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泳技术发展方向的探析①
2013-08-15赵洪民黄波
赵洪民 黄波
(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广东广州 510006)
自由泳是竞技游泳比赛中项目最多的一种泳姿,奥运会游泳比赛项目共有32项,自由泳占14项。因此,自由泳项目不仅引领着竞技游泳的发展方向,还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竞技游泳水平。自由泳项目诞生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但技术的更新从未停止过。从早期侧泳、“蛙腿爬手”到现在的自由泳,从手腿配合的比例之争再到手臂交叉配合的质疑,自由泳的技术改进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文章采用文献综述的方法探究自由泳技术发展的趋势,指导基层游泳队的技术动作训练。
1 高平的身体姿势仍是主流
费罗、比德曼和孙杨都是世界顶级的自由泳运动员,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身体位置都比较高、平。用力学的原理分析运动员的身体姿势,游进过程中的阻力包括体表摩擦力、压差阻力和波浪阻力。同一运动员在技术动作一定,速度一定的情况下,波浪阻力的大小不变。波浪阻力大小取决于速度的大小,而运动员追求的是速度的提高,所以波浪阻力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是无法避免的。体表摩擦力与物体浸入水中的表面积成正比,身体位置越高浸入水的表面积越少,体表摩擦力越小。压差阻力与物体的横截面积成正比,身体越平对水的横截面积越少,压差阻力越小。减少体表摩擦力就要保持较高的身体位置,而减少压差阻力就应该保持一个较平的身体位置。因此游进过程中只有保持高平的身体姿势才能尽可能的减少阻力,提高运动员的成绩。
2 中前交叉是技术发展的大方向
手臂的交叉配合分为前交叉、中交叉、后交叉。澳大利亚自由泳运动员多采用前交叉配合,通过内旋转上臂和屈肘来实现移臂高肘动作。中国自由泳运动员多采用中交叉配合,在肘内收之前,前臂和手几乎与水平面垂直,水下采用的是屈肘划水动作。美国自由泳运动员多采用后交叉配合,划水具有“划独木舟”的特点,便于力量的传递。从整体的角度分析,在人体能量充足的情况下,后交叉是比较有优势的配合,因为后交叉配合的频率快,便于力量的持续传递。由于人体能量有限,不可能持续提供高强度的供能,而且后交叉配合乳酸产生的量较大,造成肌肉酸痛,降低肌肉的做功能力。所以后交叉只适合短距离项目,对于中长距离不宜采用。澳大利亚运动员的前交叉的优势在于通过向内旋转上臂和屈肘来实现移臂高肘动作,在肘内收之前,前臂和手几乎与水平面垂直[1]。在这个推进力最大的阶段,澳大利亚运动员通过将上臂沿额状面内收,充分发挥出肩带的力量。由于游泳时要屈肘来增大手臂杠杆系统的机械优势。这个动作能够形成有利的姿势,从而充分发挥阻力型推进力。水上动作中交叉,水下动作屈肘抱水,水上移臂过程高肘动作,在肘内收之前,前臂和手几乎与水平面垂直。随着划水的结束,手臂旋转使手掌朝向身体,开始移臂动作。手臂的旋转动作有效地将内收划水的动量传递到移臂动作。中国运动员划水结束时手臂仍然弯曲,从而使手臂动作的力臂保持在较短的状态,在力学上继续占有优势。目前国内外最先进的配合技术就是中前交叉,也就是入水后划水采用澳大利亚运动员的内旋转上臂,推水阶段采用中国运动员的保持屈肘,推水结束后手臂没有完全伸直。
3 划水路线简化
自由泳划水分为入水、抓水、抱水、推水、空中移臂五个环节,路线呈“S”形。近几年在世界级的大赛中,抓水这一环节已被淘汰,而且划水路线简单化。抓水的作用是为抱水做准备,能让抱水更加充分。早期人们考虑的是充分的抱水能提供更多的动力,但是抓水的过程每次都要耗费时间,还会产生一个手掌大的形状阻力。从运动生物力学的角度来看,抓水的方向向外,然后在向内抱水,力量的转换和传递在抓水结束、抱水开始的时候会停滞。最新的自由泳划水路线去掉了抓水,主要包括入水、抱水、推水、空中移臂。这种划水路线抱水早、发力早,划水线路基本成直线,“S”形划水不明显,以提高划臂频率。并且有利于力量的持续传递,保持躯干的持续加速。
4 训练方法多元化
4.1 核心力量训练
国内外高水平运动员皆已采用核心力量训练,核心力量训练主要是针对技术动作比较完善的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主要是提高自由泳运动员身体的控制能力,以及身体的平衡调节能力;减少能量的损耗,使运动员保持流线型的身体姿势。尤其对小肌群以及传统力量训练的漏洞有很好的效果。
4.2 专项力量训练
专项力量训练是根据专项的特点采用的力量训练方法,训练过程中往往采用弹力带进行辅助训练。专项力量训练对于自由泳项目而言,主要作用是提高自由泳运动过程中所使用到的肌群的力量训练,训练的肌群专项性较强。专项力量训练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固定自由泳的技术动作。
4.3 水槽抗阻训练
游泳水槽是目前国内比较先进的训练方法,仅在山东和上海有这种水槽。运用游泳水槽相对运动的原理,实现了运动员在“原地状态”下的游泳,这不仅提供了一个稳定可调、与实际运动最为相似的测试环境,而且运动员在水槽里可以进行运动训练和测试,可以同步测量出运动员的运动生理、生化及生物力学的各项指标并加以综合评定,从而更加真实、全面地反映游泳运动员在游进过程中的身体能力和技术状况。[2]这种综合分析和评价运动员的体能状况、技术特点和训练能力的训练和科研一体化的模式,为游泳教练员制定科学的、个性化的训练计划提供了参考依据,也为游泳训练的进一步深化研究搭建了一个新的平台。
5 出发和转身的时间缩短
5.1 入水时间缩短
入水时间包括出发反应时、滞台时间、空中滑翔时间三个部分组成。这三个部分都是出发中至关重要的部分,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会使入水的时间延长。
5.1.1 出发反应时缩短
出发反应时(Start ReactionTime,简称SRT)是指出发信号到运动员开始做出出发动作的时间(以手臂有拉伸动作为标记点)。[3]反应时也称为反应潜伏期,主要是指大脑传递信号的时间。它包括感觉器官感受刺激所需要的时间、大脑加工信息所需时间、神经传导时间以及肌肉产生反应的时间。从生理机制上看,反应时的长短取决于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兴奋沿反射弧传导,直至引起效应器开始兴奋所需的时间。运动员反应时的快慢直接制约着运动员的竞技能力,近年不少国家开始致力于反应时的训练,在游泳项目技术发展好的国家,都有专门的反应时训练。
5.1.2 滞台时间缩短
滞台时间(Block Time,简称BT)是指出发信号到运动员双脚离台瞬间的时间,是力量传递所需要的时间。滞台时间反映了运动员对信号刺激作出快速应答能力和双脚蹬伸加速身体快速启动能力。它受到运动员动作的熟练程度以及腿部力量和肌肉类型等因素有关。目前关于蹲踞式和抓台式出发姿势出发滞台时间的长短,不同学者研究的结论也并不相一致。J.Panlo Vilas、Boas、M.Joo Cruz等人(1985)对葡萄牙11名国家队运动员研究表明,采用抓台式出发的运动员滞台时间平均为0.94+0.07s,蹲踞式滞台时间平均为0.90+0.07s。[4]可以看出蹲踞式出发比抓台式具有优势,这也是为什么大部分运动员采用蹲踞式出发的原因。
5.1.3 空中滑翔的角度趋向于更低
空中滑翔是指双脚离台时刻到手触及水面的时间。离台瞬间登台的力转化成两个分力,一个是水平方向,另一个是竖直向上。腾空时间与离台瞬间身体重心的初速度有关也就是水平方向的力有关。增加腾起角度能延长腾空时间,但是会损失水平初速度,腾起角度过小,能提高出发的水平速度,但是会缩短腾空时间,使得身体触水时间过早。与空气相比,水下阻力较大,不利于充分的发挥身体腾空速度。研究表明,游泳出发腾起角度大约在15°~20°之间,将更有利于游泳出发技术速度的发挥。[5]
5.2 出水前15m技术更加细腻
自由泳项目出水前15m技术无论对于短距离还是中长距离,都是至关重要的,这段距离是整个比赛中速度最快的。最先进技术是前15m没有呼吸,入水后先打两到三次蝶泳腿,身体在离水面30~40cm时停止蝶泳腿,改换成自由泳打腿,然后随即衔接手臂动作。出水前15m不加呼吸的原因是身体刚入水,体内没有乳酸的堆积,是最适合加速的阶段。这个阶段是加速度提升最快的阶段,能为后半程提供一个较快的初速度。出水前15m的时间以及速度是评价一个运动员技术好坏的重要指标,通常被称为出发效率。出发效率主要与运动员的身材和爆发力以及技术有关。
5.3 转身时间缩短和效率普遍提高
转身及触壁直接决定着转身效果,而转身时机的把握对转身及触壁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系到触壁时身体各环节的角度及肌肉的最佳发力位置。对转身时间起决定性作用的就是转身的角度,perira利用水下测力板和摄像机对自由泳转身阶段膝关节弯曲角度,峰值压力及触壁时间三个变量进行分析,发现膝关节弯曲角度在110°~120°时产生的蹬力最大,触壁时间较短,转身时间也较短,转身效果最优。[6]
6 结语
自由泳技术的发展趋向于细致化,动作技术的改进一直追寻减少阻力这条主线,而且自由泳的训练方法更加专项化,强调游泳项目本身的特殊性。
[1]黄秀凤,陈旭.优秀男子自由泳运动员交叉技术的比较与分析[J].训练与竞赛,2010,14:7-9.
[2]李旭鸿,仰红慧,徐心浩,等.对自由泳运动员在水槽和泳池训练技术参数的相关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8,4(44):87-90.
[3]时昌松.我国优秀游泳运动员出发和转身技术分析[D].浙江师范大学,2010,5.
[4]J.Panlo Bilas—Boas,M.Joao Cruz,ESousa,et a1.Inteagrated kinematic and dynamic analysis oftwo track—start techniques[J].Biomechanics and medicine in Swimming X,1998,18(23):256-260.
[5]刘幼琼,迟爱光.怎样提高游泳运动员出发台出发速度[EB/OL].维普资讯,http://www.cqvip.Tom.
[6]PEREIRAS,ARAUJOL,FREITASE,et al.Biomechanical analysis of the turn in front crawl swimming[J].Biomechanics and medicine in swimmingX,2006,6(2):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