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鲁西南大平调的发展与传承

2013-08-15菏泽学院音乐系山东菏泽274015

名作欣赏 2013年23期
关键词:剧种戏曲文化遗产

⊙张 雁[菏泽学院音乐系, 山东 菏泽 274015]

作 者:张雁,硕士研究生,菏泽学院音乐系讲师,主要从事声乐表演与教学工作。

鲁西南大平调,系大平调三大流派之一,谓之河东平,指流行在黄河以东的大平调流派,是山东梆子腔系统的地方大戏剧种,主要流行在山东菏泽市、东明县、成武县等地。2006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具有重要的艺术欣赏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在当地流传着:“不吃饭,不睡觉,也要看看大平调”的说法。

然而,随着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变、多种艺术形式和现代媒体技术的冲击,大平调失去了其赖以生存的空间,观众群体的老龄化趋势、市场和观众的日渐萎缩、一些老艺人的相继谢世,致使表演技艺无法传承,青年演员寥寥无几、青黄不接,剧团现存音乐唱腔和曲牌录音资料急需更新补救,创作研究队伍匮乏等等。目前,鲁西南仅有牡丹区大平调剧团和东明县大平调剧团这两个专业剧团。传承现状不容乐观。

一、鲁西南大平调的传承与发展价值

(一)重要的艺术研究价值

大平调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据明弘治十一年(1498)《滑台重修明福寺碑记》中记载:“以上布施除修葺佛塔外,敬献大梆戏、大弦戏各一台。”其中的大梆戏即指大平调。又据清顺治乙亥年(1659)该剧种“大兴班”演出合同的遗存,都充分证明了该剧种历史悠久。大平调具有重要的艺术欣赏价值和理论研究价值,它是当地人民喜闻乐见的戏曲形式,通过大平调音乐研究,可为汉代百戏之遗风研究、北方戏曲音乐研究、我国梆子腔剧种音乐研究、鲁西南民俗风情文化研究提供切实可依的文本。

大平调音乐及唱腔中遗存了大量的传统唱段及剧种独有的古典伴奏曲牌,是戏曲音乐研究不可多得的活体标本;演唱中男腔、女腔的发声、用嗓、咬字吐字、归韵等方法,都具有重要的艺术欣赏价值和传承发展价值。大平调的唱腔中有一种特殊的唱法叫“扬腔”,俗称“呕腔”,发音高而尖,有呼、吸两种唱法,按中速稍快的速度,一口气一般要唱够三十六至四十拍,以表达激昂、欢快的情绪。这些独特的演唱方法,对于研究我国北方戏曲以及梆子腔剧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对于我国民族声乐的演唱也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大平调的表演吸收了民间武术套路的特点,形成了许多特技表演。如外摆连儿、推圈、抄脸等。而沿铡、滚棚、夹鸡蛋簸米则属于绝技性技巧,带有汉代“百戏”的遗风成分。许多表演都是真刀真枪的开打及“彩戏彩具”等表现形式,具有强烈的真实性。这些具有浓烈“土”味的程式表演,不仅营造出一种耳目一新的视觉感受,而且可为戏曲的程式表演研究提供真实的蓝本,对于当地民风、民俗文化的研究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另外,大平调的文场伴奏乐器二弦(短杆皮弦二胡)的演奏技艺,既独具特色,又对我国传统戏曲的伴奏及发展衍变趋势具有较高的艺术研究价值。武场伴奏尖子号,被疑为古代军中响器。对其特色乐器使用的研究,可为地方戏曲中伴奏乐器的沿革研究提供思路和启示。

(二)较高的社会实用价值

大平调剧目多取材于《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水浒传》《杨家将》《隋唐演义》《说岳全传》《包公案》等古典演义小说,这对于研究和了解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以及英雄人物等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大平调传统剧目多以宣传精忠报国、尊老爱幼、济弱扶贫、清正廉明、见义勇为等为主要内容,新编剧目则以反映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为题材。现代戏《段金彪》,以生活中的人物段金彪为原型,歌颂了人民警察段金彪,忠于本职工作、舍小家为大家、牺牲个人利益、保百姓平安的高贵品质;现代戏《张三李四》,讲述了新的历史时期,基层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这些作品紧扣时代脉搏、紧贴鲁西南人民的生产与生活,不仅丰富了当地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使古老剧种焕发新的生机与时代气息,而且对于弘扬祖国传统文化、塑造人类美好心灵、形成良好的民风民情、优化邻里关系、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大平调传承发展的措施和建议

(一)建立大平调保护的文化生态环境

为了使大平调更好地传承发展下去,应建立“大平调保护的文化生态环境”。首先,应做好传统剧目、曲牌及影音资料的挖掘、整理、保存工作。对于一些稀缺资料应进行翻印、保存,做好老艺人名家名段的影音录制保存工作。其次,利用媒体加大对大平调的宣传力度,增加其影响力和受众面。可在地方台开设传统戏曲展演栏目,对大平调进行宣传展演,也可进行大平调打擂、比赛,使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大平调,促进大平调的交流学习。另外,还可通过“菏泽国际牡丹花会”、各县市的“庙会”以及“送戏下乡”等交流平台,为大平调提供一席之地,使大平调走出本地,从更加广泛的层面得以传承发展;在全国“非遗”工作如火如荼的大形势下,可定期进行大平调剧种展演,为大平调的发展传承搭建平台。

(二)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使大平调后继有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的经济、文化得到飞速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蜕变。尤其是农民,改变了以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生活,大多数人选择去城市打工。面对花花绿绿的城市文化,对传统文化的漠视已成必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平调也遭遇了同样的冷落与尴尬,很多年轻人不愿从事这项工作,大平调后继乏人。所以,应加大大平调的人才培养力度,建立演员培养的“横向链条”,形成有序的大平调传承人培养机制,使其后继有人。

(三)建立传承人与大平调互动保护发展的机制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中肩负着重要使命。大平调传承人是“活的大平调资料库”,扮演着现在与未来大平调传承发展的关键角色。所以说,大平调的保护发展,首先是传承人的保护与发展。保护大平调传承人,不能孤立为之,而应该探索传承人与大平调互动保护的机制。在国家没有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并对其实施政策性和法律性保护之前,我国的传统戏曲都按其自身的发展轨迹进行自然的发展演变,而随着全国“非遗”工作的开展和“非遗法”的颁布,我们传统戏曲的保护便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不再是自生自灭、任其发展,而是国家干预并予以资金扶持,兼有代表性传承人地有序发展。保护大平调,就要保护大平调传承人,保护他们的个性和特点,使其表演保持自己的风格流派。对传承人保护即是实现了对剧种的保护,这就实现了传承人与大平调互动保护发展的机制。传承人传承了地方戏曲、地方文化,而地方戏曲也成就了传承人、构建了地方文化。

(四)不断学习借鉴、坚持发展、与时俱进

大平调的发展应该与时俱进,这首先体现在剧目创作方面。大平调的创作,应坚持剧目创作与人民生活紧密联系的原则,紧随时代发展、关注社会主题、加大创作队伍建设、多创作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作品,群众爱看,自然能广泛地加以传播,这便扩大了大平调的市场和影响力;另外,从艺术本体来讲,大平调也有继续提升和完善的空间。例如唱腔中男女生同调而音域不同问题、演唱中用嗓方法的科学性、舞台表演程式的改革创新、伴奏乐器的增补使用等等,这些都可以通过向其他剧种的借鉴学习,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完善,使大平调不断发展的同时,焕发新的生命力。也就是说,关于大平调,我们既要保护其音乐文化的原生态,也要关注其文化变迁的新生态。

(五)与学校联姻,开展本土教育

樊祖荫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包括民间活态传承和教育传承,民族音乐只有得到教育传承,才能使民间文化的根扎得更深。”将大平调纳入学校教育范畴,可通过开展大平调音乐唱段赏析课程、请大平调当地名家定期授课、邀请大平调剧团来校演出交流等等途径,通过大平调理论讲解与实践演出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们认识和了解大平调,从而进一步喜爱大平调。大平调进课堂,不仅丰富了学校教学内容,为地方院校开展本土特色教育搭建了平台,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坚定他们服务地方、传承本土文化的决心和信心。同时,通过学校传承的方式,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和认同感,从而树立起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

作为全国稀缺剧种,大平调历经了五百余年的风风雨雨,经受了无数的兴衰更迭,在当今社会,如何应对冲击与挑战、如何寻求更广阔的演出市场、如何将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如何应时而变不断地突破创新,是当下大平调发展应该深入思考并付诸实践的问题。路漫漫其修远兮,必应上下而求索。

[1]菏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菏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汇编[M].菏泽市文化局,2009.

[2]樊祖荫.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若干问题的思考[J].音乐研究,2006(1).

[3]彭栓红.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刍议——以河曲、左权原生态民歌保护为例[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3(2).

猜你喜欢

剧种戏曲文化遗产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戏曲从哪里来
《广西戏曲》
与文化遗产相遇
“秧歌”的戏剧化与“剧种”定型
新兴剧种的建构理念与文化再生
《中国戏曲剧种剧种全集》(西藏卷)首出成果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2019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举办112个剧种118个剧目献演
Tough Nut to Cr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