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硕士实践能力提升的探索性研究:关于正式与非正式组织的体育俱乐部
2013-08-15陈鸿俞秋玥
陈鸿 俞秋玥
(上海体育学院 上海 200438)
自2005年始,我国创立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着重培养“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以调整我国体育学学科结构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并适应现代体育事业的需求。本文着力于课程教学、实习教学之外的实践能力提升,在积极深化教学改革、探索专业学位教育的创新道路的基础上,努力寻求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培养、专业素质与综合素质培养紧密结合的培养模式。在体育硕士的培养中,本文特别提出了对于其实践能力提升的培养模式,着力于从我院设立的体育俱乐部活动而延伸出此类活动对于体育硕士技能、教学、组织、管理等综合实践素养提升的重要性和促进作用。
1 体育俱乐部设立的依据和必要性
为了促进各类体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我国设立了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迫切想培养一大批专业化程度高、应用性和操作性较强的高层次体育人才。而正是为了解决教育重心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主的转变,也为了解决教育与实践脱节问题,体育硕士实践能力提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才显得特别突出。
1.1 体育硕士培养目标对于其实践能力的要求
自2005年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设立以来,体育硕士教育的初衷便是强调实践能力,其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注重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培养的紧密结合、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培养的紧密结合、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培养的紧密结合,突出技能培养,强调应用能力和体育素养的提高。在招生中,对象一般要求是他们既要有很高的理论知识水平,又要具有较高的技术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2 体育硕士课程培养过程中的局限性
根据近几年的研究来看,体育硕士的课程设置及其培养模式其专业技能的培养和提高往往因培养方案、规格和课程内容、设计以及社会环境等因素,存在着较大的限制,无法真正体现体育硕士的培养目标。目前很多学校的体育硕士培养存在着许多问题,如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的吻合度较低,专业实践课程明显无法满足需求、培养方式单一、实习环节薄弱、培养模式也不够完善。
1.3 体育俱乐部的设立对于实践能力提升的重要性
在体育硕士的培养过程中,针对其实践的课程教学,不仅在专业课程上作出相应调整,而且在实习环节上,专门为其建立了实践基地,为体育硕士提升其实践教学能力提供了有效的平台。除以上的举措外,则着力于提升技能水平、教学能力等实践能力,而体育俱乐部的设立正为此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载体。通过将学生平常的非正式组织纳入到二级院系下的管理制度,设立体育俱乐部这一正式组织,将最大多数的学生纳入到常规化的体育实践活动管理中,发挥组织优势,同时也正是发挥体育硕士的主动作用,将创新实践培养模式与理论知识学习结合起来,有效促进体育硕士的实践能力提升。
2 体育俱乐部的组织形式
2.1 研究生非正式组织的存在
研究生的非正式组织普遍存在于高校之中,其类型大致可分为地域同乡型、学术团体型、兴趣爱好型、利益共享型等,基于这些类型的存在,研究生的非正式组织在其学习、生活中,往往占据了很大的部分,在研究生的管理中往往还起到了比较重要的作用。非正式组织也是基于研究生的群体特点、专业性质等而存在的,所以,如何正确、有效地引导它是管理研究生的重要命题之一。
2.2 整合非正式组织的形式
在整合非正式组织的过程中,一方面既要发挥研究生群体内最大化的主动性,选择符合他们兴趣、需求的活动;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发挥组织在整合过程中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做到组织有安排、活动有成效。而体育俱乐部正是基于研究生群体中提升自身实践教学能力的主动需求和内在动力,根据其群体的兴趣爱好和能力,设立不同体育项目的俱乐部,聘请教师及技能水平高的同学作为教练和负责人,进行常规化的教学和训练,提升技能实战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
2.3 体育俱乐部对非正式组织进行整合的优势
研究生的个性化、专业化往往导致在研究生的管理中,正式组织的号召力和凝聚力不够,而通过对非正式组织的整合恰恰可以弥补这些不足。一是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训练氛围,促进学风的优化和提高;二是可以弥补党团组织管理中的不足,促进不同专业、年级、班级群体间的交流和沟通;三是俱乐部的平台可以锻炼负责人的管理、组织、教学能力,可以提升研究生一专多能的技能水平;四是可以通过俱乐部的活动,发掘素质优秀的人才;五是通过活动,可以发现学生在不同方面的素质,有利于进行多方面的分类指导。
3 体育俱乐部的开展和效用
区别于社会盈利性的体育俱乐部及一般学生社团,体育俱乐部既非盈利性组织,也非学生自我管理组织,而是作为学院管理与学生自我管理并重的体育项目团体。体育俱乐部的设立,旨在提升研究生特别是体育硕士的实践能力,以学院总支管理与学生自我管理相结合为模式。一方面,总支管理可以将学生的日常活动纳入到学院的长效机制和培养过程中;另一方面,研究生自我管理既可提升其实践教学、组织管理能力也可激发其主动性、积极性,提高俱乐部的参与度。
3.1 俱乐部活动开展在基层组织建设中的有利性
体育俱乐部设立在党总支这一基层组织下有利于活动的开展和效果的提升。从体训研究生这一层次来看,党员的人数在总人数中所占的比例一直保持在70%以上。党员的高比例,更有利于活动开展中参与的积极性的提高和范围的扩大;党总支的管理,更有利于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提升。
3.2 俱乐部的活动形式
研究生体育俱乐部的组织设置和活动开展,注重于自我管理和自我提升,倡导在总支管理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一是体育俱乐部项目的开设,根据每年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研究生群体的实际情况来考虑;二是体育俱乐部的负责人和教练由学生自己报名,经总支选拔后聘用,并在总支和专业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开展各项活动;三是在活动开展中,倡导俱乐部负责人和教练充分发挥管理和训练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做好内部的教学指导、交流活动、技能训练等活动;四是俱乐部成员的参与,完成按照学生意愿和兴趣,自我选择要参与的俱乐部,并通过活动、训练来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和实践能力;五是俱乐部结合研究生分会,做好每一阶段的活动总结和计划,总结优势,发现不足,以便更好地开展俱乐部活动。
3.3 俱乐部活动的效用
体育俱乐部的开设是基于提升研究生的实践教学能力,其实际效用则不仅整合了各项资源,还有效引导了非正式组织的活动,将日常活动正规化、长效化、制度化。研究生的体育活动不再局限于日常的零星、不固定活动,而是可以依靠俱乐部这一平台,切实提高其技能水平。互相沟通交流、互相切磋提高,甚至于在参加学校体育比赛的过程中,往往也依靠俱乐部的活动,进行有效组织和管理。我院体育俱乐部的开设一般包含以下项目: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体育舞蹈、游泳、瑜伽、攀岩等。俱乐部活动的开展和学生的参与一方面基于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另一方面也基于提升自我实践教学能力。
[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Z].学位,2005.
[2]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Z].学位办,2009.
[3]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Z].教研,2009.
[4]段世杰.在全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9).
[5]王斌.我国体育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1(3).
[6]李静.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7).
[7]贺朝霞.研究生非正式组织存在的原因及引导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2(8).
[8]马光.全日制体育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