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效能对大学生运动参与程度的影响研究①
2013-08-15相振伟
相振伟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徐州 221116)
自我效能对大学生运动参与程度的影响研究①
相振伟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徐州 221116)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理论分析,通过阐述自我效能的概念、来源,探讨运动参与程度与生理、心理健康关系以及自我效能对大学生运动参与程度影响研究,认为自我效能促进大学生运动参与程度的启示是:让大学生体会运动成功经验,提高其运动参与的动机;拓宽大学生自我效能的来源,发挥替代性经验、言语说服作用;提升大学情绪与生理知识素养,奠定运动参与理论基础。
自我效能 大学生 运动参与 影响
1 自我效能理论
1.1 自我效能理论概念
班杜拉(Bandura)在1977年首先提出自我效能理论,认为个体的表现是由个体对自己是否具备在特定环境中完成技能所要求的能力的信心强度以及环境的反应共同决定的,其中一个决定性的因素是效能期望,也可称为“自信”,另一因素为结果期望。效能期望反应的是个体对其自身能力的信念。结果期望反应的是个体相信特定的行为会不会引起特定的行为结果。如果这种期望在某个情境中是消极的。那么自我效能就会降低[1]。
1.2 自我效能的来源
根据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个人的效能预期主要建立在四种信息来源:成就表现的结果、替代性的经验、言语说服、情绪与生理的影响。
1.2.1 成就表现的结果
是指个体经由过去行动所取得的成果,是个体亲身体验的,是个体自我效能的最主要来源,当个体在学习时,累积的成功经验会提高对自我效能的预期,累积失败的经验则会降低预期。个体累积的成功历程经验,可以有效地增强个体的自我价值感,同时稳固个体的自尊心,进而促使个体更有信心迎向下一次的挑战。
1.2.2 替代性的经验
是指在活动中取得了成功的观察结果,能够使观察者相信,当自己处于相似活动情境时也能获得同样的成功,进而提高观察者的自我效能感;反之,则会降低观察者自我能力的判断,且会削弱在类似活动中的努力程度[2]。由此可知,这个历程包含了观察他人或者是更多其它个体的表现,且关注的焦点在于表现的结果,然后个体进行对自己能力的判断[3]。一般意义上,替代性的经验是一种观察学习,重点在于同伴或其他个体的示范作用。
1.2.3 言语说服
言语说服指的是接受别人认为自己具有执行某一任务的能力的言语鼓励,而相信自己的效能。虽然理论上,言语说服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同样是比个体达成任务的经验还要来得小,但是Bandura指出一个言语说服所传达负面的结果比正面的结果要更具影响力。因此当个体被说服自己欠缺某方面的能力时,个体会倾向于避免选择此方面的活动[4]。言语说服的方法对自我效能的影响是建立在可靠性、专业知识及可信任度的前提下,它可以使个体相信他们能成功的完成以前无法完成的事,但是,此种方式所引发的效能预期比较微弱和短暂,如面临困难的挑战或多次的失败,此效能预期不易长久维持。
1.2.4 情绪与生理的影响
个体的情绪状态与生理状态有时也会影响自我效能感的水平,研究显示积极的情感、快乐的特征、愉快及平静等正面因素,比悲伤、焦虑、沮丧等消极的情感状态较能够增加效能的判断[3];当个体将不舒服的生理觉醒与表现不佳、知觉失败连结在一起时,生理状态会影响自我效能;反之,生理的觉醒被视为是有促进作用时,则自我效能会提高。
2 运动参与程度与生理、心理健康关系研究
2.1 运动参与程度与生理健康的关系
Caspersen等认为运动是一种有计划、有组织且重复性的促进或保持体适能的身体活动[5]。对于青少年的运动参与程度方面,美国卫生及服务部门(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1996年)归纳运动与健康方面的研究显示,在生理方面可以促进心肺耐力,预防心血管疾病、高血压、预防肥胖、猝死等的发生。
2.2 运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在运动与心理健康方面,Taylor等学者回顾许多有关运动与心理健康的文献后,指出运动可减少部份轻度、中度沮丧及焦虑的症状,对自我形象、社会技巧及认知功能有促进效果[6]。Camacho等研究发现活动量低的者沮丧症状的情形,显著高于活动量多者[7]。Haskell认为,低、中强度的运动,如延长时间可产生类似高强度运动的效果[8]。Iwasaki等对加拿大17626位居民的研究显示,运动参与程度可以提升生理健康和降低心理疾病的发生,有运动参与程度者有着健康的生活方式[9]。
由以上文献可知,规律运动有助于生理、心理的健康。运动需合理考虑运动强度、运动频率及持续运动时间,从事轻度或中度运动时,如能增加运动时间,也具有促进健康的功能,规律运动对于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及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与慢性病预防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3 自我效能影响大学生运动参与程度的研究
Desharais等以自我效能及结果期待预测大学生参与运动计划的情形,结果指出持续参与者及中断者在自我效能、结果期待方面均有显著差异;自我效能最能区辨研究对象的参与情形,整个模式共可解释12.5%的总变异量[10]。
Dzewaltowski分别以社会认知理论与理性行动论研究大学生的运动参与程度,结果发现社会认知理论变项(自我效能、结果价值期待、结果满意度)可解释14%的运动参与程度总变异量,且自我效能及结果满意度是运动参与程度的显著预测因子;理性行动论的变项仅能解释5%的运动参与程度总变异量,由此结果显示预测运动参与程度时社会认知理论较理性行动论理想[11]。
Bezjak&Lee以自我效能、体适能价值、增强期待及增强价值预测大学生的体能活动,发现仅自我效能、增强价值、体适能状况与激烈运动参与程度有显著相关[12]。
Kingery对大学生进行自我效能与运动参与程度的研究,结果显示:自我效能可解释运动参与程度总变异量的21%;前、后测的自我效能在性别间有显著差异,及男生的前、后测运动自我效能及运动自我监测都显著高于女生;运动自我效能与运动参与程度呈显著正相关[13]。
由以上文献探讨得知,社会学习理论中的自我效能在解释运动参与程度上是强而有力的预测因子。但国内在运动参与程度的研究中,较少对自我效能进行探讨,对此进行研究将有助于对影响大学生运动参与程度因素的深入分析。
4 启示
自我效能可经由成就表现的结果、替代性的经验、言语说服、情绪与生理的影响而获得改善。所以,在大学体育工作中,应从以上四个方面来来促进其运动参与程度的提升。
4.1 让大学生体会运动成功经验,提高其运动参与的动机
学者闻世杰,吕心丰提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考试成绩呈显著性相关[14],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优化体育教学方法、改进学习评价方法,通过竞赛教学法等及一种定量与定性、结果性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的整体学习进步程度做出评价,让学生体会到运动成功经验,激发其运动参与动机。
4.2 拓宽大学生自我效能的来源,发挥替代性经验、言语说服作用
以体育教学、校内外竞赛为载体,宣传运动参与程度高的大学生运动成功的经验做为楷模,给予大学生在运动上的鼓励与支持,或是利用言语说服,与规律运动的大学生交流,学习运动知识,建立自我对话,树立运动健康理念,克服运动障碍,提高自我效能,增强信心及动机,养成从事规律运动的习惯,提高运动参与程度。
4.3 提升大学情绪与生理知识素养,奠定运动参与理论基础
虽然运动在生理与心理上的功能已被证实,然而许多大学生在运动参与比例上仍然偏低,大学体育课程要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开设运动心理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营养与健康等理论普修、选修课,从理论上阐明学生心理、生理与运动及健康的关系,让学生从思想深处认识到运动的益处,并掌握日常规律运动,运动伤害急救方法等,强化他们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养成规律运动参与行为,受益一生。
[1]Arnold LeUnes Jack R.Nation.运动心理学导论[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15.
[2]Bandura,A.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M].New Jersey:Prentice Hall,1986.
[3]Maddux,J.E.,Meier,L.J.Self-efficacy and depression.In J.E.Maddux(Ed.),Self-efficacy, adaptation and adjustment:theory,research and application[M].New York:Plenum Press,1995:143-169.
[4]Bandura,A.Self-efficacy:The exercise of control[M].New York:Freeman,1997.
[5]Caspersen,C.J.,Powell,K.E.,Christensen,G.M.Physical activity,exercise,and physical fitness: Definitions for healthyrelated research[J].Public Healthy Report,1985,100:126-131.
[6]Taylor,C.B.,Sallis,J.F.,&Needle,R.The relation of physical activity and exercise to mental health[J].Public Health Report,1985,100:195-202.
[7]Camacho,T.C.,Roberts,R.E.,Lazarus,N.B.,Kaplan,G.A.,&Cohen,R.D. Physical activity and depression: Evidence from the alameda county study[J].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1991,34(2):220-231.
[8]Haskell,W.L.Overview:Health benefits of exercise.Handbook of Life Stress,Cognition,and Health[M].New York:John Wiley and Sons,Ltd.,1988.
[9]Iwasaki,Y.,Zuzanek,J.,Mannell,R.C.The effects of physically active leisure on stress-health relationships[J].Public Health.2001,92(3):214.
[10]Desharnais,R.,Bouillon J.,Godin,G.Self-efficacy and outcome expectations as determinants of exercise adherence[J].Psychological Reports,1986,59,1155-1159.
[11]Dzewaltowski,D.A.Toward a model of exercise motivation[J].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1989,11,251-269.
[12]Bezjak,J.E.,Lee,J.W.Relationship of self-efficacy and locus of control constructs in predicting college students'physical fitness behaviors[J].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1990,71,499-508.
[13]Kingery,P.M. Self- efficacy and self- monitoring of selected exercise and eating behaviors of college students[J].Health Education,1990,21(1):26-29.
[14]闻世杰,吕心丰.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构建高职学生高效体育课堂[J].运动,2012,48(8):142.
Self efficacy theory to participate in the review on the impact of the degree of college student movement
Xiang Zhenwei
(Jiangsu Jianzhu Institute,Xuzhou Jiangsu,221116,China)
This study analysis domestic and foreign literature through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logical analysis , by expounding the concept, self efficacy of sources, to investigate the degree of exercise participation and physiological, mental health and self-efficacy on the participation degree college sports research, think that self efficacy to promote participation degree of enlightenment movement is: let the students college students in sports experience, improve their exercise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broaden sources of self efficacy among college students, play a vicarious experience, verbal persuasion effect; the university enhance the emotional and physiological knowledge,lay participation theory.
self efficacy;college students;sports participation;influence
G807.4
A
2095-2813(2013)11(b)-0186-02
2008年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科研项目(编号:JYA308-30)。
相振伟(1980—),男,江苏赣榆人,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