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大学体育教育难点探析①
2013-08-15杜文革
杜文革
(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 新疆阿克苏 843000)
大学教育体系中,体育教育一直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学体育教育应更倾向于学生的“健康第一、终身体育”。大学体育教学需要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学生敏捷多变的思维能力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在新时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在新的形势下,让高校体育教育发挥更好的教学功能。更好地体现出高校体育对学生素质全面提高中的重要作用,在强健学生突破的同时,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综合素质较强的人才。
1 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现状
1.1 实践教学维度单一,难见功效
实践教学是个将知识传递给学生形成认知并逐渐内化为能力的过程。当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目标细化不够清晰,存在高校体育专业培养同质化的倾向,从而出现体育专业高校毕业生的竞争压力过大,在社会上给招生工作带来负面影响。关注体育教育的价值结果,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功效。重视高校体育的实践教学,细化教学目标,才能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性,增强学生对社会工作的适应性。对学生运动专项技能的学习较重视,新课程目标需要培养出大批的能够“教书育人”的体育人才,在新的实践教学课程标准中强调建立多元化的目标,不仅有教育教学能力、运动技能与技术理论分析能力、还包括运动专项裁判能力。因而,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单维度体育技能化转向全方位、多元化目标为指导。
1.2 教学模式陈旧,学生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
教学模式包含具体的教学系统和实际的教学过程,将高校的教学理论与体育教学实践进行有机地连接。目前,多数的高校在体育教学的模式上沿袭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体系。学生在体育学习中较被动,完全受控于教师的课上的定性地讲解和强加式的动作示范。过于强调对大学生体育学习基础的掌握,但是高校学生已经具备了详实的体育学习基础知识,在高校期间需要在原有基础上,基于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进行选择性的深入挖掘和主观能动地创造。因此高校需要对当前的体育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真正做到以本校教学特色为源,以学生为本。
1.3 教学形式单一,学生个体差异得不到尊重
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一般以班为教学单位。学生体质状况、心理素质的各异性,个体学生的运动能力与学习心态存在不同,但是学生在固定的时间接受的体育教育是同一的。学习的方式强调共性,但是严重忽视学生的个性需求与创造性发展。
2 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难点问题
大学生的力量问题、耐力问题、肥胖问题、肺活量文问题、近视问题、心理问题、社会适应问题已经成为大学体育教育教学中的不得不面对的难题。
2.1 大学新生体质与健康水平持续下降
高校新生在进行接受体质健康测评后,大学新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令人担忧。通过四年新生的入学体检来看,学生的肺活量以每年10%的幅度在下降;在中长跑体育测试中,学生的成绩每年下降7.96%~8.37%;立定跳远成绩下降1~3cm;学生体重过重的每年增加7.1%左右,过瘦的每年增加3.24%,不良体态与行动不便,影响体温调节和血液循环形成低氧血症,大学生近视率达到75%大学生体质持续下降不断。
在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上,高校体育科研人员的调研结果:大学生肺活量水平、体能等身体素质却持续下降,减缓趋势不明显。与2008年相比,2012年大学生肺活量下降了近10%;大学女生800m跑的成绩分别下降了10.3%、男生1000m跑的成绩下降了10.9%,立定跳远成绩女生下降了2.19cm,男生下降1.31cm。高校新生军训二周,每天都有学生晕倒。国与国际比较,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以这样的身体素质,人才强国战略将如何实现,摆在高校面前的形势较为严峻,另高校体育教师感到非常担忧。
2.2 大学生心理素质欠缺,影响体育学习
高校大学生形态发育较快,身高和体重都有迅速的增长出现生理发育的另一次飞跃,进入成年期,学生的内分泌出现较大的变化,生理和身体机能发育快,神经系统受甲状腺机能旺盛的影响,表现出不稳定性、易疲劳等症状。肌肉机能迅速增长,运动能力明显增加。当前大学生综合素质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意志薄弱,承受挫折能力差,人群适应能力差,缺乏自立与竞争意识,由于是家里的独生子,依赖性强,对自己缺乏应有的信心,出现自我意识问题。大学男生追求女生遭到拒绝便会自我否定,出现人际关系的障碍,表现为抑郁、社交恐怖症。同时,出现注意力缺损障碍等与学习相关问题和同伴歧视,抑郁、焦虑,自暴自弃等不良情绪问题。
2.3 新课程标准与机械考核在实践操作中的矛盾
新的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融合了体育、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构建了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并行推进的课程结构,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素质教育得到充分的体现。课程目标以“身体、心理及社会适应”为维度的“三维健康观”逐步树立,真正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新课标为大学师生提供了广阔的自我创造的舞台,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技能和技巧,确保“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学生综合体育素质得到优化。
而目前体育考核方式,仍是传统的大学体育考试,测试的内容偏重于运动竞技水平的评定,运动竞技在于运动潜能发挥,但是高校体育的评价对象是综合素质需要得到全面发展的学生。机械的达标考核评价与新课程标准间存在较大差别。先天素质较好的学生与先天素质存在缺陷的学生,考核标准一致,导致素质基础好的学生不努力,分数仍很高,素质差的学生怎么努力也不能及格,与素质教育中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原则相违背。
3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具体解决措施
3.1 树立终身体育的教学理念
树立“终身体育”的适合时代发展的体育教学思想。终身体育是终身教育的内涵之一。高校体育教学与社会体育衔接紧密,需要顺应教育发展主旋律,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大学体育教育应充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调动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从体育知识、技术传授为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创造性教育转变,从单纯的单向体育教学向社会终身体育教学转变。从关心学生锻炼方法的掌握,向学生体育学习动机与兴趣的培养和自我主动锻炼的良好体育习惯的养成。课堂内外活动相结合,建立多元化的体育课堂教学形式,使学生的身体素质与体育能力,在多样化体育课堂中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和提高,强化学生擅长的优势体育项目,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3.2 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与体育教学并重
人类社会的发展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提高,结合体育教学特点,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素质培养具有现实意义。提高大学体育教学质量应直接着手于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形成体质健康、心态健全、思维活跃、生活丰富的体育教育健全机制。教学中,教师需了解学生体育心理活动规律,有效地贯彻教学大纲要求,不断地改进教学工作,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3 建立多元化的体育评价体系
建立素质教育导向的评价体系,提升大学生身体素质。对大学生的评价体系中缺乏体育因素也导致了大学生学习和参与体育活动的内生动力不足,大学生评优、就业都与体育的好坏无关。评价体系的偏失确实是导致大学生对体育集体忽视的因素之一,也导致一些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对体育的集体轻视。按学生个性的发展进行有兴趣的练习,加入体育笔试与卫生常识知识的考察。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让体育成为对学生、教师、学校乃至社会的重要评价因素,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学生的参与度和教育的广泛普及面。
总之,高校体育的教育需要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需求,从终身体育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多管齐下积极有效地推进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
[1] 李学锋.当前大学体育教育的薄弱环节与应对措施[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9).
[2] 郭海生,李刚.当前大学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未来发展[J].价值工程,2011(18).
[3] 屈睿.当前大学体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2(24).
[4] 郭兴伟.关于当前大学体育教育主要问题及改革分析的研究[J].华章,2011(32).
[5] 李玉玲,樊新,谢峰.湖北师范学院大学体育教学现状及思考[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
[6] 胡耀新.论大学体育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8.
[7] 孙彦莹.大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及改革思路的研究与探讨[J].大家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