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河北民间武术发展路径研究①
2013-08-15周嵩山陈妍兵王佳
周嵩山 陈妍兵 王佳
(1.河北体育学院 河北石家庄 050041; 2.黄粱梦镇体育运动学校 河北邯郸 056001)
千百年来,民间民间武术一直在中国默默地流传,在中国辽阔的土地上顽强地生长。河北由于优越的地理环境,成为了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助长了尚武之风的形成,作为历代文化政治活动的重要地域,促使了各家武术的繁荣发展。
今天,我们结合当前文化大发展、文化大繁荣的背景下,站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上,我们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就是,怎样实现民间武术的可持续发展。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 研究目的
今之河北为古代燕赵,自古为兵家相争之地,武术人文氛围浓厚。然而,随着改革开发和经济体制的转型,其存在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如,河北民间武术拳种众多,理论研究滞后;推广不足,后继乏人;区域性发展失衡;缺乏可持续发展研究。对于作为武术大省的河北来说,这些问题阻碍了民间武术的发展和推广。
通过本论文研究,在对武术上千年的传播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燕赵武术文化,成为我们弥足珍贵的文化财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研究河北武术的传承与发展,有着广阔而深远的意义。
1.2 研究的意义
对于地域辽阔的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各地都不一样,然而这样的地域和民族特点同样也是渊源流长的中华武术所具有的。门派繁多、风格迥异的中华武术文化系统就是因这两种特色的武术文化交流融合形成的,我们要更加全面的深入地了解武术文化遗产、创新与发展中华武术文化,就要从地方武术文化入手,在它们的特殊性中寻找中华武术文化的统一性。
2 对河北民间武术的定位
概念的界定,是进行任何科学研究的起点,决定着研究者的研究内容和范围,关于武术的类型,从武术产生发展的角度来看,大致可以分为本能、军旅、民间、竞技武术、学校武术五个大类。不同类型的武术在不同历史时期重要程度不同,他们彼此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联系,暂且,我们可以这样为民间武术定义:产生于人类生存本能的基础上,在民间长期流传,主要的方式是师徒传承或者家传,基本素材是攻防动作,主体价值是提高个体攻防技击,注重德艺双修、体用兼备的民族传统运动形式,属于中华武术的范畴。
3 河北民间武术文化特征
3.1 多元化
就单一拳种本身而言,一个成熟的拳种应为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及训练体系相对完整的技击性运动,即需要具有一定的套路、器械,还需要有一定的拳理,在风格、劲力、练功方法等诸方面别具一格,加之于河北民间武术拳种之繁多,其拳理拳法的多元化更显得窥豹一斑。
由古至今河北曾涌现出了大批的武术英豪,如:东汉时期刘备,东晋时期祖狄,涿州人赵匡胤。建国后,在各种民族形式运动会、武术表演中屡次获奖的河北籍武术家更是数不胜数,由上可知,河北民间武术所涉猎的武林志士,还是从所代表的拳种门派上,均体现出一定的多元化特征。
3.2 区域性
河北民间武术在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地理环境、人文风俗、经济政治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拳种分布呈现出一定地域性特征,河北省民间武术的分布具有不均横性。
3.3 兼容性
燕赵故地的河北人民历来尚武,并传承不衰。据《史记·五帝本纪》中载:黄帝通过教武“振兵”、“习用干戈”,可见那时古代称之谓“大战之术”的武术,就在河北萌芽了。从西周倡导农民“一时讲武”起已达3000余年。在上千年的传播发展过程中,河北民间武术不断汲取营养进行自我更新,其在更新过程中呈现出明显的兼容性特征。
3.4 辐射性
河北民间武术之所以能在周边乃至国外都产生影响,是因为它不仅仅在兼容并收的基础上不断汲取营养,还不断的向四周扩散自己成熟的拳理拳法。如1928年成立的“中央(南京)国术馆”,聚集了很多全国明师,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学员,馆长张之江、副馆长李景林都是河北人,在馆内任教的河北武师传授包括了具有浓郁特色的河北地方拳种。在该时期,河北还人参与创建其他省市武术馆,进行武术传播,以上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河北民间武术向全国辐射的步伐。
4 河北民间武术文化特征形成之原因分析
4.1 地理环境对河北民间武术文化的影响
战国时期,在现今河北省境内,中北部为燕国之地,南部为赵国之域,所以,河北又以“燕赵”代称,并形成了地域特色鲜明的河北民间武术,如“武术之乡”沧州,其环境与武术的关系尤为凸现,沧州沿渤海方圆百余里,后期,沧州地区发展为南北交通要冲,故沧州镖行、旅店、装运等行业兴盛。各业相争,必握高强武技才可立足,从上我们可以看出河北地理环境之重要。也再次说明了中华民族之所以形成任侠尚义之风是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4.2 社会民俗民风的影响
燕赵故地的河北人民历来尚武,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有句名言“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的确,在这块古老神奇的土地上,自古豪杰英雄辈出。当今,全省城乡练武群众约有几十万人,我省各地七十余县都开展了武术活动。这种风俗的延续不衰,促进了河北民间武术的形成和发展。
5 河北民间武术面临生存危机
5.1 竞技武术的强烈冲击
目前竞技武术成为中国武术的官方商标,“打练合一”的民间武术被肢解,武术文化中“内外合一”的文化思想被“锦标”和功利所取代。一花独放,百花凋零。民间武术被挤压到边缘地带,日益成为“失语者”。相关专家认为,无论是从政策上,还是表现形式上,竞技武术的发展正逐渐蚕食民间武术的生存空间。
5.2 现代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冲击
冷兵器时代结束后,军事武术因其简单,很容易向体育项目转化,但河北民间武术则失去了赖以生存的舞台,难以找到新的位置,而不得不向养生、健身方向转化。改革开放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开始逐渐地认同现代文化和生活方式,钟情于跆拳道、空手道等国外项目,对民间武术的兴趣减少。
5.3 理论研究相对滞后
在1985年河北武术整理挖掘过程中,汇编的《河北省武术拳械录》不仅属于内部资料没有公开发行,而且在为数不多的现存的或保存完整的寥寥无几。理论研究的滞后,无疑制约了对河北民间武术的传承和发展。
5.4 推广不足,后继乏人
虽然河北民间武术拳种众多,内容丰富,然而河北民间武术的挖潜、继承、推广严重不足。究其原因,一是挖潜有余,整理不足;二是继承不足,推广乏力,很多拳种的传承是以“家族为本位,以血缘为纽带”,成了民间武术中家常便饭。在这种情况下,相当一部分优秀民间武术技艺逐渐丢失。
6 河北民间武术发展路径管窥
6.1 构建人本为的传承发展理念
河北民间武术主要是依附个人存在、身口相传的一种文化遗产,其主要载体是人,尤其是以河北民间武术各流派的代表性人物为主体。就河北民间武术的保护而言,我们在充分考虑实际传承、社会威望和贡献等因素的基础上确立民间武术各门派的代表性人物,然后采取命名、授予称号、资助扶持等方式,鼓励民间武术代表人物进行活动,最大限度地防止“人亡艺绝”现象的出现。
6.2 加强河北省民间武术区域规划
在区域规划上,建议划分为四大区域,分别为:于冀中、冀东、环京津和冀南,首先,在河北境内,河北民间武术的发展应因地制宜,使他们在河北民间武术的传承上具有一定自主权,使其在河北境内的民间武术构成一个相互衔接的整体。其次,在面向国外传播河北民间武术方面,以冀中为中心,以京津为平台,从而可更加有效的加大河北民间武术向世界传播的步伐。
6.3 建立河北民间武术的知识产权制度
在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的今天,知识产权成为重要的保护内容,目前我国还没有完备的武术知识产权制度,还难以遏止武术的滥用和流失,我们必须尽快建立知识产权制度,从而使他们对其世代相传的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享有应有的权利,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构建健康、有序、持久的发展氛围。
7 结语
河北民间武术文化特征表现为:多元性、区域性、兼容性、辐射性,受区域地理环境,社会民俗民风,政治、军事等因素的影响。当前,河北民间武术面临生存危机,主要体现在竞技武术的强烈冲击;现代文化生活方式的冲击;理论研究滞后;推广不足,后继乏人等方面。只有遵循以人为本的发展主题,将河北民间武术放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进行继承与传播,才会呈现整体性、可持续性的良性发展。
[1]周伟良.论当代中华武术的文化迷失与重构——以全球化趋势下的国家文化安全为视角[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1.
[2]王晓.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民族传统体育保护的若干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1.
[3]程大力.中国武术文化发展大战略:保护与改革[J].体育文化导刊,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