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学校体育中舞蹈教育的发展史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
2013-08-15马磊
马磊
(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河北石家庄 050016)
明治时期(1868年)以来,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与政治变革,学校中舞蹈教育也随之不断地发展变化。本文根据日本学者曾我芳枝对“舞蹈教育与儿童游戏”的研究,对明治至今学校中的舞蹈教育进行了介绍和分析。
日本学校教育中的“舞蹈”在没有引进国外舞蹈文化之前也叫做“游戏”或“健身游戏”,是体育科(二战前叫做体操科)教育的一部分,如唱歌游戏、行进游戏、动作游戏等。引进国外舞蹈后,统称为舞蹈。
1 明治时期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教育时期
1.1 在以体操教育为主的“游戏”时期(1868年—1900年)
日本体育中的舞蹈教育起初是由伊泽修二提出来的。他在1874年(明治7年)根据福禄贝尔教育思想,提出了健身游戏教育,并在小学低年级中实施唱歌游戏。1875年,伊泽修二在文部省第2年报“未来学术发展之要”中对其研究和实践的成果进行了总结,指出唱歌游戏和运动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并强调二者在教育中不可偏废。
随后在东京女子师范学校附属幼儿园也开设了唱歌游戏,其内容是以音乐和游戏运动组合而成。其音乐主要是作为日本传统文化的雅乐。
1881年在《小学校教则纲领》中规定了以“游戏”作为寻常科的体操内容在小学期间教授1或2年。鹿鸣馆时代(明治16年左右)交谊舞、方舞(如瓜德利尔舞)、圆舞(如华尔兹)行进等西洋舞蹈被引进,女子学校和女子师范学校把其作为教学的一部分进行使用。
1.2 游戏在体育中位置的确立期(1901年—1911年)
明治30年代,一批海外留学生通过自己的著作向日本引进了外国的舞蹈文化,如坪井玄道的《行进游戏法》(1905年)、川来源九郎的《行进游戏》(1905年)等。这些内容使日本学校的舞蹈教育取得了较快发展。1904年(明治37年)文部省对综合施行的普通体操与新瑞典体操的混乱状态进行了统一规定,并且为了探索学校体育更好的发展方向成立了“体操游戏调查委员会”,随后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其调查结果的报告书于1906年1月发表,根据体育教材中对舞蹈的评价,把舞蹈分为“竞争游戏”、“行进游戏”、“动作游戏”三类。最终,确定了以“行进游戏”、“动作游戏”作为舞蹈教育,在学校体育中实施。这表明游戏在学校体育中确立了地位。
1.3 学校舞蹈的兴盛期(1912年—1936年)
1913年公布了《学校体操教授重要项目》,把游戏分为了“以竞争为主的游戏”、“以表达为主的游戏”、“以行进为主的游戏”三类教材。大正中期,社会上的舞蹈在石井漠、伊藤道郎、小森敏、高田雅夫等专家的带动下,开始形成类似于当今社会舞蹈的几个系统,并在这种影响下,艺术教育的思潮不断高涨,节奏游戏、童谣游戏变得流行。这对学校教育中的舞蹈教育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因此,在1926年(大正15年),公布了《第一次修改学校体操教授重要项目》,以体现艺术教育的思潮。
进入昭和时代,欧洲“新体操”作为新的体育思潮,其崭新的优雅性、表现力对日本的学校体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19世纪后期欧洲掀起了近代舞蹈革命,宣扬舞蹈是“通过身体运动表现人类情感与思想的艺术”,舞蹈是人的自由表现且带有创造性的艺术。受这种思潮的影响,日本人对舞蹈的研究不断深化,相关书籍和杂志不断地出版。当时的体育思潮主要受德国体育思想的影响,目的是通过体育来提高艺术品位、陶冶全体国民。以此作为主要目标,日本在1936年又公布了“第二次修改学校体操教授重要项目”。此时,在舞蹈领域(“行进游戏”、“唱歌游戏”)新加入了“基本练习”,充实了教材。
2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舞蹈存续期(1937年—1945年)
二战期间,日本的教育和体育遭到了史无前例的毁坏。其中的舞蹈教育也不例外。1941年,根据“国民学校令”的规定,把体操科变为以锻炼国民为主的体炼科。受当时战时体制的影响,体育教育增强了国家主义和军国主义的色彩。1942年公布的“国民学校体炼科教授重要项目”不再宣扬节奏和美的表现,舞蹈的存在意义变得稀薄化。但在学校的舞蹈训练中,以“音乐游戏、音乐运动”为名仍然存续着。内容带有军国主义、国粹主义的色彩,舞步的名称改为了“足尖步”、“追铫步”等,增加了很多限制。
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舞蹈教育的发展期
3.1 摸索新方向的时期(1946年—1949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联合国的占领下,日本教育进行了很大的变革。1947年在制定《教育基本法》的同时,把战前的“六、五、三、四”学制改为美国式的“六、三、三、四”学制, 亦即“6年小学教育、3年初中教育、3年高中教育和4年大学教育”。为新设的学校制定了《学校体育指导纲要》,之前的“体炼科”改为了“体育科”。舞蹈教育的内容,小学低年级进行“游戏表现”的学习,中学、高等学校进行“舞蹈创作”的学习,突出对舞蹈本质的表现。
3.2 崇尚自主创造的时期(1949年—1965年)
1949年公布了《小学学习指导要领体育编》,规定舞蹈在学生的身体发育阶段,分为“节奏游戏(1~4年)”、“节奏运动(5~6年)”,其指导内容非常具体明确。之后,在1953年对其进行了修订,分为“节奏、姿势的游戏(1~ 4年)”、“节奏运动(5~ 6年)”,内容为“伴有乡村音乐的游戏和民间舞蹈”与“基础节奏与经验的表现(模仿)”两方面。
1951年公布了中学和高等学校的指导要领,1956年又对指导要领的内容进行了改正,在舞蹈领域分为了“表现”和“民间舞蹈”,其中,“表现”由基础运动、应用运动、作品创作三部分内容组成。之后在1958年、1960年对小学、中学和高等学校进行了调整,力求使小学、中学、高等学校的内容形成连贯性和统一性。
3.3 作为文化运动而学习舞蹈的时期(1966年—1988年)
1968年、1969年、1970年分别对小学、中学、高等学校的指导纲领进行了调整。至1977年,指导内容虽然仍为“表现(小学)、创作舞蹈(中学、高等学校)”和“民间舞蹈”,但更加强调实践指导和舞蹈研究。对舞蹈的本质认识没有变,但其目的却发生了变化。之前想通过舞蹈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美的表现力,陶冶情操等,现在舞蹈的目的更加重视通过舞蹈的学习和实践,去触摸和感受舞蹈的本质价值。
3.4 以生涯体育为目标、去除性别之差的舞蹈教育推进期(1989年—1999年)
之前的舞蹈教育,在小学里是男女一起学习,在中学和高等学校却只有女子的教学内容。1989年,在公布了以生涯体育运动为目标的学习指导要领后,规定在中学和高等学校中把女子学习的教材改为可选择的男女共修的教材。伴随着消除性别歧视的国际人权运动的发展,日本也不得不改变之前的以女子体育为教材的舞蹈教育。
根据1998年对舞蹈教育的调整,舞蹈内容采用了带有特殊节奏的现代舞(节奏舞、现代节奏舞)。即舞蹈内容为“表现”、“民间舞蹈”、“节奏舞、现代节奏舞”三部分学习内容。并且,除了在校内学习外,通过地域的交流与合作,使学生们继承了作为地域文化一部分的传统舞蹈,有利于生涯体育的发展。
3.5 以身心和谐发展为重点的时期(2000年—现在)
2006年12月,对颁布了60年的教育基本法进行了修改。规定了体育教育的基本目标在以培养“生存能力”的基础上,以培养完备的身心为重点。舞蹈教育被认为是实现此目标的重要科目之一。舞蹈是通过身体为媒介来表现的活动,它具体表现了人的内心世界。通过自由的活动开阔了自己的世界,发展了创造力。并且通过共同跳舞使身心解放,增进了与他人的交流与合作。当今对于交际能力差、人际关系薄弱的人,舞蹈起着增进交流的重要作用。
2008年,规定从小学至中学二年级舞蹈作为男女必修课学习,其中要求男生也作为必修课来学习舞蹈的这项规定,是明治5年的学制以来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舞蹈教育的规定。指导内容与之前的相同,为“表现”、“民间舞蹈”、“节奏舞、现代节奏舞”三部分内容。
4 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重视学校体育中的舞蹈教育并从小学开始进行舞蹈教育,这有利于学生在增强身体的同时提高各个部位的协调能力。使学生从小受到美的熏陶,有利于其塑造完美的人格,促进身心的和谐发展。其舞蹈教育的发展给我国的舞蹈教育提供了一些启示。
(1)在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中过于偏重知识教育,美育教育一直是“美其名而弱行之”。舞蹈教育处于边缘化。我国应真正重视美育教育,重视舞蹈教育在中小学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同时,还应不断提高舞蹈教育的水平,使我国舞蹈教育科学发展。
(2)要注重舞蹈的创造性,从舞蹈中享受美、发现美、创造美,使学生真正体验到舞蹈的真谛。
(3)从其吸收、应用、变革、发展的过程,可以看出日本舞蹈文化的“和合性”,即与外在文化的融合性。日本在其传统的民族舞蹈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了德国、瑞典、美国等国家体操舞蹈方面的资源,并在其支援、引导下,使日本舞蹈更加规范化、多样化。这种大胆而勇敢并且富有智慧和创造性的接受外来舞蹈文化并加以改造的精神,是我们应当学习的。
[1] 聂啸虎.“二战”后日本体育复兴的历史考察[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2.
[2] 福永哲夫,山田理惠,西薗秀嗣.体育·スポーツ科学概論[M].大修馆书店,2011.
[3] (日)舞蹈教育研究会编.舞蹈学讲义[M].大修馆书店,1991.
[4] 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