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到底》:国内电视益智节目的新变化
2013-08-15安晓燕
○ 安晓燕
2012年8月,广电总局本着“注重社会效益,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下发了《关于表彰2012年广播电视创新创优栏目的决定》,对包括央视和各大地方卫视的共18个电视栏目进行了表彰,其中江苏卫视的《一站到底》也位列其中。
《一站到底》是江苏卫视在2012年2月推出的一档全新的益智类栏目,每周四、五晚22:00-23:30播出。所谓电视益智类节目,即“一种以知识为内容的问答竞赛形式,以巨额奖金或奖品为物质奖励的电视游戏节目”①。该栏目是捷克的同类栏目《who’sstill stangding》的中国版本,在开播后收视率一度走高,并在3月23日“非诚勿扰女嘉宾”一期创造了0.831%的收视率。尽管这样的收视率并非遥不可及,但却使江苏卫视同时段的竞争力明显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在国内电视荧屏鲜有益智类节目的当下,《一站到底》的出现确实值得关注。而且该栏目也呈现出了不少可喜的变化,某些变化甚至直接找准了以往我国电视益智类节目的软肋。
一、益智类节目发展过程及国内现状
该类型的电视节目最初来源于20世纪30-40年代的美国广播电台的智力竞赛节目,后在五十年代火爆美国电视荧屏。1955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推出的《64000美元问答》,是其中的佼佼者。同时间的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的《21分》也令人瞩目。一直到1957年,美国商业电视网收视率排行榜前10名的节目有一半是智力竞赛。但因这些节目中涉及到投资者提前锁定获胜者等不规范操作,尤其是“查尔斯·凡·多伦”丑闻的爆发,令该类节目在美国一度陷入困境。但电视益智类节目在20世纪60-80年代却在英国获得了充分的发展,如《让你的钱加倍》、《挑了带走》、《智多星》、《15:1》,都名噪一时,并且比赛的形式也更为多样,如《智多星》的问答像纳粹般的审判,《15:1》的亮灯灭灯等,都令节目的娱乐性更加突出。真正令益智类节目取得世界性的辉煌,是20世纪90年代英国独立电视台(ITV)的《谁能成为百万富翁》,该节目以问答作为主要形式,经过三关电话答题被选出的选手,能够在演播室直面主持人,只要连续答对15道题就能得到100万美元的全额奖金。该节目在开播后,迅速风靡世界各地,不同版本的“百万富翁”在多个国家和地区播出,成为不同国别、不同人种和电视观众的收视新宠。不管节目形式如何更迭,电视益智类节目集知识、娱乐、悬念和博彩于一体的本质属性并未改变。
在我国,具有这些特征的电视益智类节目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电视台举办的各类知识竞赛便是该类节目的雏形,但在观众的主动参与,娱乐气氛的追求上还远远不及。90年代初期,上海电视台开播的《智力大冲浪》可以说是新一轮益智节目的率先倡导者,而后中央电视台《幸运52》 《开心辞典》等节目的开播并获得成功,带动了一批电视益智类节目的兴盛,如湖南台的《超级英雄》、上海台的《财富大考场》、江苏台的《无敌智多星》等,都见证了我国电视益智类节目的辉煌。
但随着时间推移,该类节目辉煌不再,地方台的该类节目纷纷落马。一些栏目希望通过创新能改变窘况,参考美国福克斯电视网(FOX)的《你比五年级学生聪明吗?》来进行形式创新,将小学生引入节目与成人进行对抗,如湖南经济电视台的《五年级救助队》、陕西电视台的《不考不知道》、天津少儿频道《你能毕业吗》,包括《幸运52》,但其收视表现不一,《幸运52》也最终于2008年停播。湖南卫视于同年斥重金打造的《以一敌百》也收视惨淡,目前已退出荧屏。
二、《一站到底》作为电视益智节目的新变化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站到底》的横空出世,就显得格外令人关注。而且该栏目针对以往电视益智类节目确实进行了不小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该类型栏目的不足。
1.惩罚机制缓冲大奖诱惑不足
电视益智类节目一个极大的卖点,或者说对观众最大的诱惑在于高额的奖金。如上文所提及的国外电视史上的成功栏目,如《64000美元问答》,选手只要凭答题累计8000美元,就会被赠与一辆崭新的凯迪拉克车作为奖品。《谁能成为百万富翁》的最终优胜者即可当场领走一百万元的支票,摇身变为百万富翁,切实改变自己的生活。正是面对着博彩般的巨大诱惑,参赛者才会络绎不绝,观众也才会极为关注,现场气氛才能异常紧张,得胜后才能彰显疯狂……这一切都是增强节目可看性的必要元素。而国外搞电视益智类节目,“……本身就是和博彩公司互相结合的,甚至还结合了外围博彩的形式,这样在参与性和刺激性上,无疑可以激起收视人群更大的疯狂。”②但是在国内,国家有明文规定,除了体彩和福彩的奖金可以高于5000元、低于5万元以外,其它的任何促销、电视有奖等活动的奖金不能超过5000元,因此电视台在做节目时往往不能靠巨额奖金直接诱惑,往往以礼品、旅游产品来进行规避,如湖南卫视《以一敌百》的制片人马昊说:“‘我们只有十万个快乐金球。’一个快乐金球可以在湖南台的购物频道兑换价值人民币1元的购物币,也就是说,《以一敌百》的最高等值奖金额为10万人民币,而且,还是采取了这样打擦边球的方法”。③
政策的瓶颈确实给以往的电视益智节目带来了操作上的困难,《一站到底》也并不例外。在节目中,我们依然看到了10件奖品,但累计金额不足6万元人民币,其回报带来的刺激性和影响力自然无法与西方的同类节目相抗衡。但与以往节目不同的是,除了奖品之外,《一站到底》新增了惩罚环节,攻擂失败者不仅奖品尽失,攻擂者和守擂者还都站在有机关的指定位置,如果一方答题失败,便会垂直落到约有两米高的“陷阱”之下。选手在落下消失前的或紧张害怕、或故作淡定、或完全没有准备的表情以及迥然不同下落的姿态都会以慢镜头形式回放,相较以往失败选手的从容立场,确实多出了一重看点。
2.改变考查方向,走出题库困境
电视益智类节目,既然要打“益智”牌,所出的题目自然是决定节目成败的重中之重,但根据以往的操作,好题目的匮乏已成为该类节目发展的桎梏。首先,电视益智类节目耗题量甚大。其次,题目的质量也不容小觑。题目当然要绝对权威,像《开心辞典》中提问过的“悉尼歌剧院设计灵感来自于什么”,节目给出的答案是“橙子”,但因其设计者乔治·乌松只是说悉尼歌剧院外观设计像一个轻盈的雕塑,而非直接说明其灵感来源而引起了一些争议。而题目难易适中,才能保证节目的看点和选手获奖的可能。每期节目中,随着奖品的积累,题目的难度也要相应递增,难易如何安排,决定了节目的发展进程以及高潮能否以及在何时到来。
但在以往的具体操作中,却出现了题目过难过偏的问题,如“杜甫共有多少个别称?”以及“卡通片龙珠是环绕多少粒珠?”这些问题确实让人无从着手。而诸如“汉武帝刘彻是哪个朝代的皇帝?这样的问题又令人感慨题目出错了的嫌疑。总体来说,题量的大需求,问题精准度的核实,难易程度的把握确实是电视益智类节目发展中的大难题。
但在《一站到底》中,题目的设计却迥然不同,与其说该栏目定位于“益智”,不如说更专注于“娱乐”。《一站到底》不求知识难度与深度,但求知识广度,因此题目一改往昔电视益智类节目的深邃与枯燥,不仅融天文、地理、文学、经济、历史,也涉及新闻、体育、俚语、音乐、影视八卦等各方内容,最有该节目特色的问题如:“年方二八是几岁”,“与刘德华、张学友、郭富城合称为香港‘四大天王’的人是谁”,“琼瑶电视剧《还珠格格》中紫薇格格的亲生母亲叫什么名字”,“‘狗不理包子’是中国哪个城市的传统风味小吃”,“‘当初是你要分开,分开就分开’这是哪首流行歌曲的歌词”……诸如此类的问题,某些看起来似乎难登大雅之堂,甚至也引起了部分观众对题目弱智的批评,但笔者却认为这些题目给我国的电视益智类节目带来了新气象。
一方面,题目风格的转变弥补了上文中所提到的题库不足、题目太难太偏等操作难题。另一方面,也显示出了《一站到底》与众不同的节目定位。在选手PK的过程中,每道题的回答时间是20秒,正如该栏目制片人彭正园表示:“虽然题目浅显,但是在20秒PK的紧张情绪中,任何人都有可能思维打结,而且在广泛的题海中,很有可能遇到自己的知识薄弱面,这就为以弱胜强提供了可能”,“想要获胜,心理素质、百科基础和生活积累三者缺一不可”④,因此高学历和专业人士并非能够完全胜出。正是有此准确的定位,在节目的实际操作过程中,确实上演了令人咂舌的极具戏剧性的场面。如在该栏目的首期节目中,就上演了12岁初中生战胜自称智商180的门萨俱乐部成员的一幕;而在《非诚勿扰》女嘉宾参赛一场,女博士许亚丽因回答不出“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这句歌词而一题出局,让人大跌眼镜。在4月的一期节目中,一位中学数学教师准备了5千题库,却因对方失误一题未答成功卫冕,但在冲击旅游大奖的最后一题时,却因忘却了常识性的“柏林墙”而功败垂成。可见,用简单却多元化的题目来考察选手的知识盲点,以及临场的心理素质,确实能令单纯形式的问答因结果的戏剧化而跌宕起伏,充满看点。
再次,题目的简单也能调动观众参与的热情。在收看节目时,观众既能看到充满悬念的比赛,还因栏目门槛降低而获得智力和知识上的优越感,故而也会跃跃欲试参加节目,保证栏目丰富的选手资源。对《一站到底》栏目组而言,实在是有诸多益处。
3.选手个性出位,打破沉闷局面
电视益智类节目,除了是否答对题目,能否获得大奖的悬念之外,选手的心理特征、个性表达、与对手的矛盾冲突、包括主持人的揶揄讽刺往往也是节目特意突出的看点。国外的同类的节目中,就善于在此方面大做文章。比如曾风靡全球的英国广播公司(BBC)的《最弱一环》,八名参赛者在一个小时内要进行七个回合的考验,每个回合不仅要回答不同种类的问题,还要投票淘汰一名选手。因此,选手的智商太高或太低,个性有主见还是犹疑,都有可能成为被淘汰的理由,选手之间为竞争而产生的矛盾往往比较吸引眼球。另外,节目的另一看点,就是主持人的尖酸刻薄。而美国福克斯电视网(FOX)的《你比五年级学生聪明吗》,主持人也对回答失利的选手极尽挖苦讽刺,将失利者的尴尬作为节目的卖点。
但这些增强看点的手段,在国内的社会和文化语境下,操作起来却难度甚大。中华民族乃礼仪之邦,向来推崇中庸低调,温婉含蓄。因此主持人很少以个性乖张,故意刁难选手为乐,而参赛者也力求表现出彩但不咄咄逼人。如湖南卫视《以一敌百》,荷兰版权方负责人,同时担任该节目顾问的西尔维亚(Sylvia)女士说:“对抗!选手间的对抗太关键了,新挑战者上场时,回答人应该同时给他巨大的压力和威慑力,但是在中国看来不太可行,因为光是让这些选手喊出声来已经费了节目组很大的劲了。”现场“往往要经过现场导演的再三调动,才能勉强有了一点较火爆的气氛”⑤。看来,国外电视益智类节目在中国有点水土不服。
可是在《一站到底》中,却呈现出了另外一种局面。大多数选手不仅个性张扬,彼此间的火药味也甚是浓烈。“今天我来这里的一个目的,就是把他干掉”,“如果你想跳下去的话,这轮选择我是对的”,“看到你我就想起了《千里之外》,千里之外,送你离开”,“我想寄托现场的所有人,把他打败”,“我们大战了这么多回合……你是不是输的心服口服”,诸如这般犀利对抗的言语,在节目中并不鲜见。有时选手之间还会斗嘴连连,如《非诚勿扰》女嘉宾参赛一场中俞夏与刑星之间;包括“吃面狂人”何赛门和一级女裁判之间都是如此,浓浓的火药味甚至需要主持人来打断才作罢。
笔者认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场面,和节目规则有关。在一名攻擂者对抗十名守擂者的过程中,攻擂者有两次免答权,同时也拥有优先决定选择谁作为PK对象的权利,出于得胜的目的,攻擂者往往会挑选自己认为实力最弱的选手。而对于守擂者而言,面对对手的两次免答权,PK顺序越靠前,成为炮灰的可能性越大,而直到最后才被挑选的守擂者,也最有可能一站到底,成为最终得胜者。因此,与其说《一站到底》节目组把选择权利交给了参赛者,不如说也一并将矛盾和不满转嫁了。主持人常会询问攻擂者挑选守擂者的理由,守擂者也常常心生不满,在两者的对话中,火药味就自然而然的出现了。
另外,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场面,和栏目组的挑选理念也关系密切。《一站到底》的报名表中,除了要求选手上传照片,写明姓名、性别、民族、单位、毕业学校、身高、体重等常规要求外,还有“最擅长领域(知识面)、爱好及特长、个人优/缺点、最难忘的人生经历(最牛的才艺或背景)、与众不同的癖好(如:购物狂,说明此癖好的严重程度的小故事)”等方面的要求,一方面作为选手参加节目时的关键词,一方面又想通过此选择最特别的人,为此,节目组也到武汉、西安等地海选参赛选手。《一站到底》的工作人员表示:“我们在挑选嘉宾时,栏目组会花费一半以上的精力去寻找,台上11位嘉宾,最少是从300人里面选出来的,每个人都有故事。”⑥目前出现在节目中的选手,确实大都非常有特点,如面食狂人陈赛门、出身医疗世家、十年整形超145次的整容狂人秦翰、网络第一美腿双胞胎孔燕松和孔瑶竹姐妹、著名舞蹈家杨丽萍学生的孔雀哥哥刀阁李拉……这些人要么经历奇特,要么非常个性,因此在录制现场,往往也不会像一般人那样中规中矩,反而表现得格外出位,以博眼球,而他们过于活跃另类的表现也往往引起其他参赛者的不满,于是言语上的对抗也不自觉尖锐起来。这彻底颠覆了以往国内益智类节目的选手形象,带来了新的气象。
在《一站到底》开播的几个月中,也存在对题目弱智、选手表现虚假做作、女选手落入“陷阱”时裙子走光等的批评,但在电视益智类节目普遍沉寂的今天,《一站到底》的出现确实令人精神一振。如果说仅以《一站到底》的开播,从而断定我国的电视益智类节目又有了可喜的发展,那这一结论未免过于武断。首先该栏目未来的发展还不甚明朗,毕竟节目中选手大胆出位的表现是否能在中国社会和道德语境下持续保持?节目的新鲜度对观众而言能够维持多久的时间?该节目能否在中国荧屏“一站到底”?这些都还是未知数。其次,《一站到底》毕竟是单个栏目,还不足以影响大的潮流。但它在游戏规则制定、题目设计、选手挑选等方面的改变,不失为对以往此类节目的操作难题提供了尝试解决的方式,值得业内人士的思考和借鉴。
注释:
①徐舫州、徐帆:《电视节目类型学》,浙江大学出版2006年版,第137页。
②③⑤曾玉:《拿什么拯救你<以一敌百>》,《新闻晨报》2008年3月31日。
④⑥徐子淇:《江苏卫视<一站到底>题目太浅显》,《城市晚报》2012年3月29日。