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奥运时代大学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3-08-15王勇

当代体育科技 2013年28期
关键词:体育教师教学模式评价

王勇

(潍坊学院体育学院 山东潍坊 261061)

后奥运时代以来,体育运动愈发深受在校青年学生的青睐,青少年学生是社会群体中最具蓬勃朝气的一批人群,不管是体质还是心理素质方面他们都需要新鲜而又活力的因子,更需要吸收体育之美以展示其青春靓丽的风采,同时由体育运动早就的强壮体魄也为其后续工作与学习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体育教学是高等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而体育教学的核心任务体育健身意识教学目标的实现,亟需教学各方在教学上发挥主观能做动性,合理优化与适时创新,唯有此方可与时俱进,真正实现秉承并诠释奥运普世精神。

1 当前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

我国高等院校的体育教学工作所采用的教学模式源自苏联,自20世纪50年代引入以来,虽陆续历经了多次变革与完善,但从本质上并没有发生显著的改变。存在以下几方面突出问题。

1.1 受教育主体——学生体育教育理念的缺乏与片面

大学生处于接受知识的较高阶段,较之中学时代,接收能力与学习策略发生根本改变,但是当前多数高校的体育教学和体育知识教育仍停留在以往单纯的运动技术上,学生在体育老师和体育课的逼迫下参加体育锻炼,再加教学形式单一、内容陈旧,难以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积极主动性与内在驱动力,更无法使广大高校师生形成终身健身理念,体育教育理念的缺乏与片面致使学生难以把体育锻炼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做到持之以恒、终生坚持。

1.2 施教主体——教师体育系统知识的缺乏

受传统体育教学教学模式和错误思想的双重桎梏,高校体育教学主体的体育教学老师多数为有一定运动员经历的体育专业人才,从各大院校体育系和专业体育院校毕业再入校教学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具体体育技能的教学,在某种程度上还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追求的是体育达标率,更多时候充当的角色是考官,并未系统掌握现代健身理论与方法,忽视了对学生健身意识和习惯的形成,也没有意识开展健身活动,更无法系统、深入、有针对性地指导以及培养学生。

1.3 体育教育媒介——目标、内容、手段、评价体系单一落后

1.3.1 教育目标

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下的体育教学在某种程度上将受教主体工具化,忽视其作为个体人的“隐性”素质培养,以“显性”素质的提高作为体育教学的考核目标,加以量化。这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和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的形成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1.3.2 教育内容

当前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随着世界高等教育院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国外各高校竞相纷纷丰富、填充体育教学内容,体育教学目标与重点由单一的量化成绩转向关注学生体质、提升学生健康。这即有利于体育运动技能的提高,也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习惯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反观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仍过多地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简单的以掌握固定体育动作技能为重点,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更深层次的体育理念培养。

1.3.3 教育手段

当前的高校体育依然采用填鸭式,教和学并未实现良性互动,成为动态化、相互促进的过程,教是教师按照以往经验跟定势教,学生是照猫画虎模仿着学。加之教育内容的陈旧死板,直接导致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不断下降,直接导致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冷漠与参与体育活动的懈怠,势必不符合后奥运时代高等院校体育教学高素质、高质量人才培养的要求。

1.3.4 教育评价

合理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标准,是增强师生体育教、学热情的重要手段。当前大多高校解读国家文件绝对化,认为国家标准中的某些相关规定作为考核衡量学生体育成绩的唯一的标准。具体表现是:一块秒表,一把尺子,不论学生年龄、身体状况、运动基础有何差异,均用一个定量的标准去衡量所有学生。忽视了对学生在实际课程学习过程中具体表现的评价,比如个人体质与参与意识等。只有改革当前体育教学评价的教条化,人性化的评价学习过程,祛除传统体育教学模式考核评价盲点,优化现有考核模式,使高校教学目标真正体现奥运的普世价值。

2 优化高校体育教育的措施建议

2.1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着重培养学生体育健身意识

高等院校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对学生运动兴趣和体育健身理念培养,有关部门和学校媒体都应重视对正确运动健身理论观念的培养推广宣传,丰富学生体育运动知识,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体育健身意识。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丰富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发展的空间,以调动其学习锻炼的积极性。学校各层充分发挥调动学校各类教学资源,把各有利因素都调动利用起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助推学生最终树立终身健身观念的形成。

2.2 强化合作交流,多方法、多渠道提升体育教师系统知识

做高校体育教学主体的体育教学老师是觉得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要提升高校体育教学质量首先是要提升高校体育教师的素质水平和充分利用各类优秀教学教师资源。(1)要加强高校体育教学理论研究,鼓励调动在职体育教师加强教学理论研究,总结实践教学经验,逐步形成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率的教学理论。(2)健全体育老师的培养体系,丰富体育教师知识水平,掌握现代健身理论与方法,从源头上提升体育老师质量。(3)加强院校间和院校与社会体育组织之间的合作交流,共享优秀教学资源,加强教学方法经验交流,研究社会体育健身趋势,进一步增强高校体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3 多举措完善体育教育媒介

2.3.1 确立“提高健身意识、增强健身能力”的教学目标体系

21世纪高校扩招以来,尤其后奥运时代,我国体育教学应积极学习世界他国先进经验,废弃以往不重学生个体,只重体育运动技术做法。转向重视学生体质,激发学生体育健身热情,实现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最终实现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目标。

2.3.2 教育内容

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优化工作:(1)应根据学校驻地的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填加符合学生需求的内容;(2)应改革丰富高校体育内容,兼容并蓄。既巩固保持住原有的经典优势项目与内容,同时适时增加符合当代需求的新内容,做到与时俱进。

2.3.3 教育手段

目前高校的体育教学方法诟病是过于陈旧死板,可以,尝试采用分层、分班教学等新方法,让兴趣不同、能力不同的学生分别在自己喜欢的或者适合自己的项目、圈子中学习,这既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必将取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3.4 完善教育体系

评价工作应贯穿教学的全过程。现代体育教学重视的是一种双向思维:育人和育体。当前的考核评价方法就其本质而言是过于注重育体的评价,而忽视了育人的过程评价。对两种评价方法加以平衡,使二者彼此兼顾,相互补充。对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能力进行评价,是实现学生真正成为体育健身的主体的关键手段。

3 结语

后奥运时代,高校体育教学机遇多于挑战,高校应把握好奥运带来的各种有利条件和资源,同时还要积极学习借鉴国外高校体育教育的有益经验,发挥出体育在高校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为培养学生终身健身能力、提高国人素质做出应有贡献。

[1]杨建平,张秋艳.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体育教学模式[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8(41):85-87.

[2]张超.关于大学生参加体育健身相关问题的理论探讨[J].教育论丛,2010,7.

[3]杨勇,陈尧,徐大可.提高大学生体育信息意识初探[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29):113.

[4]杨守民,张静婷.试论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策略的知识管理[J].体育科技,2013,1(23):16-18.

猜你喜欢

体育教师教学模式评价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寻困而学之笃学常行——谈镇江市润州区青年体育教师自主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