机制,真正留在组织里工作的志愿者和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极为有限,在主要工作人员的来源方面,街道社区体育协会的主要工作人员数量少(平均每个组织不足3人),且多半来自政府机构;社区体育健身团队和QQ体育群组织主要依靠骨干成员维系组织活动的开展,而体育民办非企业单位则多以聘用的方式招揽工作人员。此外,由于组织间的横向联系通道不畅通,组织联系处在相对封闭的状态,资源得不到有效的整合。所以,组织的发展将受到存量资源的利用情况和新增资源规模的约束。
3.3 能力约束
自我发展能力是促进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发展的最重要、最具能动性的因素。现阶段,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面对的是如何稳定有序地开展活动和生存的问题,对于中长期发展目标还很少考虑,以至于弄不清社会需求究竟是什么,自己的限度又在哪里,从而导致组织定位不清和组织目标模糊。与组织目标对应的制度建设也不完善,具体表现为以约定俗成的规则或口头约定进行管理,既缺乏明确的财务制度、自我评估和监督制度,又缺乏操作性强的内部激励机制。在筹积资金方面,既没有开拓出稳定的募集资金渠道,也缺乏机动获取资金的能力;在对外合作交流中既缺乏主动性,也显得能力不足。综合起来看,目前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的自我发展能力不足。
4 结语
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知道建设和发展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是非常必要的。目前,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都需要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在提供公共体育服务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发挥更大的作用,发展空间巨大。尽管在发展的过程中仍存在制度、资源和自我发展能力等方面的条件约束,随着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的自我发展能力必将提高,并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1]王名.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7(1):1.
[2]王凯珍.社会转型与中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4.
[3]王晓,吕万刚,孙立海.我国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6):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