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非言语行为训练研究①
2013-08-15李娟
李娟
(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 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70)
人们通过教育教学实践证明,教学非言语行为是可以经过适当训练而达到预定要求的。G.Burton和R.Dimbleby(1990)认为,既然交际能力是否后天习得的而不是先天获得的,那么非言语行为就有一定的改变空间;然而这种改变只有在意识到改变的必要和改变的途径时才有可能发生。H.A.Smith也认为,向教师、学生传授有关身体和声音表现和行为含义的技能应该是可能的,而且已经有了如突破分析、实物观察、扮演角色或者讨论问题等相关的方法。如果体育教师的职前职后培训中纳入教师非言语行为训练,将会取得比单纯言语训练更好的效果。体育教学非言语行为是指体育课堂教学中,体育教师在教授动作内容时运用身体动作,包括接触、触摸以及手势、表情、姿态、眼神等,无声语言或口哨、球类等工具辅助言语传递信息的行为,具有非言语行为所有的特点与共性。在教学非言语行为训练方面,室内课堂教师的非言语行为训练的实践经验是比较丰富的。
1 国内室内教师非言语行为训练研究
在室内教师非言语行为训练方面,我国学者有的根据已有研究提出了训练要求,有的提出了操作要领;还有许多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而这些方案是以他们的实践为依据的。如陈璐(1999)的立体训练法提出对学生进行从意识培养到行为实践、从口语到态势语、从适应客观到主观创造、从自我外省到自我内观的立体式训练,是非言语行为训练的有效尝试。高顺斌(2001)提出在实际教学当中,应把有声语言与态势语的训练紧密结合起来,对说话者的身体姿态、表情、动作以及仪表进行强化训练。徐青(2006)认为态势语言在教学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掌握熟练自如的态势语是对师范生的基本要求,并从课堂教学的角度针对师范生进行态势语言训练进行了探索。
1.1 石红训练方略
石红(1998)针对中学物理教学实习过程中高师生出现的生硬型和随意型非言语行为,指出要加强教师非言语行为的训练。他提出的三种训练方略为:(1)基本功训练。分为开讲前的非言语行为训练和教学过程中的非言语行为训练。开讲前的训练有:塑造整体形象和进场过程中的步伐训练;教学过程中的训练具体分为面部表情训练、头部动作训练、眼神训练、手势走姿训练等。(2)非言语行为设计训练。即把单一的非言语动作组合起来,根据教学内容自行设计非言语行为,目的是让学生丢掉“拐杖”(即老师的扶持),根据自身的特点设计非言语行为。(3)非言语行为自然化训练。
在这三方面的训练过程中,都重视教师的示范、学生逐个表现和师生共同评价等措施。尤其是第三方面的训练,尤其独特之处。他的训练策略有:观摩全国中学物理教师演讲比赛的录像;观察优秀教师上课时的非言语行为运用方法;指定自选内容,自行设计非言语行为,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进行试教并录像,再由教师进行讲评。
1.2 刘一承操作要领
刘一承(2001)对教师非言语行为的运用不仅提出了运用原则,而且提出了操作要领。他认为,教师非言语行为的设计要遵循以下原则:服从内容表达需要;服从情绪表现;服从对象、场合的需要;服从审美需要。他提出设计教师非言语行为的六条操作要领:自然、雅观;准确、鲜明;简练、协调;富于变化;动静结合;富于个性。其实他的这些论述都涉及定性的原则性要求,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需结合实际情况进行。
1.3 刘春芳训练法
刘春芳、苏高岩(2002)提出师范生非言语行为训练的四步法,“入门、过渡、实践和提高”。在教师非言语训练的四个步骤中,入门阶段主要是全方位、多角度地感知教师非言语行为。应做到以下几方面:(1)选好切入点,提高理性认识。介绍中外名家有关非言语行为的重要论述,一开始让学生在较高层次上充分认识到非言语行为的重要性,明确“身体即信息”。(2)展示多种形式的非言语行为,捕捉其中的信息。从报刊、生活中搜集多种典型的非言语行为,绘成图表形式,或参观雕塑、观看录像等,让学生推测、想象其中所传达的信息。(3)感知教师的不同非言语行为。学生根据教师不同的非言语行为,谈谈老师是如何运用的,以及运用效果如何。(4)呈现具体内容,设计教师非言语行为。选择形象性强、难度小的内容让学生尝试设计。在过渡阶段主要是模仿和评析教师不同的非言语行为。在实践阶段,让学生设计好非言语行为并运用它。
1.4 林化君模式论
林化君(2002)认为教师非言语行为的训练有自己的模式,他们分别是系统教学、学科渗透、专题研究和经验交流等。系统教学模式指在语文课中增加非言语行为的内容,或结合礼仪课、形体课和交际课等进行系统训练,教学过程一般是由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学、讨论、实践等环节构成。学科渗透模式是指教师结合所教学口进行非言语教学的一种模式,这一模式不仅要求各科教师能够为学生学习运用非言语行为做出示范,而且要求教师将非言语行为融入学科教学过程之中。专题研究模式指教师根据学生学习需要,采用专题形式进行教学的一种模式,其形式既可以是教师就某个问题为学生做专题报告,也可以邀请一些有经验的专家为学生举办讲座,还可以研究课、活动课的形式组织学生自行研讨。经验交流模式是教师组织、指导学生就学习运用非言语行为的经验与体会进行交流和探讨,从而提高运用能力的一种模式。
2 国外学者对体育教学非言语行为训练的研究
借助于微格教学,除了可以训练形成必须的体育教师非言语行为外,还适合克服体育教师不良的行为习惯。这是因为微格教学的创立者之一的D.Allan(爱伦)博士在20世纪80年代对所倡导的微格教学模式进行了调整,调整后的微格教学模式非常灵活,并且简便、实用,可随时随地进行。微格教学方法的引人,提供了一种培训体育教师教学技能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开创了体育教师教学技能培训的新天地。
2.1 美国学者的研究
在美国,教师非言语行为训练研究是和师生交往研究联系在一起的。J.奇尤在20世纪初,提出交往技能作为教师的一种素养,几乎是师资培训中必须加以关注的主要方面。从20世纪50~90年代期间,学者们围绕教学中的交往课题开展了一系列深入的研究,前期以重视学生、承认学生的天赋研究为主;后期重视在教育性交往方面培训教师,重点是语言交往技能,非语言技能训练不是很多。但是,也就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提倡培训教师教学技能的新思潮、新方法逐渐兴起,比较有代表的是Protocol Reserch(雏型研究)、Microteaching(微格教学)、Classroom Simulation(教学模拟)、Sensitivity Training(感受性训练)等。其中,感受训练中情意性演习(Affective Approach to Education)实际上就是教师非言语行为训练。它是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兴起的“人类开发运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70年代初,人们把这种方法系统化,称之为“Arica Approach”(阿利卡演习)。阿利卡演习主要内容有:(1)提高身心机能的演习,如唤起感受、听觉练习、苦思冥想、瑜伽术等;(2)改善社交关系的演习。如自我介绍、身体接触练习、上下级关系的模拟演习等;(3)语词方面的基础演习。对有关语词的听说等进行重述、改述演习;(4)自我演习。
2.2 前苏联学者的研究
在前苏联,也有一些研究涉及教师非言语行为训练。在20世纪80年代Ц.A.Зязюна(贾雄)对教师非言语行为训练进行了研究和实践。训练目的是借助于专门的练习,克服自己的紧张心理,形成用手势、面部表情来表达自己的态度和反应的技能。训练所使用的媒介有相关的图片、照片、录音、电影等。一般情况下,(1)检查对有关教师非言语行为基本原理的掌握情况,即了解教师非言语行为的有关知识。(2)进行控制心理紧张感训练。(3)发展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表现力的训练。(4)进行微格教学,分解每个需要获得的技能,通过微格教学方式来评价和改进动作姿势。
3 体育教学非言语行为训练的可行性方案
国内关于体育教学非言语行为训练方面的文献和报告非常的少,通过各种数据库模糊搜索查找,类似的报告有关于示范动作技能训练的内容描述。如韩桂凤等(2001)提出关于动作示范技能的训练。认为动作示范是体育教学中最基本、最常用的直观演示手段。示范是:(1)示范目的明确,应围绕课的内容而展开示范。(2)动作示范正确、熟练、轻松、优美。(3)示范的位置、方法、时机要合理。(4)示范要与讲解相结合。
另外,人们在室内课堂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些教师非言语行为训练的可行性方案,比较典型和有启发意义的有王丽娜(1996)三步训练方案、黑龙江农垦师专(1997)的“师范生教师行为分解训练”方案和陈璐(1999)的立体训练方案。这些方案对于体育教学非言语行为训练来讲值得参考和借鉴。
根据体育教学的直观性、示范性特点,体育教学非言语行为训练的要求及操作要领可以有以下几方面。
3.1 借助室内课堂教师非言语行为的训练要求及要领
就体育教学非言语行为的训练而言,可以首先从室内课堂教师非言语行为训练方面的研究入手,因为教师非言语行为特点和内容是体育教学非言语行为研究的基础,体育教学非言语行为研究的内容中的主要部分是一般室内课堂教师非言语行为中的内容,那么研究体育教学非言语行为的训练可以在室内课堂教师非言语行为训练研究方面继续深入和扩大。如石红的三种训练方略用到体育教学非言语行为训练操作上可以这样设计:(1)在“基本功训练”内容中加入体育教师专项能力的基本功训练。(2)在“非言语行为设计训练”方面,把体育教师的示范性动作、触摸性动作等加入设计范畴中。同样,对刘一承、刘春芳和林化君的非言语行为训练要求及要领等,根据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的自身的特点都可以很好的设计体育教学非言语行为训练的操作要求及要领。
3.2 针对体育教师示范性非言语行为特点的训练模式
区别于室内课堂教师教学的是体育教师教学直观、开放,示范动作贯穿于整个教学始终,因此,对体育教师示范性非言语行为的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通常情况下,体育教师都会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选择录像、书籍图片等作为示范动作的训练参照,而不会选择向优秀教师直接学习,接受训练的方式。在室内课堂教学非言行为训练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体育教师工作的特点,可以从以下方面对示范性动作非言语行为进行训练。(1)集中训练。即召集单位所有体育教师,通过录像、图片和专家讲授的方式,进行统一培训、讨论和练习,使体育教师教学示范动作规范、统一、到位。集中训练能让所有体育教师相互学习、共同提高,避免闭门造车,自以为是。(2)组织现场看课,课后演示。(3)融室内课堂教师的非言语行为的表达于示范动作中的训练。示范动作是体育教师以身体的行为向学生传授体育技术内容的方式,而这一过程不可避免的有体育教师丰富的非言语行为和情绪情感的表达。在体育教学改革的今天。我国体育课堂教学中还是需要体育教师用动作示范的方法来展示运动技能。模仿永远是学习运动技能的有效方法之一。具有良好的动作示范非言语行为表达能力是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保证运动技能学习效果的基本要求。
[1]刘一承.试论态势语运用[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
[2]刘春芳,苏高岩.师范学生体态语训练初探[J].岱宗学报,2002(2).
[3]林化君.论体态语言教学的模式或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15).
[4]周鹏生.教师非言语行为研究简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5]陈璐.高师教师职业态势语立体训练法初探[J].常州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9(1).
[6]高顺斌.略论口语课中态势语的训练[J].固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5).
[7]徐青.师范生态势语言训练浅析[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6(2).
[8]贾晓玲.师范生态势语技能训练[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